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因素是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化分工方式。专业化生产必然造成生产力加速发展的契机和动力,分工愈细,生产力发展愈益加速。如亚当·斯密所说:“……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马克思进一步阐明,“分工必然要引起更进一步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必然要引起机器的更广泛的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必然要引起更大规模的生产。”生产过程中的分工方式由小而全的分工转变为专业化的分工之后,生产者为了获得比较利益,在选择某种专业产品生产时,必然要扬长避短,选择一种最能发挥自身生产专长和其他优势的产品生产,例如粮食生产者必定是种田能手,养殖专业户必定懂得养殖之道。同时,粮食专业户必然依据土地的肥沃,养殖专业户必然依据丰盛的水草。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发展,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必然会愈来愈紧密地结合起来。
因此,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应以发展生产领域中的专业化分工为逻辑起点,依据各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社、专业村的基础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产业分工,从传统农业单一产业结构中剥离出林、牧、副、渔及其分工更细的产业,进而促进农村商品交换的发展。
企业化——农村生产方式变革的基本目标
深化农村改革,加速农村经济市场化,还应充分认识由此必然产生的企业化发展趋势,它有助于自觉催化农村产业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裂变反应,推进企业化进程,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如前所述,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自给经济与市场经济在生产领域有三个本质区别:其一,前者的产品适用方式是供自身直接消费,后者是用于市场交换。其二,前者的生产分工是小而全,后者的生产分工是专业化。其三,前者各生产单位的生产是同类化的,后者是不同类的。不仅如此,而且前者采用粗放经营方式,各生产单位并不计算生产中的劳动消耗和产品价值,不计算盈亏;后者采用企业化经营方式,各生产单位必须精确计算生产中的劳动量、原料辅料消耗和产品价值,进行经济核算。这些本质区别,相互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产品商品化必然要求生产专业化,生产专业化必然要求经营企业化。
从生产领域看,生产者究竟采取何种方式生产,往往不是从长远利益出发,而是着眼于何种生产在眼前能够给自己带来较多的经济实惠,至少能够维持生计。在传统农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所提供的剩余产品少,交换不发达,市场很有限,生产者为了维持生计并满足自身多方面需要,不得不进行自给自足生产。这样以来,生产者即使有一定专业生产专长和其他优势,能使这一专业性生产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但难以与他人产品相交换,难以得到实惠。为了眼前利益,生产者不得不放弃某种生产专长和优势,延续自给自足的生产传统。相反,在现代农业中,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生产能提供大量剩余产品,进而使产品商品化了。交换的发达,市场的扩大,不但使生产者生产的产品能够很快在市场上脱手,从而获利,而且专门生产某一种产品要比自己亲自生产自身直接消费需要的多样化产品实惠得多,生产者自然乐意从事商品生产。得到的比较利益愈多,商品生产就愈积极,进而交换就愈发达,市场就愈扩大,反过来又为商品生产发展开拓广阔的道路。
但是,交换的发达和市场的扩大是不能凭空产生的,它总是以商品化的提高为前提,并与之相同步。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与市场扩大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只有将产品适用方式转变为商品生产方式,才能刺激交换的发达和市场的扩大,反过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产品适用方式又总是与生产分工方式相同一,转变产品适用方式必须转变生产分工方式。其一,产品要成为商品,即为市场交换,其生产量必须大于生产者对这一产品的直接消费量。在自给自足生产中,要增加某一产品的产量,使之除生产者自身消费外,绝大部分用于市场交换,生产者一方面必须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必须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劳动投入。仅劳动投入而言,生产者年生产时间充其量只有365个劳动日。要增加此一产品生产劳动投入,必须减少彼一产品生产劳动投入。因而,要使某一产品生产成为商品生产,生产必须是专业化的。比如一个4口之家,经营6亩土地,年平均产粮3000公斤,仅供自身直接消费。这个农户要生产商品粮,就必须使粮食年产量超过3000公斤。如他计划年产商品粮1.2万公斤,那他必须将粮食耕种面积扩大5倍,达到30亩左右。别的姑且不说,仅劳动投入,原先他在耕种之余,还可兼营养殖、加工等业,现在仅耕种30亩地已力不从心了。
