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马克思的故事
9663800000009

第9章 第一个伟大的发现

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

——马克思

(一)

1845年7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登上了开往英国的客轮。到达英国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们先后去过曼彻斯特和伦敦。在曼彻斯特的切特姆图书馆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翻阅、查找了不少政治经济学书籍,并作了大量的摘抄。随后,他们又前往伦敦,考察那里的英国工人运动状况,并与宪章派领导人和正义者同盟等组织建立了联系。

这次考察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回到布鲁塞尔后,他们决定:在详细阐述他们的新理论之前,必须对德国的哲学体系作进一步的分析批判。因为德国社会科学的主要成就是哲学,德国的哲学理论也高于欧洲各国。但是,哲学被神化了的理论却有许多谬误之处。

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845年9月开始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巨著。这也是他们制定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哲学原理的一个重要步骤。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进一步展开和发挥了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与恩格斯一起,首先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唯心史观;彻底清算了那些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并在它的废墟上形成的青年黑格尔派布鲁诺·鲍威尔和麦克斯·施蒂纳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第一次以比较完整的系统的方式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的一些重要原理;阐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以及一般性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第一次阐明了人类历史的前提,首次明确提出了“物质生活条件”这一科学概念。他们认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各种因素,其中,地理条件、人口增殖等是影响历史发展的基本要素;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正是因为有了物质生产,才让人类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而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过程。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第一次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生产工具、劳动技能和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综合是在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基础上产生的,它适应于生产力的性质,并构成生产力发展的条件。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的生产关系便逐渐成为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与生产力相冲突。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用崭新的、适用于已经发展了的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来代替旧的生产关系。

一切历史冲突,究其根源都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造成的。而这种矛盾的解决每次都要引发革命。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就会成为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而这种桎梏也必将为社会革命所摧毁。

(二)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第一次提到了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在这里,两人仍沿用“市民社会”这个概念来说明经济基础,也即生产关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它决定国家、决定全部观念形式的上层建筑。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和交往中的物质关系以及经济组织也会发生变化,国家以及观念的上层建筑随之也会发生改变。

与此同时,书中还强调了共产主义的现实性: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该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该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因此,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而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特别是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则“不是宣扬革命热情,而是宣扬对人们普遍的爱”,用爱的甜言蜜语向资产者呼吁。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以及后来的其他著作中对他们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巨著,但马克思和恩格斯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写完了。他们第一次比较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基本完成。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它不仅为经济学的诞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引起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伟大变革,而且还为社会主义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社会主义由空想逐渐变成科学。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第二部著作,但可惜的是,这部巨著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并未能问世,直到1932年才在苏联第一次全文发表。马克思在1846年12月28日写信给他的俄国朋友巴·瓦·安涅科夫的信中说:

“你很难想象,在德国出版这种书要碰到怎样的困难。这种困难一方面来自警察,一方面来自代表我抨击的一切流派的利益的出版商。”

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中,在谈到《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书时,曾经诙谐地写道:

“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由于未能出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科学思想在当时一直未能传播出去。但是,它依然被公认为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体系形成的标志,是这两位杰出的青年作者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此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战斗中不断传播这一理论,并用它来指导革命实践和科学研究。

(三)

1847年,马克思针对法国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普鲁东所发表的《贫困的哲学》,针锋相对地发表了《哲学的贫困》这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以论战的方式,公开地阐述了自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那些新世界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对普鲁东的批判分为两部分,分别评论了作为经济学家和作为哲学家的普鲁东。在序言中,马克思写道:

普鲁东先生不幸在欧洲异常不为人了解。在法国,人家认为他理应是一个拙劣的经济学家,因为他在那里以卓越的德国哲学而著称;而在德国,人家却认为他理应是一个拙劣的哲学家,因为他在那里以最杰出的法国经济学家著称。我们是德国人,同时又是经济学家,我们要反对这一双重错误。

在批判普鲁东经济理论的部分,马克思主要批判了普鲁东自认为是“伟大发现”的所谓“构成价值”这一理论。普鲁东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因素通过交换而综合构成的,他自认为自己的这一观点向前推进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事实上,他比李嘉图还倒退了一步。李嘉图将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看成是交换价值的规律,而普鲁东却将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看成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矛盾的综合。

马克思在批判中首先表明了自己的理论态度和观点,肯定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但也指出了其中的局限性,从而既客观又无懈可击地批判了普鲁东的经济理论。

在对普鲁东的思想方法进行批判时,马克思首次科学地阐述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他认为,在现实的历史中,人既是他们本身历史剧的创作者,又是局中人。在这个过程中,人不仅改造着社会,社会也改造着人。搬运工和哲学家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天生的,从人的本性上来说,二者之间的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直接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由于社会分工造成的。

与普鲁东反对政治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态度相反,马克思证明了这种斗争和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有力地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指出通过经济斗争、罢工以及组织工会等,对团结教育无产阶级群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指出无产阶级应该具有阶级觉悟和社会主义觉悟,应该了解自己是推翻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唯一革命阶级;无产阶级也应该使自己变成自为的阶级。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只有通过政治斗争,通过推翻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才能实现。

通过对普鲁东唯心史观的批评,马克思进一步明确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确立了马克思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仍然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