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英语写作理论与实务
9659600000027

第27章 英语写作基本要求及写作技巧(2)

圣诞节、圣诞节,圣人耶稣基督诞辰之日是也。可我不是个基督徒啊,庆祝这个节日也有好几个年头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记不太清了。大概是来美三四年以后吧。起初,是为了儿子。我们想让他也过节日,不能光眼巴巴地看别人家热热闹闹地过节日。我们买了一棵小的圣诞树,就5英寸高吧,不对,1英尺多一些吧。说白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不过,有多少人是真正庆祝2000多年前那位圣人在马厩呱呱坠地的呢?圣诞节早已商业化了。难怪节日前为买礼物要张罗一番了。国人在春节期间也送礼物吗?那还用说,只是很少是家里大人孩子相互交换礼物罢了。好了,还是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吧,我已有十来年没有在国内与父母兄妹一起过春节了。太久了!今年,我们没有把家里那个足有5尺多高的圣诞树撑起来,不知怎么的,没有那个情绪和劲头。

就此打住吧。在写这一段时,不管多乱,作者也不停下来清理,不时地提醒自己:这只是最初的探索阶段,不必吹毛求疵。此时,作者还不知道将这些素材如何使用或处置呢,所以根本没有必要、也不值得在这里绞尽脑汁,为一两个词反复推敲,因为现在创造出来的东西也许在后来正式起草时能派上用场,也许一点用处也没有。

自由写作有两个作用:其一,帮助寻找感兴趣的题目,了解自己对抑制题目的最初和最基本的感觉、观点和立场等;其二,帮助克服或打破“作者思路阻塞”(writer"s block),大多数写过东西的人都有过这种令人绝望的体验:呆呆地瞪着纸或电脑屏发愣,头脑里一片茫然和空白,任凭怎么拍打脑门,思路就是打不开,不知从何处下手。在遇到这种思路阻塞时,与其干坐在那里,不如试试“自由写作”,哪怕写出来的东西看上去“离题万里”,说不定里面也会有闪光的东西呢。

二、激发思维法

激发思维法像一场风暴在头脑里狂热地发作着!它是一种灵感的突然暴发、大脑里翻腾着无数个活鲜鲜的、无不诱人的、令人激动不已的主意、想法或细节的心智状态。Brain-storming在英语中的一个基本意思就是旨在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召开的会议上,参加会议的人围坐一起,毫不拘束、毫无顾忌地就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了解情况,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以求最佳的方案。在这样的会议室里,凭着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从四面八方飞来的不同观点碰撞,气氛之热烈,如同风暴,而目的却是激发人们的思维。

激发思维法作为写作的创造阶段所采用的一个技巧,其自由和潇洒程度与自由写作不相上下。所不同的是,在使用激发思维时,你已经有了题目(不管是布置的还是自选的),而不是记录在你脑海里流淌着的无声的意识;另外,一般来说,你不是用完整的句子,而是用词或词组把所有出现在你的脑海或记忆的“雷达屏幕”上与题目有关的细节、感觉、例子、想法和观点等列出一个清单来,因而,这个方法也叫“列单法”(listing)。同样,在用激发思维法进行创造时,不必过分注意用词、拼写或表达等,最重要的是把任何与题目有关的东西列出来。手写或用电脑均可。如果能与同学、同事或朋友在一起就某个题目激发一阵思维,也许效果更佳。进行激发思维法活动的时间可长可短,一般约在10分钟左右,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树枝分杈法

一棵健康生长的树除了主干以外,还有许多不同方向伸展的枝杈,每一个树杈又分成更多、更细小的枝杈向外伸展,然后就是细嫩的叶子。作为写作创造阶段的一种技巧,树枝分杈法用一种很直观、很视觉化的方法来描述所创造出来的内容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使用这种技巧时,你可以当真地画一棵有枝干、有枝杈的树来,然后把内容按照逻辑和层次关系归类到具体的枝杈上,也可以用画圈等方法,后者也许更方便一些。

