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论集
9731100000015

第15章 经济篇(8)

任何经济,要使整个机体运转,在进行生产的同时,又必须进行交换。生产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交换也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交换系统既包括乡村内部的交换、城市内部的交换和城乡之间的交换,又包括商业及其媒介——交通运输业,起支配作用的是交换方式。所谓交换方式,指交换是自给不足和有余问的调剂余缺的剩余产品交换,还是一切产品都成为商品进入市场交换的商品交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指明,一定的生产方式必有与之相适应的交换方式,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确切地说,决定交换方式的是分工方式,生产方式是通过分工方式与交换方式发生关联的。也就是说,一定的分工方式决定一定的交换方式,交换方式反作用于分工方式,二者在交互协同中发生关联。这一交互协同使各自同样具有自组织能力,并呈现出稳态。很明显。分工是交换的动因,同时又以交换为前提。人的消费需要是多方面的,如果生产者只限于生产某种产品,并用这种产品去交换他人生产的消费品,尽管他能从中得到比自己亲自生产各种消费品实惠得多的利益。但是,在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物的历史环境中,他必须把自己生产的产品卖出去,才能买进自己所需的他人生产的消费品,才能获利。这就必然使交换日益频繁,并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日益扩大交换范围;交换愈频繁,愈扩大范围,生产者愈能使自己的产品完全脱手,也就愈能获利,因而也就愈乐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从事专业化生产。当然,如果没有交换,或者交换范围狭小,专业化生产者不能将自己的产品卖出去,买进自己所需的他人生产的消费品,那么,他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又不得不进行小而全的生产,即生产自己直接消费的各种消费品。如果生产者的生产是供自己直接消费,也就不会有交换,因为不需要买进,也就没有必要卖出;如果交换仅是交换剩余产品、调剂余缺,交换范围必然狭小。总之,专业化分工愈发展,交换愈发达;交换愈发达,专业化分工愈发展。反之亦然。

在传统农业中,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分工方式是小而全,各个生产者都生产仅供自身直接消费的同类产品,“我有,他有,他有,我也有”,因而没有必要交换他人的产品。想卖,也找不到买主。虽然有些生产者生产的某种产品不够自身直接消费,而另一些产品自身消费有余,于是不得不用自己生产的剩余产品,去交换他人生产的剩余产品,以满足自己直接消费,但由此决定交换是在极小的范围内进行的,而且是以调剂余缺的剩余产品交换为交换方式。马克思说:“人在这种状态下生产的东西不多于他直接的需要。他需要的界限也就是他生产的界限。因此需求和供给就正好相抵,他们生产是以他的需要来衡量的。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交换,或者说,交换归结为他的劳动同他的劳动的产品相交换,这种交换是真正的交换的潜在形式(萌芽)。”剩余产品交换的交换方式使交换很有限,极有限的交换反过来限制了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亚当·斯密说:“人如果没有交易和交换的倾向,那么每个人就会不得不亲自生产一切生活必需品和方便品。一切人都将不得不做同样的日常工作,那么,唯一能够造成人们才能上的巨大差别的职业上的巨大差别就不会存在……如果市场非常狭小,那就不会鼓励人们完全致力于某一种职业。因为他不能用他本身消费不了的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产品的剩余部分……”

显然,传统农业中小而全的分工方式和剩余产品交换的交换方式交互协同,使各自都呈现出稳态,同时使生产方式维系着自给自足的稳态。这一稳态又使得交通闭塞、商业落后成为传统农业社会的特有现象。

