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祁连医录
9731200000021

第21章 气血津液病证(2)

三诊:1988年6月2日。服药后,诸症大减,饮水已减2/3量,查血糖稍高,尿糖(+)。仍守原方再服10剂。

四诊:1988年6月12日。查血糖尿糖正常,饮食已如常人,精神渐恢复,以原方又进15剂,病告痊愈。

例2:岳××,男,62岁,干部。

初诊:1992年9月2日。患者近来多食易饥,以往每顿只能进四两饮食,最近突然增至六两,尚感饥饿。经我院检查,空腹血糖8.2mmol/L,尿糖+++,确诊为糖尿病。并自觉神疲乏力,头晕头昏,口眼干燥,小便微黄,大便燥结,诊其舌质红,苔略黄,脉滑数。

辨证:中消·胃热劫津,阴津耗损。

治法:清胃泻火,润燥养阴。

处方:增液承气汤加减。

元参15g 生地30g 麦冬15g 花粉18g

知母12g 生石膏30g 黄连6g 生山药30g

大黄8g 石斛10g 玉竹10g 甘草3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92年9月7日。服上药后,诸症减退,每餐饮食已降至四两,食后已不觉饥饿,大小便转为正常,舌苔已化,脉细数。继以原方减去大黄,加沙参12g、芦根15g,再进10剂。

三诊:1992年9月17日。服药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此中消症已罢,经化验检查,空腹血糖正常,尿糖减为±。再以原方6剂量,配制末药一料,巩固疗效。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例3:徐××,男,65岁,干部。

初诊:1995年12月11日。患者体态素丰,精力充沛,近三月来,消瘦甚速,疲乏无力,烦渴多饮,半夜口渴致醒,饮后才能再睡,尿量极多,稍一活动即感出汗,纳少无食欲,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下消·肾阴亏损,脾虚胃弱。

治法:滋肾补阴,健脾益胃。

处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生地24g 山萸肉18g 生山药30g 生黄芪30g

太子参15g 花粉12g 元参12g 石斛10g

白术12g 内金10g 莲子肉12g 五味子10g

生龙牡各15g 扁豆10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95年12月17日。服药后,诸症均已减轻,嘱本方可作常服。月余后,患者前来告之,诸症均除,身体恢复如初,再以原方4剂量配制末药一料,共研细末,每次:10g,日服3次,以固疗效。

例4:胡××,男,58岁,工人。

初诊:1999年10月21日。患糖尿病已多年,在省级医院检查血糖8.3mmol/L,尿糖(++),诊断为糖尿病。目下症见:烦渴引饮,小便频数,多食善饥,日渐消瘦,身倦乏力,头晕心跳,大便微结,夜寐不安,多梦易醒。舌苔薄白,脉细数。综观脉证,三消俱备,五脏皆损,证候繁杂。

辨证:气阴两伤,肝肾双亏。

治法:益气阴,滋肝肾,补心脾。

处方:自拟方。

生黄芪30g 太子参15g 麦冬12g 生山药30g

五味子10g 己参12g 乌梅6g 绿豆15g

花粉12g 山萸肉12g 桑蛸10g 远志10g

首乌15g 茯苓10g 生地12g 石斛10g

夜交藤1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10剂。

二诊:1999年11月2日。服上药后,烦渴解,尿次减,饮食如常,夜寐转佳,精神舒畅,空腹血糖已降至6.3mmol/L,尿糖(+),效不更方,前方再服10剂。

三诊:1999年11月13日。服药后,诸症消除,化验血糖、尿糖均已正常,再以原方6剂量配制末药一料,巩固疗效。

附:经验方。

生地60g 生山药80g 花粉80g 粉葛根60g

麦冬60g 太子参80g 山萸肉60g 生黄芪120g

乌梅60g 石斛60g 内金60g 知母60g

首乌80g 天冬60g 元参60g 猪胰子二具

上药共研细末混匀,每次10g冲服,日服3次,三月为一个疗程。

按:糖尿病之症状,见于中医论述之消渴病。《内经》中消渴者,均以饮多、食多、溲多而论之,故以消渴、消瘅等定病名。宋代以后,以三多症状之轻重,将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故上消为口干思饮,渴饮无度;中消为消谷善饥,食不知饱;下消为饮一溲二,尿频量多,夜间尤甚。病机为火炎于上,阴亏于下,水火不相既济所致。真阴亏耗,水源不充,相火独亢,虚热妄炎等。从中医辨证来看,临床中以虚证、热证为多,实证、寒证较少,尤以虚热之证最为常见。治疗本病,根据临床之证,有宜寒,有宜热,有宜健脾多于滋肾,有宜养阴多于益气,比例安排恰当,疗效方高。并注意五志过极,饮食不节,房劳过度。