在使用树枝分杈法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在纸的中央写下题目,给题目画上一个圈。

(2)想出与该题目相关的主要方面,把它们写在题目的周围,分别用线与题目连接上,形成“树”的主要“枝杈”。

(3)想出与各个主要“枝杈”相关的内容(具体观点、细节、实例等),把它们分别写在各主要“枝杈”的周围,再用线把这些“枝杈”连接上,形成在主要“枝杈”上的更小的“枝杈”。

(4)如此循环,直至满意为止。

总的说来,采用“树枝分杈法”的好处在于:

(1)产生内容、素材的功效与激发思维法相似,但显得更有章法。

(2)能把内容之间的逻辑与层次关系直观地、视觉性地展示出来。

(3)有利于文章的构思。

四、魔方六边法

魔方有着无穷无尽、扑朔迷离的变化组合,多么令人着迷,又是对想象力的多么巨大的挑战。不过,作为写作创造阶段的一个卓有成效的手段,魔方六边法就显得有些循规蹈矩、有条不紊多了。它是借助魔方的六边形框架的视觉效果,从六个方面来就某个既定(指定或自选的)题目进行创造活动。虽然这个方法并不具有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的魔力,却能帮助你从不同角度、侧面去认识、探索和发掘,开阔思路,创造很多有用的素材,为写作的下一步打下基础。魔方六个边的每一边分别代表着探索题目的某一具体视角:

1.描述

要写的题目(subject)像什么?其大小、长短、体积、容量如何?是什么颜色?形状?质感?由什么成分构成?具有什么味道?(或其他任何与题目的物理表象和特质有关的方面。)

2.比较

与什么相似?在哪些方面相似?与什么相异?在哪些方面相异?

3.联想

使你想起什么?(无论是你所见过的、听说过、经历过、读到过的;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4.分析

什么因素使其然?会造成什么结果?

5.运用

能做什么?有哪些用途?

6.论辩

能为之做什么褒或贬、赞成或反对的论辩吗?

这六个边的排列大致按照从易到难、从直观到抽象的顺序。

下面让我们用魔方六边法,从描述、比较、联想、分析、运用和论辩等角度对“因特网”这个题目进行一番探索。

描述:无色、无味、无形、无影、无踪,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把地球各个角落的网友连接起来,可以说成百上千的(需查找准确数字)的网友吧。当然,你得有电脑,有个可以上网漫游的账户等。

比较:像电视,但因特网可以让使用者参与制作,与电脑系统和网友交流,而不是像看制作好了的电视节目那样只扮演观众的被动角色;像作者就学时那所大学的6层多高的图书馆,里面什么百科全书、期刊、书报应有尽有,所不同的是,找资料时,作者不用再在楼梯上气喘吁吁地奔上跑下,只要用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就行了。

联想:像一个看不见却又四通八达的超级高速公路?像蜘蛛网状的密密麻麻的脑神经?也许这个比喻更形象些?

分析: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说不准。无非是很多的电脑、modems、光纤电话线、服务器(servers)等。还有什么?电脑语言?人工智能?看来作者得扫扫自己的“电脑盲”了。当初为什么要建立因特网?为了科技交流?军事情报?

运用:当然是很有用途。整个地球不知缩小了多少倍,可谓“世界真小啊”,只要几秒钟就可以把Email送到地球的任何一端了;可以做科研、调查、寻找资料、查询大学或政府的有关部门、申请学校、登广告、做生意,简直是无所不能了。当然,也有人用它去做见不得人的事情。

论辩: 因特网是一次革命,打破了人们对时间、空间、存在等许多概念的常规的理解、认识和体验,大大拓宽了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使世界变得更富色彩、更有效和方便了。它也带来了许多副产品:僵硬的手腕(如果在机子上敲击键盘过久的话),不断退化的视力,走火入魔的电脑迷,因发生“虚拟”(virtual)或电子婚外恋而导致的家庭破裂等,无所不有。把因特网关了就会杜绝家庭的破裂?就不会发生1999年春美国中学生杀害十几位同学和教师的惨剧?政府在这里应扮演什么角色?当信息公路交通警察?个人的隐私和国家的机密还怎么保护?“黑客”捣乱怎么办?