在以大规模商品生产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中,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愈来愈在更深的层次上发展。社会生产不仅实现了行业分工,而且在行业内部直到每个生产单位内部,还实行了技术分工。每个生产者只从事某一两项产品生产,甚至只从事某一产品的一两项部件或工序的生产。每个生产者都能充分发挥个人天赋和专业特长。然而,正因为生产者生产的不是一般的劳动产品,而是用于交换的产品,即不是供自身直接消费的消费品,而是供他人消费的消费品,生产者必须将自己的产品卖出后,再买进他人的产品才能消费。因而,交换不再是剩余产品交换,而是大宗的商品交换。每一生产者都力求使自己专业化的大宗产品完全销售出去,一切劳动产品都要进入交换领域进行交换。这就使交换的频率与交换的范围快速扩展起来,由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交换扩展为全国性、世界性的交换。当交换还很不发达的时候,商品生产者则担心自己的产品能否完全脱手,为了减小市场风险,不得不进行兼业化生产。当交换发达,商品生产者能打开产品销路时,便大胆进行专业化生产,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同时,为了竞争,为了提高生产率,获得高额利润,商品生产者也不得不拼命提高专业化水平。因为,专业化水平愈高,生产率愈高,从而商品成本愈低,愈有竞争力,生产者愈能获得高额利润。所以,在现代农业中,专业化分工方式与商品交换方式交互作用,协同合作,使二者都具有自组织能力,并呈现出稳态。

从近、现代工业与商业协同发展的历史经验看,专业化分工与大规模的商品交换是在相互协同中发展起来的。在现代化大工业中,无论是宏观范围的行业分工,还是微观范围的技术分工,都是在中世纪小手工业发展基础上,经工场手工业的过渡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这种发展一开始就与交换的发展相伴随。在传统农业社会内部的小手工业,如丝、麻、棉纺织,由于专业化分工,生产效率日趋提高,无论卖方买方都能从生产和交换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于是纺织业等小手工业便具有率先发展的优势并日益发展起来。随着小手工业的发展,生产者日益发现,购买他人的原料加工产品比用自己生产的原料加工产品更有利,于是加工业,即本来意义上的工业日益发展起来。之后,由于运用机器生产要比手工生产更有利,于是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发展起来。这一系列连锁应,使现代化大工业体系被创造出来。与交换发展的同时,从社会生产部门中分化出专门从事交换的行业和社会阶层,于是现代商业日益发展起来。由于交换发展的连锁效应,交换系统中的交通、运输业也日益发展和发达起来。发达的商业和发达的交通运输业正是现代工业社会特有的现象。然而,由于分工与交换的协同使各自都具有自组织能力,并呈现出稳态。即使在西欧,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也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因此,为了加速“两个转化”的实现,在大力发展专业化分工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产品交换,将传统农业的剩余产品交换转变为大宗商品交换。

近年来,随着农村专业化分工发展,从农村生产领域不断分化出了个体商业和运输专业户,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商业和交通运输方面的工作。这对于发展农村商品交换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两个转化”还处于初始阶段,农村交换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剩余产品交换的方式,人们往往重视生产的发展,忽视交换的发展,由此引起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农产品卖难问题。由于卖难,交换频率低,劳动不能很快实现价值,不少农户不得不同时经营各种项目的生产,搞小而全或大而全。乡镇企业发展中,同样存在着如何用交换的发展来促进加工企业发展的问题。因为,加工企业能否盈利和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将产品推销出去,并将原料购进。如果交换不发达,产品找不到市场,也就无法维持再生产,更无力扩大再生产。所以,要进一步发展农村专业化分工,提高农村生产率,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同时,必须进一步调整农村商业与交通运输业的结构,使之与前者相协调,从而使农村专业化分工和商品交换方式在相互协同中快速发展。否则,要素协同作用所产生的自组织能力,会使已发展起来的专业化生产逐渐萎缩,使传统农业仍然处于稳态。

