书城医学祁连医录
9731200000030

第30章 经络肢体病证(9)

二诊:1991年3月14日。服完上药,痰热渐退,阵咳由每20~30分钟1次,减少到每1~3小时1次。每次由顿咳10分钟减少至3分钟左右,诸症大减,原方又服6剂。热已减,痰尽退,偶有1~2声轻咳,睡眠、饮食、二便如常,再予清肺化痰宁嗽之剂,调理善后。

处方:

炙百部6g 橘红6g 桑皮6g 贝母6g

黄芩5g 麦冬6g 杏仁5g 僵蚕5g

炙杷叶5g 芦根10g 焦楂8g 甘草3g

水煎服6剂后,症消咳平而愈。

例2:田××,男,3岁。

初诊:1995年11月20日。患儿咳嗽20余天,日渐加重,且呈阵发性咳嗽,偶遇哭闹或饭后则阵咳尤剧,甚则呕吐食物,或咯带粘液痰,剧咳发作之时,连续呛咳,面红憋气甚至妨碍呼吸,涕泪交流,极为痛苦。常于睡中咳醒,既须坐起,待阵咳平息,方能就寝,因而睡眠不足,饮食失调,大便干,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痰浊壅盛,肺失肃降。

治法:清肺止咳化痰。

处方:麻杏石甘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

炙麻黄4g 杏仁5g 生石膏15g 莱菔子5g

炙苏子5g 白芥子3g 桔梗5g 黄芩5g

炙紫菀5g 前胡5g 贝母6g 氐蒌10g

蝉衣4g 炙杷叶5g 代赭石6g 炙甘草3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5年11月23日。服上药后,仍咳,只是次数减少,痰液稀少,阵咳时略有呕吐,夜寐稍安,大便已畅,小便转淡,舌苔渐化,脉滑略数。继守前法,上方减去莱菔子、白芥子,加沙参6g、橘红5g,再进3剂。

三诊:1995年11月26日。服完上药,咳嗽次数更为减少,仍是阵咳状态,咳时再未呕吐。再以原方减去黄芩、瓜蒌、代赭石,加焦楂8g、内金4g、麦冬6g、远志3g,继服3剂。

四诊:1995年11月29日。服药后,饮食增加,夜寐已安,只有微咳,嘱咐再进6剂后,诸症悉平,病告痊愈。

附方:

1.顿咳灵散

炙百部20g 僵蚕20g 地龙15g 全蝎10g

蝉衣10g 贝母20g 款冬花10g炙甘草6g

上方共为细末,储瓶备用。1~5岁小儿每次2~3g。一岁以内服量酌减,以鸭梨炖汤,少许冰糖,化入药粉,日服3次。

2.顿咳二冬膏

天冬60g 麦冬60g 瓜蒌30g 橘红15g

贝母20g 炙百部30g 天竹黄15g 竹茹15g

炙杷叶20g炙紫菀20g

上药浓煎3次,去渣取汁,以蜂蜜90g、冰糖60g收膏。每服1匙,日服3次,温开水送下。

以上二方对百日咳患儿,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尤其在百日咳痉挛期,效果更佳。

按:顿咳是小儿时期感受时行疠气疫邪引起的肺系时行疾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有特殊的吸气性吼声,咯出痰涎而暂停为特征。中医又有鹭鸶咳、疫咳等病名。

本案例一病已半月余,证属痰热互结,邪阻肺络,故治以清肃肺金、化痰宁嗽为法。例二百日咳小儿罹之最为痛苦,咳嗽、气急、面红、目努、流泪,常迁延不愈。余屡用麻杏石甘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治之,效果良好,服药后阵咳次数减少,乃至痊愈。凡顿咳大忌过早使用收敛之品,否则恋邪易生他病。此案疏方主治明确,照顾兼症,选药精审可参。

小儿遗尿

患儿孙××,男,12岁,红山窑乡学生。

初诊:1986年8月10日。其母述患儿夜间遗尿多年,每晚1~2次,虽于睡时常被唤醒小便以防遗尿,但再入睡依然遗出,屡经医治未得效果。每遇精神紧张,天气寒冷,饮水过多,疲劳过度即遗尿频繁,但饮食尚可,睡眠亦正常,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弱无力。

