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探析
9658700000041

第41章 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路径选择(8)

因此,他指出人事干部制度改革要坚持竞争、民主、公开和法治原则,加强干部选拔、招考、培养、交流和监督等,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为党的机体注入新的鲜活力量。但是加强党的集体领导体制改革,要搞好党内团结提高执政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邓小平提出中央领导集体要有意识地维护一个核心。中央要有权威,我们党的历史证明领导集体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集体是靠不住的,就会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他认为,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都应该维护中央的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不能‘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不能搞违背中央政策的‘对策’,这话讲了几年了,党中央、国务院没有权威,局势就控制不住。”《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页。

由于中央没有权威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派别活动,产生了这种派别那种派别,从而破坏了党的团结,削弱了党的战斗力。从这种教训出发,邓小平指出党内无论如何不能形成小派别小圈子,“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1页。

党的领导集体必须加强团结并齐心协力地做好工作。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搞好不出事。因为党内没有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指明了加强执政党的权威和团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邓小平根据新情况提出关于改革不合理的执政体制,从而维护党的执政权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的执政体制和经验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邓小平历来主张学习借鉴西方一切有利于中国发展进步的执政体制和经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民主化的制度及其相应的执政形式并走上了民主执政的轨道,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创新,以使我们的党和国家的政治体制通过改革而日趋完善。因此,邓小平认为,要使我们的制度不断完善,使人民享受到最真实的最完整的民主,就应该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到的所有进步执政经验丰富和完善自己。他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中的程序制、聘任制、罢免制、权力制衡与监督,以及公务员制度和各种具有科学性的行政管理制度,反映了人类执政的共同规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公共成果,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吸收。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也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的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而且学习资本主义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同时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反对照搬照抄别国执政经验,反对全盘西化。针对思想理论界发生的偏向,他针对有些同志对于西方各种社会政治的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推崇,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在邓小平看来,我们奋斗多年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而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因此,邓小平把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执政经验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提高人民群众政治素质

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素质是人们产生自觉的正确的民主政治意识的前提条件,没有一定的政治素质为基础,很难有行使民主的自觉性和能力。邓小平提出,要大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的,其目的是要使中华民族从根本上摆脱政治素质贫穷落后的现状。

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才能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强大的后劲。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通过文化知识教育,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各方面的素质,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指明了在我们这样的大国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认为,创造文明离不开这个民族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民族精神,凡是崇尚知识、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民族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民族。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页。

邓小平提出了新时期要完善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目标。1977年8月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小学都要推动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有很高的政治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坚定的革命思想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严守纪律,专心致志地为人民积极工作的劳动者。”《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页。

1983年4月邓小平首次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985年3月邓小平指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当时青少年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邓小平提出要切实抓好小学教育,强调:“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要用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中国的国情来教育我们的青年,使他们懂得,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页。

邓小平提出:“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提高民族自尊心,还要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腐蚀的革命品质教育。”《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页。

邓小平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民族精神的思想方法,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本质要求,反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振兴中华民族的根本大计。

培育公民民主政治意识。公民在政治制度文明建设中的自主地位和作用,是通过公民民主意识的不断成熟和自觉外化实现的,而公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是政治制度文明的基础。为此,建设政治制度文明必须:首先,培育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公民具有政治主体意识是公民进入政治过程的前提条件。公民主体意识的确立意味着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独立人格的真正确立,反映出公民政治心理的健康与成熟,构成了政治制度文明的观念前提条件。其次,培育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价值在于,外化为自觉的参与活动,并对公共权力运行的方向、过程和结果发生现实的影响。政治参与意识是公民民主意识至关重要的部分,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越普遍、越自觉,参与的行为越广泛、越深入,民主政治越发展,政治文明就越进步。再次,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公民只有形成自觉的法治意识,并普遍见之于行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性质和有序运行,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的不断进步。通过民主观念的培育使广大公民拥有健康的政治理念,在全社会形成较为一致的政治信仰、政治理想,共同的价值取向、规范体系和行为准则及价值评判标准,从而提高广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促进政治制度文明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