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觉得左右为难,用求助的目光打量着张翼和廖化,低沉地说:“事已至此,二兄以为如何是好?”
张翼似乎已有所考虑,开诚布公地说:“魏军主力在大剑山下,大将军当然不可离开剑门关;张某之性情太刚,言语直露,恐会与诸葛思远产生误会,于作战不利;元俭身经百战,深谙用兵之道,且又出语和缓,柔中有刚,大将军可遣元俭前往涪城,与诸葛思远共同抵御邓艾。”
“伯恭兄此议恐有些不妥。”姜维摇摇头,直言不讳地说,“元俭兄乃车骑将军,在军中之位高于诸葛思远,若遣元俭兄前去涪城,定会引起诸葛思远之疑心,以为我是临阵易将。”
“大将军所虑极是!我三人中任何一人前往涪城,均无异于临阵易将,不仅不利于守城,而且会适得其反。”廖化深思熟虑地说,“以我之见,大将军可致书诸葛思远,让其谨慎从事,只能据城而守,不可贸然出战,凡事多与黄崇计议。只要诸葛思远依计而行,邓艾便无可奈何。”
“元俭兄言之有理。”姜维点了点头,转而询问张翼,“伯恭兄以为如何?”
张翼虽耿直倔强,但却不固执己见,也点点头说:“当今之计,也只好如此。”
姜维不敢耽搁,急忙致信诸葛瞻。信中写道:
……公率军救援涪城,维后顾之忧可解也。涪城地处三道之要,扼控京师、剑门与江油。涪城安则京师、剑门安,涪城危则京师、剑门危。公肩负之任,何其重也!维以为,邓艾久经沙场,老谋深算,其所率之兵马,乃能征惯战精锐之师,公万万不可萌生轻敌之念。以维之见,邓艾涉险远来,孤军深入,粮草匮乏,难以持久,意在速战。故而,公只宜据城而守,不可贸然轻出。只要公能牢牢守住涪城,邓艾之军就会陷入困境,只好坐以待毙……据维观之,剑门关下钟会之军已难耐饥寒,不久就将引兵退去。届时,维将分兵援助涪城,与公共歼邓艾之军于涪水之畔。请公稍安勿躁,暂且忍耐数日,以待后图……公才学出众,熟读兵书;参军黄崇务实求真,老成持重。公凡事要多与黄参军相商,取寸补尺,以求两全之策。维深信,以公之才,以崇之稳,定可固守涪城,使邓艾无计可施,难逞其志……
姜维写毕,把信交给张翼和廖化过目。张翼和廖化阅罢,不约而同地说:“诸葛思远如能遵大将军之嘱行事,涪城可保,我等无忧也!”
诸葛瞻的信使带着姜维的亲笔书信,离开了剑门关已经八九天了。可是,姜维仍没有收到诸葛瞻的回书。
按照军规,卫将军诸葛瞻在接到大将军姜维的书信以后,无论情况如何,都应当立即作复,更何况姜维还再三叮嘱诸葛瞻的信使,让诸葛瞻见到书信后,马上把涪城的军情和兵力部署通报给他。从剑门关到涪城,只有两三天的行程,若不发生意外,最迟五六天姜维就能够接到诸葛瞻的回书。然而……
是涪城方面出了事,还是信使在途中出了事?或许是诸葛瞻误解了姜维信中的意图,故意不予理睬?不论出于何种原因,都不会产生好的结果。这不能不令姜维深感不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安也日益加重,变得有些焦躁了。
不仅姜维如此,就连张翼和廖化也不例外,每天都要来守将府打问涪城方面的消息,急于想知道那里的军情和战况。一日午后,张翼与廖化又相约来到了守将府,一进大堂,就见姜维正倒剪着双臂,在大堂中踱步。不用问,准是涪城方面仍无书信送来。他俩知姜维心中正烦躁,不可紧处加楔、火上浇油,只好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下去,默默地坐在一旁,等候着姜维的情绪好转后再作计议。
姜维在大堂中转了好一阵子,心情才稍有好转,坐回原处,叹息着说:“诸葛思远至今仍音信皆无,不知……”
姜维一语未了,姜复汉进来禀报:“卫将军之信使已返回剑门关。”
姜维闻听此言,两眼顿时猛然一亮,犹如一个重病之人终于盼来了救命的郎中,迫不及待地吩咐道:“快把那信使带来见我!”
转眼之间,那信使已被带到大堂上。他踉踉跄跄地向前走了几步,扑通一声跪倒在姜维面前,只叫了一声:“大将军……”便放声大哭起来。
信使的哭声,好似一桶带着冰凌的冷水,劈头盖脸地浇在了姜维的身上。他浑身猛然抽搐了几下,两眼直愣愣地盯着那信使,担惊受怕地问道:“莫非涪城已经丢失?”
