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祁连医录
9731200000003

第3章 外感病证(2)

初诊:1998年5月5日。患者行经两天而外感,初起头痛,头晕全身不适,继而寒热往来,胸胁满闷,第三天月经突然中断,小腹胀满疼痛,发热昼轻夜重,心烦不眠,口苦咽干,恶心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弦数。

辨证:经期外感,热入血室。

治法:和解少阳,清泄郁热,活血调经。

处方: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减。

柴胡12g 黄芩10g 半夏10g 当归10g

赤芍10g 生地10g 川芎8g 丹参15g

元胡12g 银花15g 连翘10g 栀子6g

荆芥6g 焦楂15g 甘草6g 生姜3片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8年5月8日。服上药后,发热减轻,小腹胀满疼痛消失。睡眠正常,然头痛、头晕、口苦咽干、全身不适等症仍见,血中热结已清,但少阳之邪未尽,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加味。

处方:

柴胡12g 黄芩10g 半夏10g 党参10g

防风10g 白芷10g 当归10g 甘草6g

生姜3片 大枣5枚

水煎服2剂,每日1剂,药后病愈。

按:方中柴胡苦平,能枢转少阳气机,和解少阳之郁滞,通达半表半里之邪外出;黄芩苦寒,清泄在里之郁热,二者合用,清热透邪,和解表里。又加银花、连翘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甘草、生姜、半夏调和胃气,以降逆止呕;当归、赤芍和血调经;生地滋阴清热凉血;川芎行气活血;丹参活血调经。二诊因少阳之邪未尽,故方改用小柴胡汤加味,和解少阳,转运枢机,达到表解里和而其病自愈。

感冒(虚人外感)

例1:杜×,男,48岁,工人。

初诊:1992年11月2日。患者自述感冒反复发作已4年,起初每年发作四五次,后来每年竟发生10余次。经几家医院检查无异常发现,均诊为“感冒”。但一直未能根除,往往一次感冒刚刚治好不几天,又重复感冒,故寻余诊治。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苍白,体倦不适,肢体酸楚,阵觉微寒微热,自汗,精神不振,饮食无味,舌淡无苔,脉缓。

辨证:气血两亏,营卫失和。

治法:益气养血,调和阴阳。

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黄芪24g 桂枝10g 白芍12g 党参15g

当归15g 白术12g 黄精15g 炙甘草6g

生姜3片 大枣6枚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2年11月5日。服上药后,寒热退尽,自汗减少,肢体酸楚缓解,脉转和缓。药中病机,继服6剂,饮食增加,体力渐复,精神大振,诸症悉平,为巩固疗效,又服10余剂,康复如故。

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例2:高××,女,52岁,市民。

初诊:1995年5月6日。患者一月以前发病,初起恶寒发热,周身酸痛,屡经医治,寒热始终未退,近日来又现时时自汗、畏风、胸闷、胃胀、气短、心慌、睡眠不安诸症。舌苔薄白,脉虚软无力。

辨证:中气亏虚,表虚外感。

治法:补中益气,疏风固表。

处方: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加味。

黄芪24g 党参15g 白术12g 陈皮8g

当归10g 升麻6g 柴胡10g 防风10g

白芍12g 桂枝10g 远志10g 五味子6g

厚朴6g 炙甘草6g 生姜3片 大枣3枚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5年5月9日。服上药后,出汗渐少,精神好转,食欲稍增,睡眠尚可,心慌、气短未减,仍有寒热。嘱以原方继服10剂,诸症消失。

按:平素体弱,外感风寒,不宜重施表散,否则表愈虚,腠理愈疏,外邪更易侵袭,反复重感,寒热何由得减。故治疗此病,以调和营卫,补中益气,腠理固密,外邪难侵。

乳蛾(急性扁桃腺炎)

例1:党××,女,17岁,学生。

初诊:1998年5月5日。患者感冒已一周,近三天,先恶寒战栗,继之高热,体温39℃,汗出始解,咽喉肿痛,吞咽时疼痛加剧,口渴,大便3日未解,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风热乳蛾。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通腑。

处方:银翘散加减。

银花15g 连翘12g 竹叶10g 牛子10g

荆芥6g 元参12g 桔梗10g 赤芍10g

兰根15g 黄芩10g 大黄8g 蝉衣6g

山豆根10g 薄荷6g 射干6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服3剂而愈。

按:急性扁桃腺炎是最为常见的咽喉病之一,好发于冬春季节,儿童与青壮年多见,多因受凉,机体抵抗力减弱,感受外邪而发生。本病是咽喉部淋巴组织急性感染,病变以扁桃腺充血、水肿疼痛最为显著,属于祖国医学“乳蛾”“喉蛾”范畴。本例根据病史现症可知病已由表入里,故治宜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通腑,方用3剂而愈。

例2:赵××,女,26岁,工人。

初诊:1989年4月8日。患者四日前感受风邪,寒热并作,继而喉痛,左颈亦肿,昨日全身遍起红疹微痒,小便短赤,舌苔白垢,脉浮数。

辨证:风邪外受,湿阻中焦。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凉血。

处方:清瘟败毒饮加减。

银花15g 连翘12g 赤芍10g 丹皮10g

生地12g 黄芩10g 栀子6g 桔梗10g

元参15g 牛子10g 竹叶6g 蝉衣6g

荆芥6g 茯苓10g 佩兰10g 白茅根15g

公英2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2剂。

二诊:1989年4月10日。服上药后,寒热、红疹、颈肿消退,小便正常,咽喉疼痛减轻,食欲欠佳,舌苔略化,脉数。

处方:

银花15g 连翘12g 赤芍10g 生地12g

黄芩10g 桔梗10g 元参12g 牛子10g

蝉衣6g 厚朴10g 佩兰10g 焦楂15g

内金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服3剂而愈。

按:病之初起,邪在气分,颈肿喉痛,入之于血,遂发红疹,故以清热解毒,化湿,凉血为法,方中用药静中有动,苦寒、甘寒之味其性为静,芳香辛淡之味其性为动,静药直攻病邪,动药引邪外出。内攻、外导、上宣、下利,毒热遂无藏身之地。

流感(风热犯上目赤肿痛)

例1:田××,女,13岁,学生。

初诊:1993年4月11日。患者外感发热,鼻塞涕清,头痛,头晕两天。昨天晨起双眼胀痛羞明,且睛赤,眼胞肿,口干舌燥,全身不适,舌苔微黄,脉浮弦数。

辨证:风热上犯,肝经蕴热。

治法:清肝火,散风邪。

处方:龙胆泻肝汤合桑菊饮加减。

生地10g 龙胆草6g 黄芩8g 栀子5g

车前子8g 桑叶6g 菊花8g 连翘10g

赤芍6g 芦根15g 白蒺藜8g 蝉衣6g

丹皮10g 防风8g 兰根12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3年4月14日。服上药后,头痛、头晕、目赤等症大减,效不更方,继以原方再进3剂而愈。

按:患者平素肝热又届春风乍起,时见眼结膜炎病流行,来势虽急,治之亦速,以清火散风邪为主,药服3剂,两目赤肿均消,再进3剂,病愈而安。

例2:姚××,女,26岁,农民。

初诊:1988年3月21日。患者感冒3天,突然两眼刺痒,烧灼,继则头痛眼痛,烦躁不安,发热恶寒,羞明流泪,自购眼药滴之,无效而来就诊。症见两眼红肿,眼皮灼热,流泪,有大量黄稠眼眵,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苔黄厚,脉洪大。

辨证:风热上犯,热毒内蕴。

治法:疏风清热,泻火解毒,通腑明目。

处方:芩栀地膏汤加味。

黄芩15g 栀子10g 生地20g 生石膏30g

菊花10g 荆芥6g 防风8g 夏枯草10g

大黄10g 车前子10g 薄荷6g 银花15g

连翘10g 兰根15g 蝉衣6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药服5剂而愈。

按:本病是外感风热或时邪热毒侵袭,结聚于眼,损害结膜,红肿热痛,形成急性传染性眼病。本病实属肺热亢盛,风火相搏之证。方中黄芩、栀子、夏枯草清肺泻火;生地、石膏凉血滋阴降火,乃本方之主药:菊花、薄荷引药上行,清头目散风热,可使眼部邪热从上而解;加荆芥、防风、蝉衣祛风热,散结消肿,通经活络,止痛止痒,使外感之邪从表而散;加大黄清里热,通腑泻火,戢燎原之火,肺与大肠相表里,可使肺经邪热从下而泻。银花、连翘、兰根,清热解毒,是除时邪热毒之良药;车前子是眼科之要药,清肝利尿使热邪从小便排出。诸药合之,清热而不耗阴,解毒而不损正,祛邪而不留瘀,风热散,火毒解,从而病愈。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例1:马××,男,13岁,学生。

初诊:1984年3月12日。患者感冒3天,发热恶寒,头痛,继而左侧耳下部位肿胀疼痛,咀嚼张口时疼痛加剧,食欲不振,舌苔薄自,脉浮微数。

辨证:风热痄腮。

治法: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处方:银翘散加减。

银花15g 连翘10g 牛子10g 荆芥6g

竹叶6g 薄荷5g 芦根15g 桔梗10g

蝉衣6g 兰根15g 赤芍10g 僵蚕10g

公英15g 焦楂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服3剂而愈。

按:流行性腮腺炎,祖国医学称为“痄腮”,是一种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腮腺的急性肿胀或疼痛,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为特征。儿童患者易并发脑炎,成人患者易并发睾丸炎。本案为风热时毒侵人人体,壅结少阳经络,郁结不散,肝胆之火上炎而致本病。治宜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服上方3剂痛止肿消,热退脉平,病获痊愈。

例2:赵××,女,21岁,学生。

初诊:1995年3月3日。患者发热四日,畏风,两侧腮腺部疼痛红肿如桃,吞咽涎液时疼痛加重,口干不欲食,痰多,小便赤,大便两日未解,全身不适,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辨证:热毒痄腮。

治法:清热败毒,软坚消肿通腑。

处方:普济消毒饮加减。

黄芩10g 黄连6g 元参15g 牛子10g

银花15g 连翘10g 僵蚕10g 马勃6g

陈皮6g 桔梗10g 兰根15g 柴胡10g

公英20g 夏枯草10g 昆布10g 赤芍10g

升麻6g 大黄10g 薄荷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5年3月6日。服上药后,微汗出,热退,双侧腮腺部肿已消,大便已通,为巩固疗效,以原方再进2剂而愈。

按:内蓄郁热,外感风邪,两侧腮腺红肿热痛为患。以普济消毒饮加减治之最效。重症扁桃腺炎等流行性热毒疾病,均可用此方化裁治疗,但若不引邪外出,滥用苦寒粘腻药物,则邪无出路,常致肿疼难消,甚至引发其他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