辨证:脾肾阳虚。

治法:健脾益气,温肾固摄。

处方:生脉散合巩堤丸加味。

人参10g 麦冬8g 五味子6g 炒山药12g

熟地12g 山萸10g 炙黄芪15g 炒白术10g

枸杞子8g 益智仁8g 熟附子6g 肉桂5g

补骨脂6g 桑蛸6g 台乌5g 炙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86年8月26日。服上药16剂后,遗尿基本得到控制,偶发1~2次。再守原方减去桑蛸加龙骨、牡蛎、雄鸡肠配制末药,每次6g,每日2次,红枣汤冲服。三个月之后,其母来院诊病时,言其小儿遗尿已痊愈。

按:遗尿一证,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小儿疾病,症状有轻有重,轻者经治疗或随年龄的增长,症状逐渐消失,重者则夜夜尿床,其溺味臭不可闻,日久对患儿的身体健康亦有损害。本证在病机上属脾肾阳虚,下元不固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温肾固摄。临床中曾诊治数例,效果比较满意。

皮肤外科疾病

脚湿气(足癣继发感染)

陆××,男,29岁,农民。

初诊:1996年7月21日。患者3年前,赤脚田间农灌,自此以后,双脚起水泡、肿胀、脱皮、作痒,起初未加治疗。近一年来,双脚症状明显加重,伴有糜烂,流水不止,发烧不能行走,双侧大腿根部淋巴结肿大,疼痛。经西医治疗后,症状时轻时重,未能治愈。今晨由家人搀扶来诊,症见:精神疲惫,痛苦病容,双足肿胀按之凹陷达Ⅱ——Ⅲ度浮肿,两脚趾间及脚底部糜烂,流水不止,双侧腹股沟及胭窝淋巴结肿大,压之略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

辨证: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解毒,健脾利湿。

处方:四妙散加味。

苍术15g 黄柏10g 川牛膝10g 生苡米15g

龙胆草6g 茵陈15g 泽泻10g 猪苓10g

木通6g 车前子15g 土茯苓15g 苦参12g

银花20g 白藓皮15g 地肤子10g 陈皮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另以苍耳子30g、蛇床子30g、苦参30g、马齿苋30g、地肤子30g、败酱草30、土茯苓30g、明矾10g,煎汤泡脚。再用达克宁霜外敷患处,每日3次。

二诊:1996年7月27日。经以上治疗一周,足部渗水减少,原糜烂皮损已结痂干燥,脱皮、疼痛已轻,仍作痒,腹股沟、胭窝淋巴结明显减小。宗原方义加减治之。

处方:

茵陈30g 生地15g 木通10g 猪苓10g

泽泻10g 地肤子20g 白藓皮15g 苦参12g

防己10g 茯苓15g 苍术15g 赤小豆30g

黄柏8g 川牛膝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三诊:1996年8月3日。服完上药,病情明显好转,双足糜烂面消失,附以大部分新生皮肤,痒已止,腹股沟及月国窝淋巴结消失。继以上方再进6剂,以固疗效。

附:经验方。

苍术15g 白术12g 生苡米15g 土茯苓30g

苦参15g 黄柏10g 川牛膝10g 槐花15g

车前子15g 防己10g 木瓜15g 银花30g

白藓皮30g 地肤子10g 赤小豆30g

水煎服,每日1剂。

按:脚癣是常见皮肤病之一。俗称为脚气、臭田螺,有感染时称田螺疱。本病的发生与体内湿热停滞兼感外邪有关。正常情况下,脾主运化,脾运失职则水湿内停,内湿蕴久而化热,湿热下注,兼感外邪而诱发。治疗多用清热化湿解毒为主。

缠腰火丹(带状疱疹)

例1:赵××,女,52岁,工人。

初诊:1998年10月7日。患者五天前,左侧胸部开始疼痛,而后相继起红斑及水疱,成簇出现,逐渐漫延到后胸,疼痛剧烈,夜不成寐,口干思饮冷,大便秘结,小便黄少。查体:左侧胸部自6、7、8前后肋间散在密集成簇的大小不等的水疱,基底为紫红斑,充血,周围轻度红色浸润。未见破溃及糜烂面。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辨证:肝胆湿热,蕴积肌肤。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 黄芩10g 赤芍10g 柴胡10g