可以毫不掩饰地说,用魔方六边法,让作者就因特网这个题目创造基本的材料来,是个建设性的开端,比冲着题目干瞪眼要强许多。实际上,只要重看一遍那堆素材,就可以发现不少有潜力、可以再发掘的东西。

使用魔方六边法可参照下列的步骤:

(1)选一个你感兴趣或关注的人物、场景、事件、物体、文体、观点等作为题目。

(2)按照描述、比较、联想、分析、运用和论辩的顺序自由写,每一边的自由写不要超过3~5分钟。

(3)在写每一个边时,从所知道的东西开始写,不必苦思冥想,考虑修辞、语法或标点符号等,失去了自由畅想的成分。如不知道,或想做更多的调查,标出来即可。

(4)务必使用魔方六边法的所有的六个边,因为这个技巧的目的就是让你能够从多种的角度来考虑题目。

(5)六个边都写完后,通读“创造”出来的素材,发现特别有意思、有见地、有潜力发展的内容,做进一步开发(可与前面介绍过的自由写作、激发思维、树枝分杈等方法混合使用),为写作的下一步做准备。

五、五个W(新闻公式)法

任何一位有经验的记者一赶到采访的现场,就会就人、时、事、地、因、果等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掌握资料,写好一篇内容翔实的报道。反过来,任何一位细心的读者在阅读新闻报道时,也会有意识无意识地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以了解把握事情的基本情况。这就是人们熟知的英语中的所谓五个W:Who,What,When,Where,Why。

当然,严格来说,还得加上How。虽然汉语、英语对这个方法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基本精神一致。这种从五个W的角度和方面提问题的方法,因与新闻报道紧密相连几乎成为新闻记者的职业本能,故而又叫做新闻公式法(journalistic formula)。

当然,五个W法的适用远远超出新闻报道的范畴。用在写作的创造阶段,五个W法用提问的方式帮助你就题目进行了解、调查和思考,能产生很多有用的基本素材。在使用这个方法时,就如使用自由写作和激发思维等手法,只要记录下出现在脑海的问题即可,不必反复推敲,也不必不时地停顿,考虑是否离题,问得是否太傻了(记住:世界上没有太傻的问题这一说),词汇语法是否得当等。如果在发问时,想到什么答案,不管多么没有把握,全部记下来。初步完成后,通读一遍创造出来的素材,发现有新意、有见地、或有潜力的问题或角度,再用五个W法或前面介绍过的其他方法进一步探索。这将为下一步的写作开拓思路,创造素材,打下很好的基础。

六、戏剧法

一般说来,一部戏剧包含了下面五个基本部分:行动(action)、行动者(actors)、环境(setting)、动机(motive)、方法(method)。

这五个成分即是戏剧和许多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也可以用来描述人的行为和人与人相处的不同方面,借用在写作上,则是一个很有成效的创造方法。

1.行动

正在、将要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或事件。行动可以是外在的、具体的和物理性的(如长跑、比赛等),也可以是内在的(心理活动)、抽象的(价值观的冲突)和情感的(如坠入情网),还可以包括行动的结果或借据(获得奖品、完成工程、求婚被拒绝等)。

2.行动者

与行动有关者,可以是行动的实施者,也可以是受到行动的影响者;既可以是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种抽象的引起行动的东西,还可以包括一些共同行动者或次要、辅助性的行动者。

3.环境

行动的环境或背景,包括事情或事件发生的直接的时间、地点以及更深远的历史背景,如当事者的童年等。

4.动机

行动的目的或理由等,也就是行动者的打算或要达到什么目的。

5.方法

行动发生的方法,包括行动者所采用的方法、策略、手段或技巧等。

实际上,人们很容易发现戏剧法与前面介绍的五个W法几乎完全相同:

行动(Action)=事(What)

行动者(Actors)=人(Who)

环境(Setting)=时、地(When and Where)

动机(Motive)=因(Why)

方法(Method)=果(How)

不过,戏剧法比五个W法更有助于我们探索、挖掘不同要素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比如,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考虑行动者实施了什么行动、出于什么动机、在什么环境下、采用了什么手段、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等,并就此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使内容更为具体。

可见,用这个方法来分析人物,不管是生活中的真实人物,还是文学作品里虚构的人物,都是一个很有效的创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