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陆耀东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9660000000016

第16章 不忘恩师的“三个一点”

邓智柏

从2002年毕业至今,闲暇之时,常想起武大,常忆起往日的恩师。

说实在的,学术上的真正起步,离不开珞珈山的熏陶,更离不开陆耀东先生的悉心指导。

初到武大的时候,自以为学术上已有所长进的我经过陆老师的一通批讲,才知道自己仅仅摸到学术的门,并没有登堂入室。记得一次拿去三篇文章让陆老师批讲,谁知老师一看,除了写茅盾的一篇被有所肯定外,其余两篇被批了个体无完肤。当时真是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感到学术之路多艰。好在陆老师随后的点拨让我心里敞亮,重新点燃了做学问的希望之火,因而,至今记忆犹新:写文章要做到“三个一点”——细一点,新一点,深一点。细读,细品,细辩,细思,于是新的发现有了,深刻的观点也来了。现在回想起来,博士论文《巴金论》就是“细”字下的产物,尽管很不成熟,但如果没有陆老师的“三个一点”,论文很难说能够完成。

还是博士论文,初稿完成后,交给老师。我当时心中没底,主要感到文章写得不集中,心中渴望老师能够点石成金。不要说,确实是陆老师挽救了这篇论文。老师看完后给论文加了个标题——《突围之旅》,顿时文章活了,也新了。我曾经苦苦思索,但一直未能找到一条总揽全文的线索。这下好了,问题解决了,陆老师真能!

出来工作后,远离了现当代文学,但老师的“三个一点”始终启示着我,它是一个实操性极强的工具,工作中,生活中,“三个一点”也是不可多得的工具。机关工作重人际关系,要想处理得稳妥些,需要心细如麻,还要出新、出深,这还真离不开老师的教诲呢。

由于工作需要,我工作之余转向研究《三国演义》,研究中国历史典籍。《三国演义》的研究资料和成果不能说充栋,至少可以说汗牛了。但我还是敢于写文章,而且在一篇一篇地写,我以为我的学术勇气和灵感主要来源于陆老师在珞珈山传授的法宝:“三个一点”。

师恩,如浩荡江河,随手掬一捧以明志。

衷心地道一句:谢谢了,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