虚劳(再生障碍性贫血)

例1:李××,女,46岁,八一农场工人。

初诊:1996年4月25日。患者在一年前因腹泻,口服氯霉素片而引起贫血,在某医院住院治疗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期治疗而效果不佳。故此前来寻余中药治疗。检查血色素45g/L,白细胞3.0×10(上标9)/L,血小板60×10(上标9)/L。症见面色□白,头晕头痛,目糊耳鸣,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腰膝酸痛,失眠多梦健忘,怕冷,午后低烧,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大便稀溏,小便黄,下肢轻度浮肿。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细数无力。

辨证:气血亏损,阴阳俱虚。

治法:补气养血,扶阳益阴。

处方:八珍汤合龟鹿二仙胶加减。

太子参30g 白术15g 炙黄芪30g 当归15g

熟地20g 鹿角胶10g 龟板胶10g 枸杞子12g

阿胶12g 鸡血藤15g 仙灵脾15g 焦枣仁15g

夜交藤30g 黄精15g 知母10g 陈皮6g

仙鹤草30g 炙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96年5月1日。服上药后,病症见好,无不适感觉,嘱逐渐停服西药及输血,原方继续服月余后,诸症均已好转,血象化验:血色素60g/L,白细胞5.0×10(上标9)/L,血小板75×10(上标9)/L。精神好转,再以原方加西洋参、三七、紫河车、大枣配制末药一料,每次10g,每日3次。

半年后随访,精力充沛,已正常上班。

按:再生障碍性贫血属祖国医学的“虚劳”、“血证”等范畴,是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严重血液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重度贫血,头晕、心悸、乏力,体表及内脏出血,反复感染等,按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再障。本病初期邪盛正旺,邪正交争,属于实证。后因阳虚而累及阴损,功能低下而逐渐贫血转为虚证。故此,本例病证治以补气养血,扶阳益阴,全方起到温阳实脾,滋阴养液,导滞生新之功。

例2:朱××,男,35岁,干部。

初诊:1997年9月10日。患者半年来神疲乏力,嗜睡困倦,颜面唇舌□白无华,头晕心悸,汗出短气,肢倦纳呆,鼻常衄血,病情日渐加重,不能坚持工作。曾经某医院住院检查,红细胞为2.5×10(上标12)/L,血红蛋白80g/L,白细胞3.0×10(上标9)/L,血小板60×10(上标9)/L,并经骨穿证实增生减低,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经用西药治疗数月,病势有增无减,遂来求余诊治。据其病情,察其唇舌爪甲苍白,脉细数无力。

辨证:虚劳血虚。

治法:补气养血,益阴填精,佐以止血。

处方:经验方。

党参20g 当归15g 熟地15g 白芍12g

黄精15g 首乌15g 黄芪24g 砂仁6g

鹿角胶6g 龟板胶6g 仙鹤草30g 三七6g

阿胶12g 大枣5枚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上方三月。

二诊:1997年12月12日。服上药后,出血止,病情大有改善,化验血象:血色素90g/L,红细胞3.2×10(上标12)/L,白细胞6.0×10(上标9)/L,血小板75×10(上标9)/L,面色转红,舌转红润,脉缓有力,食欲增加,精神尚可。原方中党参改为人参配制末药一料,每次10g,每日3次。

服用半年余,患者喜来告之,全身症状消失,精神大振,已恢复全日工作。

按:再生障碍性贫血为一难治之症,其临床表现以贫血、出血为主。根据“心主血”、“脾统血”,脾为后天之本,营血化生之源以及肾主“藏精生髓”,精血相互滋生的理论,本病之病机主要和心脾肾三脏之虚有关。故其治疗应根据标本缓急处理好补血和止血,补气和养血,补脾和益肾三方面的关系。本例之治疗,在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同时,合用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之品。尤其在二诊时加重了益气养血的人参,培补化源,配制末药服之半载,终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