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探析
9658700000016

第16章 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根本特征、价值取向和伦理维度(3)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和实现它们两者的相互关系及有机统一是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邓小平在政治实践中始终把效率和公平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效率和公平的价值目标。在如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上,邓小平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深刻地分析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指出在效率与公平这个统一体中,效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上必须把效率放在优先的位置,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他曾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因为物质极大丰富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而且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极大地丰富物质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为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的公平——按需分配奠定物质基础。换言之,在邓小平看来公平问题首先是效率问题,为了保证效率必须尊重物质利益原则。这既是对空头政治挂帅加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的根本否定,又是随即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邓小平说:“搞四个现代化不讲工作效率不行。现在的世界,人类进步一日千里,科学技术方面更是这样,落后一年,赶都难赶上。所以,必须解决效率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0页。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反复强调效率问题,并指出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邓小平还指出:“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8页。

1984年邓小平指出,深圳的蛇口工业区发展更快的原因是给了他们一点权力,五百万美元以下的开支可以自己做主,他们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些论述都是阐发了效率优先的原则和道理。邓小平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注重公平,防止个人收入分配过分悬殊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所讲的公平从政治上说是指政治权利的平等、规则的平等,是指人格的平等,无论个人的经济状况如何、政治地位如何,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是同等的,与此相联系的作为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平等的。所以邓小平认为,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的公平不是真正的公平;有公平才能有效率,没有公平的效率是不可能持久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想是邓小平在制定政治制度的实践中的一贯主张,也是邓小平政治实践的科学总结。

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效率与公平的最高体现。但是共同富裕并不是完全无差别的同等富裕,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同步富裕,而是包含着富裕程度差别的共同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波浪式前进、逐步实现的过程。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打破穷的平衡进入不平衡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这种新的平衡。这样先富便是有条件的。一是“先富”本身是合法经营、勤劳致富。勤劳致富是正当的,是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富”,因而这种“先富”不是不公平而是公平。二是“先富”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共同富裕以实现社会主义最高层次的效率与公平。“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和修路等。当然,决不能搞摊派,现在也不宜过多宣传这样的例子,但是应该鼓励。”《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11页。

而且他多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先富与共富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的效率和公平。没有公平和效率就没有社会主义,公平和效率是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标准,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基本建构原则和价值理念。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邓小平所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精神是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价值目标之一。

(二)民主与平等

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一种国家形态,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平等实现的国家形式。马克思指出:“民主制是作为类概念的国家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0页。

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民主,因为民主是现代政治制度文明的标志。列宁指出:“不实行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0页。

所谓民主就是承认每个公民的平等人权,尊重每个公民的独立人格。民主的发展从政治制度层次来说涉及政治结构的变化,民主从可操作的意义上说就是处于被管理地位的多数人对处于管理地位的少数人的制约,这种制约的实质是人民对政府的一种利益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民主就意味着平等。平等意味着不同的社会主体在一定历史阶段中处于同等社会地位,享有同等权利并履行同等义务。恩格斯指出:“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这样的观念自然是非常古老的。”“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西方民主虽然承认公民的平等人权,但又主张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这种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上的平等人权,实际上维护的只是少数人的人权即资产阶级特权。邓小平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2页。

所以切实保障工人、农民个人的民主权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以维护和保障“多数人的人权,全国人民的人权”。而且“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平等是邓小平政治制度建设长期的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以建立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实现广大劳动人民的真正民主权利为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劳动人民第一次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及时提出了进一步扩大民主,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任务。但遗憾的是,后来八大方针并未得到贯彻,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走了一段相当曲折的路。邓小平在1957年就指出:“大民主是可以避免的,这就要有小民主。如果没有小民主,那就一定要来大民主。群众有气就要出,我们的办法就是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有申诉的地方。群众的意见,不外是几种情况。有合理的,合理的就接受,就去做,不做不对,不做就是官僚主义。有一部分基本合理,合理的部分就做,办不到的要解释。有一部分是不合理的,要去做工作,进行说服。总之,要让群众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各种场合,使他们有意见就能提,有气就能出。有小民主就不会来大民主。”《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3页。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也强调:“由于我们过去对民主宣传的不够,实行的不够,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因此,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页。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体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反映在政治上必然是要求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社会主义和民主是须臾不可分割的,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建设,还包括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把发展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邓小平始终把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同社会主义现代化联系在一起,从战略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也只有发展充分的民主“才能够正确制订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才能够更加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尽快改变这种情况;也才能动员人们虚心学习,迅速掌握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0-91页。。我们进行各种政治体制改革,都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持人民民主。1979年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就对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民主从宏观层面作了一个原则性界定:什么是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呢?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1991年10月5日他在会见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时又强调:我们也确实要民主,要社会主义民主。

围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政治,是历史上最广大的民主政治。这一界定规定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对象,进一步明确了民主赖以实现的载体。那么如何操作历史上最广大的民主呢?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要建立和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这就是最大的民主。我们讲社会主义民主,这就是一个重要内容。这实际强调了社会主义民主广泛的实践性。邓小平的民主与平等政治发展目标以中国民主与平等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民民主与平等权利的实现为主线,融民主目标的方向选择与价值选择于一体,既照顾到了中国民主与平等的历史基础,又考虑了中国民主与平等实现的现实因素,为中国民主政治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从这个意义上看,民主与平等是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价值目标之一。

(三)稳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