当归10g 木通6g 车前子10g 大黄10g

栀子6g 生地15g 川楝子10g 银花15g

连翘10g 紫草10g 兰根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另用双黄连注射液外搽患处,每日4~5次,聚叽胞注射液2mg肌注,每日1次。

二诊:1998年10月13日。上药服完,局部水疱逐渐消退,疼痛减轻,大便已通,小便转淡。原方继服3剂后,局部疱疹已干燥结痂、脱屑,疼痛基本消失。

例2:陈××,男,71岁,干部。

初诊:2000年4月20日。患者右腰肋部疼痛月余,初起红色水疱,经西医诊断为“带状疱疹”。治疗两周后,疱疹消退,但该处疼痛仍不减轻,触及如针刺样疼痛,有时不动也痛。故此前来中医治疗,查体:右腰肋部未见疱疹,仅有少许色素沉着斑,不能触摸,触摸后明显刺痛,舌质黯,苔薄白,脉沉弦。

辨证:毒热未清,气血凝滞,经络阻隔。

治法:活血破瘀,通经活络,佐以清热。

处方:桃仁四物汤加味。

桃仁10g 红花8g 生地10g 当归15g

赤芍15g 川芎10g 莪术10g 制乳没各6g

元胡15g 白芷10g 珍珠母30g 牡蛎15g

伸筋草30g 兰根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另加服独一味片,每次3片,日服3次。

二诊:2000年4月26日。服上药后,腰肋部疼痛明显减轻,已能入睡,嘱以原方再进6剂。

三诊:2000年5月2日。服完上药,疼痛已止,其他症状均消,病已痊愈。

按:带状疱疹是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俗称“缠腰龙”。因其好发于胸腰部,故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蛇丹”,其他如颜面、下肢也可以发生,称为“蛇串疮”。本病常急性发作,因疼痛剧烈,使患者痛苦异常。

本病的发生,可因情志内伤以致肝胆火盛;或因脾湿热内蕴,外受毒邪而诱发。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搏结,阻遏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症见灼热疼痛;毒热蕴于血分则发红斑;湿热凝聚不能疏泄则起水疱。因此肝胆热盛,脾湿内蕴为本病的实质,皮肤发生水疱,剧烈疼痛为其症状的主要特征。

在辨证施治上,清热利湿解毒以治其因,化瘀通络理气以治其果。在分析时要权衡湿热之中湿重还是热重;毒热之中热重还是毒重。在治疗过程中要抓住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因为有时表现为热解而湿未清,有时表现为湿化而毒热未解等。

湿疮(湿疹)

例1:赵××,女,35岁,农民。

初诊:1989年3月10日。患者二周前胸腹部出现红色丘疹,瘙痒不安,夜间尤甚,搔后皮疹增大,流黄水,局部皮肤大片发红,逐渐延及腰部、躯干等处,大便于,小便黄,口渴思饮,诊断为急性湿疹。体查:胸腹部皮肤轻度潮红,有散在红色小丘疹,白米粒大至绿豆大,下腹部及腰部呈大片集簇性排列,并掺杂有小水疱,部分丘疹顶部抓破,有小量渗出液及结痂,臀部及大腿内侧也有类似皮疹。舌质红,苔薄黄腻,脉细滑数。

辨证:湿郁化热,蕴积肌肤,热重于湿。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

处方:龙胆泻肝汤合三妙散加减。

龙胆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生地15g

赤芍12g 茵陈15g 紫草10g 地肤子15g

白茅根15g 苍术10g 黄柏10g 川牛膝10g

生苡米15g 大黄6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10剂。外用乐肤液搽于患处,每日3~4次。

二诊:1989年3月20日。服上药后,皮疹逐渐消退。疹色转淡,下腹部及臀部散在红色小丘疹,兼见风团样皮损。按前法佐以养血凉血祛风之剂。

处方:

龙胆草6g 黄芩10g 生地30g 赤芍15g

当归12g 茵陈15g 白蒺藜15g 地肤子10g

白藓皮15g 丹皮10g 首乌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服15剂后皮损消失,临床治愈。