其二,产品成为商品,要有相应的交换市场。而交换只能是不同生产单位、不同产品的交换。因而,交换必须以专业化分工为前提。如果生产是小而全的同类化生产,各个生产者的产品产量相差不多,品种齐全,“我有的,他有;他有的,我也有。”交换必然极其有限,进而限制商品生产。要发展商品生产,各生产者的生产必须不同类,必须进行分行分业的专业化分工。
其三,产品生产转化为商品生产,从生产者来说,是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实惠;从全社会说,是为了提高生产率,刺激经济发展。但是,产品成为商品,只是通过市场交换的渠道,将此一生产者的生产品变成彼一生产者的消费品,产品自身不能提高生产率,也没有增殖。比如一个农户生产的1万斤粮食,通过市场交换,转移到购买者手里,并没有因它自身成了商品而变成2万斤或3万斤。产品生产转化为商品生产,所以能提高生产率,使生产者获得较大比较利益,其奥秘在于与商品生产必然联系的专业化分工能促使生产者个人天赋、生产专长、社会交往、自然资源和其他优势的发挥。某一生产者所以选择某种专业化生产,极为重要的是看某种专业化生产能否发挥自身的生产专长和其他优势。
产品生产一旦转变为商品生产,生产分工一旦由小而全转变为专业化,生产经营方式必然发生相应转变。因为,在传统农业的小而全生产中,生产项目是多样化的,即使某一两项产品减产歉收,也不十分影响生计,其他多种产品还可维持自身直接消费。但在现代农业的专业化生产中,各生产者生产的是用于市场交换的某一两项大宗产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维系自身消费。如果产品销路不畅,或者价格低于价值,生产者就会亏损、破产、直至生活无着,甚至产品成本、资金周转、市场信息——生产每一环节都会影响整个生产,进而影响生产者的生计。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必须时刻关心产品成本、原料消耗、资金周转、市场行情,耗费在产品上的劳动量等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严格进行经济核算,像拧紧琴弦一样,把自己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一句话,每一个生产者必须使自己的生产具有企业化生产的一般模式。
同时,企业化又必须以专业化为基础,以商品化为动力。如果生产是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每一生产单位自己消费的各种产品都由自己直接生产,那么,对各种消费品,无论生产者是否具备一定生产专长和其它优势,都得自己生产。否则,就难以维持生计满足自身多方面消费需要。由于用于交换的仅是剩余产品,也就无需计较产品成本、资金周转和市场行情,无论价格高低都得卖出。这就必然使生产经营成为粗放经营,无需计算盈亏。诚所谓“种在地,收在天”。如果要采用企业化经营,使生产者都足以发挥生产专长和各种优势,生产者就必须放弃多样化生产,专门致力于某一两项大宗产品生产,使产品都是用于市场交换的商品,从而使整个农业生产成为分行分业的专业化分工生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生产者时刻关心自己生产经营的好坏,进行经济核算,计算盈亏,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要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又必须进一步发展专业化分工,使之由产业分工向各生产单位内部的专业化技术分工延伸。专业化生产的技术分工也正是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发展。
当然,人们现今的观念普遍认为,企业化生产经营只适用于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经济部门,不适用于农业生产。人们所以产生这种观念,是由于当前农村专业化生产不发达,企业化经营不普遍;没有深刻认识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与企业化内在的必然联系;没有深刻认识农村商品生产发展对生产分工和生产经营提出的必然要求。实际上,工业的行业分工体系建立和企业化经营正是生产的商品化与专业化的必然产物。随着农村生产的商品化和专业化,生产的企业化则成为一种必然,工业与农业的界限亦将愈来愈模糊,区别仅在于生产的产品品种,需用的原料,使用的厂房和设备不同而已。
当人们还缺乏对农村企业化的深刻认识时,随着“两个转化”,农村企业化势头已展现在人们眼前,这就是乡镇和村社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乡镇和村社小企业正是随着农村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从种植业为主体的传统农业中分化出来的。在农业大系统中,加工业较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产业容易摆脱阳光、水分、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容易将手工劳动转变为机械化劳动,容易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因而,在乡镇和村社小企业中,加工业首先崛起,并带动一大批其他企业。
不言而喻,随着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必将进一步分化联合,发生重大变革。随着农、林、牧产品加工业的崛起及其企业化,传统农业必将不断发生裂变。作为加工业的原料业,诸如园艺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必将裂变为门类繁多的专业化产业行业,形成产业链式结构,并实行企业化经营。尽管以土壤、阳光、水分等为生产条件的种植业,较之加工业和其他产业的企业化难度大。但是,既然国营农场能实行企业化经营,农村种植业同样可以实行企业化经营。关键就在于如何通过传统农业的分化和裂变,使种植业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实现新的联合。