“岂止是涪……涪城……”信使边哭边说,“连绵竹也已经丢……丢失……”
“啊!”姜维惊叫了一声,身子痉挛般地颤抖了几下,有点神经质地问:“连绵竹也已经丢失?”
信使呜咽着说:“不仅绵竹已经丢失,而且卫将军、前锋张遵、参军黄崇与李球、还有长公子诸葛尚,均已战死在绵竹,全军覆没……”
“咳!”姜维悲愤难耐,一拳狠狠地砸在面前的几案上,只听咔叭一声,把案面砸裂。
姜维的砸案之声,惊动了正在发呆的张翼和廖化。张翼忽地站起身来,狠狠地跺了下脚,恼怒地说:“诸葛瞻无能,坏我军国大事!”
廖化也随之站起,瞧了瞧两腮颤动、嘴唇哆嗦的姜维,又瞅了瞅怒目圆睁的张翼,气恼地说:“想不到事隔多年以后,马谡失街亭之事又重现!”
信使见此情形,吓得不敢再说什么,只是伏地抽泣。
过了好一会儿,姜维才从震惊和悲愤中清醒过来。他哀叹了一声,打量着那信使,万般无奈地说:“为何会有如此巨变?汝可尽己所知,详细道来。”
“回大将军,”信使边抽泣边断断续续地说,“小人带着大将军之书信离开剑门关后,飞马奔回涪城。待赶到涪城后,才知道前锋张遵中了邓艾诱兵之计,丢失了涪城,卫将军已率军退回绵竹……小人无奈,只好打马赶往绵竹。待小人赶到绵竹,又得知卫将军中了邓艾激将之计,全军覆没……魏军马不停蹄,向雒城开去。小人只得昼夜兼程,返回剑门关禀报大将军得知。”说罢,取出了姜维写给诸葛瞻的书信,原封不动地又交给了姜维。
姜维接过那封没有拆封的书信,哧啦——哧啦——哧啦——慢慢地撕扯了起来,边撕扯边流着泪说:“诸葛思远啊诸葛思远,汝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不仅把国家推到了绝境,而且也坏了诸葛丞相之英名;汝不仅辜负了圣上之重托,而且有负于国人之厚望;汝不仅把我一万将士置于了死地,而且也使汝父子二人身首两分……”
姜维悲痛的话语伴随着撕信声在大堂上回荡,好似一阵冷冰冰的雨夹雪,飘洒到张翼和廖化的身上与心头,使他们从最初的悲愤与惊诧中清醒了过来。他们打量着老泪纵横、脸色铁青的姜维,心中疼痛难忍。他们明白:此时此刻的姜维,心情比谁都难受,处境比谁都艰难,压力比谁都沉重!他撕扯着的不是书信,而是在揪着自己的心;他眼中淌出的不是普通的眼泪,而是从心中流出的鲜血;他口里吐出的不是一般的语言,而是悲、是愤、是怨、是恨、是悔……他们更明白:此时此刻,他们只能为姜维缓解压力,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才有可能撑起已经摇摇欲坠的国家;否则,国家要完了,军队要完了,他们也要完了!
想到这里,张翼和廖化互相使了个眼色,轻轻地来到姜维身边,低声说:“大将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事情既已至此,悔之亦无用。望大将军莫要气馁,应振作起精神,尽快谋划出救国救民之策!”
“唉——”姜维深深地重重地叹了口气,猛地把手中已成碎片的书信抛撒到地上,又挥袖抹去满脸的泪水,毅然决然地说:“速去城头把辅国大将军请来,共议补救之策!”
飘浮在大剑山上空的那层厚厚的寒气,似乎已经把太阳光中所含的热量全部吸收干净了,待到阳光照射进剑门关内时,已是只剩下光而没有热了。西斜的日头,把一束淡黄的光线照进了守将府的大堂上,仿佛是一条已经被冻僵的蛇,静静地卧在铺地的方砖上。姜维、张翼、廖化和董厥,团团围坐在几案的四周,面对着一幅蜀国的地图,苦思冥想着。战局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刻不容缓,他们必须马上采取行之有效的应急应变的措施,以保全剑门关内的这四万精锐兵马,用以挽救已经危在旦夕的国家。但是,由于此事来得太突然,而且又过于重大,稍有不慎,都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铸成千古之恨。所以,他们必须深思熟虑,而绝不能再出一点点差错……
姜维愁容满面,用郤悒的目光久久地盯着几案上的那幅大地图,沉痛地说:“诸葛思远全军覆没,邓艾之军已经直奔成都。我军再固守剑门关已经毫无必要,应立即退兵,先保存这支救国救民之兵马,以图后事。若再迟疑,只怕被钟会大军死死缠住,无法脱身。然而,目前京师之存失不知,圣上之去向不明,我军究竟该退向何方才好?”
