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颜亮败后,金世宗和南宋一边小打小闹一边议和,川陕战场上宋军比较占优,吴璘收复了不少陕西故土,但江淮战线则互有胜负。六月,55岁的宋高宗正式禅位于皇太子赵昚(shèn),即为宋孝宗。高宗及其皇后称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德寿宫居住。年轻的孝宗专注恢复大业,启用被贬黜多年的张浚为少傅、江淮宣抚使、魏国公,将李显忠部划归他指挥。又平反赵鼎、岳飞等人的冤狱,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起复当年因主张斩秦桧而被排挤的胡铨。主战派顿时扬眉吐气,尤其是65岁的张浚,他年轻时虽曾率领中兴诸将力挽狂澜,但也在富平之战一溃千里,将宋军家底丢光。之后他组织的北伐也以失败告终,自己也因此下野,二十年来被贬在地方,现在得到了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张浚的心情肯定不能平静。但就反击的具体问题宋廷又一次产生了重大分歧,首相史浩虽然为主战派平反,却并不同意他们主动出击而要趁势求和,以待时机。
而就与金人谈判的主要目标,宋高宗认为伯侄名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收复国土,尤其是河南的祖宗寝陵之地;虞允文、张浚等人则认为正名分更重要。宋廷始终没有通过北伐的决议,而金世宗已经迅速稳定了国内局势,尤其是借助去汉化运动激发了女真民族的凝聚力,金国虽然刚遭正隆惨败,但其实正处于一个上升阶段。隆兴元年(金大定三年,1063年)五月,在张浚等将的一再挑唆下,宋孝宗决定赶在秋季气候对金军有利之前,绕过三省、枢密院,直接调主战将领北伐,史称“隆兴北伐”。宋孝宗迁张浚为枢密使,以主管殿前司公事李显忠为淮西招讨使,出濠州取灵壁;建康都统邵宏渊为副使,出泗州取虹县,总兵力6~8万。灵壁、虹县在今安徽北部,张浚的设想是从东南方向会攻宿州,再利用李显忠在陕西的声望招徕陕西忠勇人士,配合川军夹击开封。然而金世宗早已令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坐镇商丘指挥全军,以右翼都统萧琦守灵壁,知泗州蒲察徒穆、同知大周仁守虹县。随后又派尚书左丞、都元帅仆散乌者坐镇开封,负责总调度,准备非常充分。
萧琦本来约定好向李显忠投降,又突然反悔,以拐子马来拒。李显忠大怒,身先士卒,猛冲敌阵,萧琦溃败后又背城列阵,李显忠再次冲开他的大阵,萧琦败逃。李显忠进驻灵壁后四方人士纷纷前来归附,萧琦不久后也归降,封威塞军节度使,不排除他是当做内应故意先打一场大败仗。邵宏渊在虹县却陷入苦战,金将蒲察徒穆是金国史上最着名的铁浮屠主将之一,勇不可挡,而渤海贵戚大周仁则是金军中少有的智将,二人配合,苦苦支撑。李显忠派灵壁降卒到虹县城下招降,金军终于纳降。蒲察徒穆封大同军节度使,大周仁封彰国军节度使,李、邵两军顺利会师宿州。但邵宏渊却非常羞于自己未能攻克虹县,是靠了李显忠帮忙,留下了心结。又有一个投降过来的金军千户投诉邵宏渊的兵夺了他的佩刀,李显忠立即将其处斩,两将矛盾更深。六月,宋军进发宿州,金军出城来拒,李显忠迎头痛击,大败金军,斩首数千,阵斩金军左翼都统(很大的官,可惜不知名)。李显忠下令全军休息,准备围攻宿州,但邵宏渊不干,要求立即攻城。
李显忠只好攻城,统制杨椿奋勇先登,打开北门,宋军一拥而入,又斩首数千,俘获无数,攻占宿州。宿州是金国战略要地,囤积大量物资,其中金银以万计,均被宋军缴获,天下震动。宋孝宗手书“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无此克捷。”进封李显忠开府仪同三司,妻周氏为国夫人,邵宏渊为检校少保、宁远军节度使。但邵宏渊请以缴获的物资犒劳士卒,被李显忠拒绝,又据说李显忠给自己的亲军赏赐很丰厚,更加引起邵宏渊嫉恨。宿州被克,金军急忙调集大军来攻。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率万余骑急速赶到,被李显忠用克敌弓射退。右副元帅孛撒率步骑十余万从开封赶来,在城下列大阵求战。李显忠亲自率军出阵,两军激战数十合,伤亡都很惨重。宋军统制李福、统领李保略有退却,被李显忠处斩,宋军鼓足血气奋战,金军终于不支败逃。连邵宏渊也不得不赞道:“招抚真关西将军也!”数十年后,陕西军的光荣似乎还在延续。
但金军的援军还在源源不断地开来,当时夏季雨多,金军的胶质弓弦很受影响,但仆散乌者早在开封仓库储备了上万张良弓,此时送到纥石烈志宁军中,得以对宿州继续保持攻势。李显忠苦苦支撑,但邵宏渊一直很不配合,这一段战斗史料记载有较大出入。《宋史》称李显忠杀金军万户、千户等五千余人,但邵宏渊拒不出兵,还多次口出沮言,最后邵军全部逃散,李显忠仍竭力扞御,金兵“积尸与羊马墙平”。金兵一度冲上城头,李显忠亲自执斧将其击退,但最终势孤力穷,长叹道:“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全军退回符离,回程遭到金军邀击,被杀四千余人,丢失钢甲三万余副。而《金史》则称纥石烈志宁以计诱李显忠出城,将其击败,其麾下统制常吉投降金军,透露了李显忠的虚实,于是第二天金军又大败李显忠。但这个出入其实并不重要,因为结果是一样的:宋军溃败至符离,隆兴北伐草草收场。不过金军也不敢追击,而是趁势议和,议定宋金二帝改伯侄为叔侄关系,奉还宋钦宗梓宫,岁币由25万降为20万,但宋廷归还攻占的唐、邓、海、泗四州,史称《隆兴和议》。
这次和议是宋金之间相对比较有效的协议,双方在此后保持了大约四十年无重大战事,而宋金其他和议信用度都很差。隆兴北伐由于是宋孝宗违背工作程序引起的,同样的错误一百多年前宋太宗也犯过,而且保证不敢再犯,宋孝宗只得下罪己诏。李显忠被降级处理,淡出宋军指挥体系。而张浚在遭到人生第二次重大打击后终于信心崩溃,于八月病卒,享年67岁,累赠至太师,谥忠献。
张浚是南宋初年的主战派领袖,提拔了吴玠、虞允文等一大批文武大才,成为抗战的骨干,但本人却难免有志大才疏之嫌,富平、符离之溃很大程度上都是他个人指挥全局的能力太差而痛失好局,他死前遗嘱羞于配飨庙庭,葬于衡山下足矣。隆兴和议后孝宗不忘报仇雪恨,与虞允文商定恢复之策,吴璘薨后宋廷以虞允文为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雍国公。孝宗与他约定作好准备后几路北伐,中途孝宗又按捺不住,密诏进军。虞允文认为还没准备好,不能仓促,孝宗很不高兴。淳熙元年(1174年),虞允文薨,享年64岁,赠太傅,谥忠肃。之后孝宗也不再轻易谈及开战,宋金进入相对和平时期。北方沦陷区的人民苦候官军前来解救,结果这么好的机会又被浪费,陆游丧气地写下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