三、交换与市场的协同

交换必须具有一定的交换场所,这就是“市”。所谓“市”,引《说文解字》,即“买卖所之也”。《易系辞》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市场正是随着交换的发生和发展,逐步发展、扩大其规模的。一定的交换系统必然产生一定的市场系统,一定的市场系统必然影响一定的交换系统。二者交互作用,协同合作,使二者相互适应。市场系统包括实体市场系统和观念市场系统,即集市系统和消费系统,市场系统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体。从集市系统说,生产者为了交换,将自己的产品运送到一定的交易场所,与他人相交换,便产生了集市。为了沟通集市与产品生产地的联系,并将产品运送于集市,便产生了交通运输业。集市发展总是与交换发展相同一。交换不发达,运往集市的产品愈少,集市愈狭小;交换愈发达,运往集市的产品愈多,集市愈扩大其规模。反之亦然。交通运输业正是沟通交换与集市的“桥梁”,因而总是与交换和集市的发展相同一。从消费系统说,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换,此一方要将产品卖出,必须有另一方将此产品买进,也就是说,此一方的生产品必须是另一方的消费品。所以,市场归根结底是人们的消费需求(或称人们的购买力。下同),市场大小决定于人们消费水平的高低。生产者是消费者,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在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物的历史条件下,消费者要能将别人生产的消费品买进,必须能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卖出,同时只有卖出才能买进。所以,消费水平又总是受交换水平的制约,交换愈发达,消费水平愈高,反之,愈低。消费系统又总是与集市系统协同。集市规模大,能消纳大宗产品,生产者能将大宗产品卖出,也就能够大量买进;当一方能够大量买进的时候,另一方也就能够大量卖出,从而扩大交换范围和市场规模。

在传统农业中,交换不发达,用于市场交换的产品只是满足自身直接消费后的剩余部分,不需用发达的交通运输工具,因而交通运输业落后;交换一般是在乡村内部进行,因而集市很狭小;分工方式是小而全,生产率很低,生产者自己直接消费的水平低,购买他人生产品进行消费的水平更低,因而导致低消费。狭小的集市和低水平的消费交互协同,促成了市场的狭小。市场的狭小和交通运输业落后反过来束缚了交换的扩大,即使有大宗的产品,因无较好的交通运输条件,难以运往集市;即使运往集市,又会因产销不对路,难以卖出。

在以大规模商品生产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中,生产者生产产品不是为了自身的消费,而是为了他人的消费,生产者必须将产品卖出,然后买进自己所需的消费品才能消费。生产者的产品对生产者只具有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同时,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价值。所以,一方面,为了实现价值,并实现自身的消费,生产者必须将自己的大部或全部产品投入市场进行交换,因而社会的大部或全部产品都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同时,为了使社会的大部或全部产品都能运往市场,必须辅之以发达的交通运输业。这些都迫使市场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扩大起来。另一方面,由于专业化生产能大幅度提高生产率,生产者只要能将全部产品通过市场交换全部售出,实现价值,就能获得比较利益。于是,商品生产者不得不到处开拓市场,促使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正如16—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家们为了推销产品,获得高额利润,不惜铤而走险,从西欧到北美,从大不列颠到东亚大陆,到处开拓世界市场,并不惜花费巨额资金,修筑公路、铁路、开辟海上航线。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商品生产者不再担心专业化的大宗产品能否用相应的交通运输工具运往市场,不再担心市场能否消纳,也就愈大胆地进行专业化生产。马克思说:“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它要素。例如,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这样以来,在现代农业中,商品生产者一方面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和商品交换,一方面到处开拓市场,使市场不断由地域市场、全国性市场发展到世界性市场。

因此,为了促进农村的专业化分工,大力发展农村商品交换。应狠抓市场规模扩大,即一方面扩大集市规模,另一方面提高消费水平。前些年农村“两个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农产品卖难问题,既是由基础设施不健全、交通运输不发达、市场信息不灵、产销不对路等原因所致,也是由市场规模狭小所致。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商品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大发展,但不少地区的市场规模还没有完全改变传统农业的市场状态。由于市场狭小,沟通集市网络的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很多农产品难以运往集市销售。这必然限制农村产品交换方式转变。农产品卖难从表象上说,似乎是生产相对过剩,实质上是农村生产率不断提高,而交换和市场相对不发展,二者矛盾冲突的结果。市场狭小,交换不发展,难以沟通买方和卖方之间的联系,势必使生产和消费同步萎缩,从而使传统农业的诸要素仍然束缚于传统之中。

因此,为了加快“两个转化”的进程,应通过小城镇建设扩大市场规模,大力培育农村市场,特别应重视建立和扩大专业产品市场,以此带动农村商品交换发展。

四、市场化与城镇化的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