董厥把目光从那幅地图上移向了姜维,愁眉苦脸地说:“邓艾此时已经兵临成都,京师岌岌可危。我军应马上从剑门关脱身,星夜奔赴成都,前去营救圣上,以尽臣子之道。只要能把圣上营救出来,纵然丢失了成都,国家仍未灭亡,社稷仍未颠覆,就还有光复之希望。若不尽快回救成都,一旦城破,圣上发生不测,则复国之望已经断绝!请大将军三思!”
“龚袭之言虽不无道理,但此时再去回救成都,只能是调远水去救近火,扑之不及也!”廖化抬起头,严峻地说,“绵竹已经于四日前丢失,邓艾两日前就已领兵抵达成都。而从剑门关到成都有六七天路程,待我军赶到成都,恐怕京师已落入邓艾之手!”
“元俭所忧并非过虑。邓艾自率军出摩天岭以来,所战皆胜,所攻皆克,势如破竹,军威大振。而我京师只剩五千兵马守卫,且无统兵之良将,何以能固守?”张翼面沉似水,担惊受怕地说,“我军若从剑门关回救京师,钟会大军必定一路赶过去,与成都邓艾之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我军远远少于魏军,且又无险可守,岂不是要丧师于成都平原!如我军一旦有失,则国家已无可战之兵,还何谈复国!”
董厥的建议遭到了廖化和张翼的反对,他知道廖、张二人的作战经验远多于他,用兵之道也高于他,且他们方才所言亦皆有理有据,不便多加争辩,只好眼巴巴地望着姜维,等待着姜维作出判断与决定。
张翼和廖化虽然凭着一生的作战经验和目前的局势,觉得回救成都只能是自投罗网,陷入魏军的重围,于国于军皆极为不利。但大军究竟退往何方最合适,他们心中也是一片茫然。因此,他们也把目光投向了姜维,盼望着他能有个两全之策。
三双焦急的目光,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汇聚到姜维那神色冷峻的面孔上。可是,那六道灼热的目光,仍没能把姜维从沉思中刺醒,他依旧像是一尊冷冰冰的青铜塑像,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一声也不吭。张翼瞅着他那似乎已经失去了知觉的样子,忍不住扯了扯他的衣襟,急切地提醒着他:“大将军,时不我待。我军何去何从,请大将军早作决断!”
经张翼这一提醒,姜维才由一尊青铜塑像变为一位威严的大将军。他把张翼、廖化和董厥逐个打量了一遍,深沉地说:“据我猜测,绵竹丢失以后,圣上可能会做出三种应急之举:一是召集民众,固守待援;二是移驾出京,避难南中;三是暂投吴国,搬取救兵。我等身为臣子,岂能眼见君主蒙难而不率师勤王?但我军又不可直奔成都,以免腹背受敌,遭到钟会与邓艾两军之夹击。以我之见,我军可先移师于郪县,避开钟会与邓艾两军之锋芒。待探明圣上真实动向后,再作计议。如圣上与成都兵民共守京师,我军可从东面回成都,把圣上救出,然后退据江州;如圣上已往南中,我军可绕过成都,经犍为郡去追赶圣驾;如圣上已东投吴国,我军则撤至巴东山区,与敌进行周旋。魏军虽然占据了成都,但亦有何用!待到魏军将士思归、军心浮动之时,圣上再征兵于南中,求援于吴国,诏令全国思奋之民,群起而攻之,则社稷可失而复得!”
张翼听罢姜维之言,不由得一拍几案,大声地说:“大将军所言甚是,使我如同拨云见日!”
廖化听罢,也连连点头,赞同地说:“只有如此,方为稳妥之策!”
董厥向姜维投去敬佩的一瞥,催促道:“事不宜迟,迟则生变。请大将军速作调遣!”
“既然诸位无有异议,我军就先退往郪县!”姜维再次把张翼、廖化和董厥逐个打量了一遍,严肃地说。“伯恭兄率领一万兵马,于今晚一更时分撤出剑门关,为全军开路;元俭兄与龚袭率领两万兵马,携带我军粮草辎重,于今晚二更时分退出剑门关;我率一万兵马,于今晚三更时分离开剑门关,为全军断后。明日午后,全军在梓潼会合,而后向郪县进发!”
姜维刚说完,张翼、廖化同时站起身来,恳切地说:“大将军乃三军之主,应首先离开剑门关,我愿代大将军领兵断后,以阻挡钟会大军!”
“我意已决,休再多言!”姜维不容置疑地说,“速去准备,今晚按时撤出剑门关,不得有误!”
“遵令!”张翼、廖化和董厥领命而去。
姜维目送着他们走出守将府,又把姜复汉和姜兴汉唤来,严厉地命令道:“汝二人速去关前悬崖之上,让来忠与向充在天黑前领兵撤回关内。撤离悬崖之前,在崖顶上多瓘放些枯枝败叶,点火燃着,以迷惑山下之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