产业分化与联合——农村生产方式变革的一般过程
农村生产方式变革的逻辑起点是专业化,变革的基本目标是企业化。农村生产方式要全面实现专业化和企业化,必须经历相当长的过程,这就是产业分化与联合。
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的小而全生产,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是市场经济的专业化生产。将前一种生产方式转变为后一种生产方式,各生产单位必须将小而全生产转变为专业化生产;产业结构必须由各生产单位产品生产同类化转变为各生产单位产品生产不同类,这些都只能通过产业分化和产业剥离来实现。同时,由于生产方式总是与交换方式相同一,生产方式变革总是受交换方式变革的制约,农村生产方式变革必须有市场发育和产品交换发展的拉动。在变革初期,由于市场发育滞后,产品交换不发达,因而,各生产单位——个体农户不可能一下子都进行专业化生产,只能通过梯度发展逐步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即通过城乡交换的发展和城市工业的延伸,拉动一批批农户从传统农业中剥离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小城镇的形成,拉动第一产业广大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专业化发展促进第一产业的分工分业,进而促进交换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市场的扩大和交换发展反过来促进农村生产专业化的加深。
因此,农村产业分化必然经历以下过程:
首先是购销产业、运输产业和加工业从传统农业中剥离。
传统农业是自给自足的生产,但仍然存在着剩余产品交换,特别是农产品与城市工业品的交换。随着城乡产品交换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现代化,农村产品交换必将或慢或快地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流通体制的改革,农产品购销政策的调整,为农村购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于是,一批富起来的农户,多方筹集资金,奔走于流通领域,从事农副产品收购,或者长途贩运至大中城市直接销售,或者转手倒卖给城市经商户。农副产品购销获得的较多的比较利益诱使从事购销经营的农户将自己的生产经营逐渐固定在这一生产经营上,于是,农村购销专业户应运而生,进而购销产业逐渐从传统农业中剥离出来。随之,农村运输业应运而生,并逐渐从传统农业中剥离出来。
同时,城市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对农村初级产品和半成品不断增加需求,另一方面,也不断向农村延伸,这势必为农村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由于加工业较之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容易将手工劳动转化为机械化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较多的比较利益,因而,一批有眼光、有资金、有技术的农户,逐渐放弃小而全的农业生产,开始创办、兴办加工业,或者进行为城市工业服务的半成品加工,零部件加工;或者以本地农副产品为原料。面向城乡市场进行面粉、副食、饲料、肉禽蛋、麻织、草编、林果等产品加工。于是,农村加工业应运而生,并逐渐从传统农业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乡镇企业的崛起,正是农村第二、三产业从传统农业中剥离出来的实证。
其次是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的分工分业,即蔬菜业、园艺业、林果业、养殖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从传统的种植业中剥离出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能为地方财政增加收入,为地方经济发展积累资金,而且能加快农村产业的分化和裂变,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变革。其一,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够为第一产业生产的各类农副产品开拓出广阔的城市市场、外地市场和农村内部市场,有效地解决第一产业发展中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乡镇企业从传统农业中剥离出来后,就成为带动第一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其二,乡镇企业的发展促成农村小城镇的形成,促成非农产业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总量的增长,扩大直接生活消费的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为第一产业的蔬菜、水果、禽蛋、肉食等产品的大宗生产进一步打开市场销路。其三,乡镇企业中的加工业发展,还为农村采矿、采煤等采掘业的发展起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