例2:柴××,男,50岁,个体户。

初诊:1994年11月3日。患者自幼皮肤易起丘疹,作痒,搔抓后流水,每于冬季加重。三月前洗澡后自觉全身不适,丘疹明显增多,瘙痒不安,三天后,颜面前额及鼻周皮肤潮红,逐渐表面粗糙落屑,颊部皮肤有脓胞样损害,躯干四肢均有散发性红斑,鳞屑样损害。期间多处求治,未见好转,前来寻余诊治。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数。

辨证:内蕴湿热,兼感外邪化热,热重于湿。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止痒。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 栀子5g 黄芩10g 黄连5g

银花15g 白茅根15g 生地15g 泽泻10g

车前子10g 白藓皮15g 生石膏30g 羚羊角粉2g

蝉衣6g 乌蛇15g 焦楂15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外用5%硫磺软膏、三九皮炎平软膏交替搽于患处,每日各3次。

二诊:1994年11月9日。上药服完,皮损色红渐退,脓胞变干,糜烂面收敛,痒轻。苔薄黄,脉弦滑。按前方加减治之。

处方:

龙胆草6g 栀子6g 黄芩10g 白茅根12g

生地15g 泽泻10g 白藓皮15g 乌蛇15g

蝉衣6g 苦参10g 地肤子10g 首乌15g

赤芍10g 当归10g 焦楂15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三诊:1994年11月15日。服药后,大部分皮损潮红消退,渗出止,糜烂面平复,略痒,已能安静入寐。现热势已退,湿邪尚存,法以除湿为主,佐以清热。

处方:

白藓皮15g 黄芩10g 栀子6g 黄连6g

连翘10g 当归10g 猪苓10g 泽泻10g

紫草6g 丹皮10g 生地15g 土茯苓15g

生苡米15g 赤小豆15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10剂。上药服完,诸症均消,皮损已光滑不痒,临床治愈。

例3:钱××,女,42岁,工人。

初诊:1998年1月22日。患者3年前下肢起粟疹,发痒,搔破后,流黄水,经治疗后消退,但很快复发。近一年来皮疹逐渐扩张至大腿、上肢、躯干等部,经用各种疗法及服用“激素”均未能完全控制,夏季逐渐消退,冬季加重。大便略溏,小便清长。查体:四肢、躯干泛发集簇性丘疹、水疱,表面有明显搔痕血痂,部分皮损融合成片轻度肥厚,无渗出液。下肢最甚。舌苔薄白,脉弦滑。

辨证:湿热蕴久发为湿疡,湿重于热。

治法:利湿清热。

处方:除湿胃苓汤加减。

苍术12g 白术12g 泽泻10g 猪苓10g

茯苓15g 苦参10g 白藓皮20 车前子12g

厚朴6g 陈皮6g 苡米12g 滑石粉12g

黄连6g 银花15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外用三九皮炎平软膏涂于患处。1日3次。

二诊:1998年1月28日。服药后,下肢皮损面变薄,偶见新生丘疹,仍有痒感。嘱以原方再进10剂。

三诊:1998年2月7日。服完上药,皮损浸润逐渐消退,未见新生皮疹,痒感已减轻,大便成形,日行一次,继以原方加减治疗。

处方:

苍术10g 白术12g 茯苓12g 泽泻10g

猪苓10g 苦参10g 苡米15g 白藓皮15g

生地12g 当归10g 白蒺藜10g 车前子10g

地肤子10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15剂。

四诊:1998年2月22日。服药后,大部分皮损已变薄,痒感已不明显,粗糙面渐光滑,下肢皮肤肥厚基本消退,小腿下1/3及足背之皮损消退略慢,继以原方减去苦参、白蒺藜、地肤子,加首乌15g、乌蛇15g、全蝎6g,服至15剂后,皮损全退,表面光滑,临床治愈。

按:湿疹是皮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以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瘙痒和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发于耳部者,称为旋耳疮;发于手部者,称为痈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肾囊风;发于脐部者,称为脐疮;发于肘、膝弯曲部者,称为四弯风;发于乳头者,称为乳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