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杨力谈老年养生
9657100000019

第19章 疾病防治篇--防治结合,为生命保驾护航(3)

运动锻炼方面。运动的强度以中、轻度有氧运动为宜。每日活动时间一般为40~60分钟,并且坚持经常,循序渐进,以促进外周组织葡萄糖的利用。

定期进行医学检查。对血糖、甘油三酯进行监控。应努力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甘油三酯控制在正常范围,使空腹血糖6.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甘油三酯2.4mmol/L。如果测得值达正常上限或超过时,继续做糖耐量试验,经确诊后,及早进行治疗。

进行药物预防治疗。对经过饮食、运动疗法效果不佳的糖尿病人,应及早进行药物疗法。药物的使用是治疗糖尿病十分重要的手段,但必须在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效应。病人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药物。中医中药在提高整体健康水平,防止延缓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像山楂、黄芪、黄柏、黑豆等含有黄酮类和大豆黄酮,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保护胰岛、调整糖代谢等多方面的治疗作用;人参、山萸肉、黄芪、枸杞、地黄、白芍、麦冬等有促性腺激素、调节神经功能或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糖尿病人可以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如果应用上述方法预防、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或是由II型转为I型混合型的病人,就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应用胰岛素,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杨力谈养生:

糖尿病人的自我保健

糖尿病患者应参加糖尿病教育活动,学习本病基本知识和各种操作,年龄过高不能自理者可培训家人协助处理。经学习后建立对本病正确认识,消除顾虑,提高警惕,与医务人员紧密协作,做好保健防治工作。

检查尿糖。尿糖检查视病情需要而定,初治期1日4次,以后逐渐减少。由于尿糖测定结果受到肾糖阈的影响,且不能反映低血糖状态,故在经济发达国家已逐渐被血糖监测所替代。

检查血糖。目前国内已有葡萄糖监测仪,可教会患者在家自我测定。仅需要耳垂血或手指血一滴放于纸条上,经处理后插入仪器中1分钟内即得数据。

估计饮食。在住院期间,应学会估计饮食热量,包括米饭或面食和菜肴量等。具体计算方法可向医生咨询。

学会胰岛素治疗。需胰岛素治疗者必须学会选择注射部位、计算剂量、注射方法、掌握时间等,并与饮食、活动等密切配合,随时注意低血糖等反应。记录尿糖及血糖水平。

学会常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的使用。在住院期间,应由医生协助选用某种抗糖尿病药,以待回家后继续使用,同时记录尿糖、血糖等,并注意低血糖等反应。在未经医生复查前,最好不更换药物。但有低血糖等反应者,宜适当调整剂量。

记录化验结果与病情。这主要是为定期复查时给医生参考,从而调整各种治疗措施。

足部的保护。鞋子要宽松,穿鞋前要检查鞋内有无异物,袜子要柔软。每日用温水洗脚,并吸干足趾间水分,不赤足走路。

定期复查。初治阶段必须每1~2周随访复查,自病情稳定后可每月甚至2~3月复查1次。复查中除了解控制情况和一般体检外,应注意各种并发症检查,包括心电图及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眼底、神经系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测定。

了解低血糖的表现及初步自我处理。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低血糖。轻度的低血糖经常表现为出汗、饥饿、颤抖、面色苍白、虚弱、视物模糊、心跳加速、眩晕等,可立即进食糖、橘子汁、饼干等。严重低血糖可出现说话含糊、昏昏欲睡,甚至失去知觉。因严重低血糖而不能进食者,则应立即送医院,予以葡萄糖静脉注射,甚至胰高糖素注射。

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原因

老年人如果眼睛中的晶状体发生变性和混浊,原来透明的晶状体变成不透明,视力逐渐下降,重者仅存在光感,这就是老年性白内障。

老年性白内障是老年人极为常见的疾病,也是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的主要忧虑之一。老年性白内障的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白内障除了年龄老化外,紫外线、微波、某些药物都可促成白内障加速混浊。特别是生活在高原的人们,日照时间长,紫外线、红外线特别强烈。晶状体接受紫外线、红外线的照射量较平原地区要高出5至6倍,由于紫外线的强烈照射,体内的磷离子与晶状体的钙离子结合为不溶解的磷酸钙,从而导致了晶状体硬化与钙化。同时,紫外线还可以使晶状体中的蛋白变性,红外线主要使晶状体蛋白热凝固而发生混浊,这些是白内障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某些家族中,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较高,显示可能与遗传有关。

老年人的慢性疾病多,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患者,老年性白内障出现较早,发展较快。

老年人随着年龄变化,晶状体也会出现退行性变,晶状体的弹性下降,晶状纤维增多,透明度下降。

有许多疾病和因素可以加速形成白内障,眼外伤,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酗酒,抽烟,等等都会加速白内障的形成。都是白内障的危险渗因。

老年性白内障有一个渐进性缓慢的发展过程。依其混浊部位不同主要分为皮质性、核心性和囊下性三类,其中以皮质性最为常见。

皮质性白内障:

皮质性白内障的发展过程分为四期。

初发期。赤道部的前后囊膜下先出现辐射状条形透明水隙或水疱,然后出现尖条形或扇形浑浊,其底边位于赤道部,尖端指向瞳孔中央。此期发展缓慢,有的不扩瞳检查不能发现,晶体浑浊不波及瞳孔区,对视力可无显着影响。

进展期或称膨胀未成熟期。晶状体皮质层辐射状浑浊不断向瞳孔中央区发展,各浑浊区相互融合,视力逐渐下降并难以矫正。此期皮质可吸收水分。出现不同程度的膨胀,体积增大,把虹膜推向前而使前房变浅。对于有青光眼易发因素者有可能诱使青光眼急性发作,所以这类患者作扩瞳检查时应特别小心,特别是避免用阿托品眼液作扩瞳检查。

成熟期。皮质完全浑浊,在瞳孔区可见晶状体呈典型的乳白色,此时已无法作眼底检查,视力下降到只能分辨明和暗,但光定位和红绿色觉仍存在。

过熟期。到了成熟期还不及时手术,晶体状内水分继续减少,体积缩小,皮质纤维液化,平整的囊膜变松弛皱起,前房变深,已经变黄发硬的晶状体核沉向下方,液化了的皮质有可能释放到前房里,引起晶体皮质过敏性眼内容炎和继发性青光眼。因此,已可手术的白内障应及时手术,不要犹豫和拖延。若又有玻璃体的改变,白内障再手术则较困难。

核心性白内障:

核心性白内障的发展没有皮质性白内障那么复杂的形态变化和发展阶段,但其发病可较早,于40岁左右开始,进展也缓慢。其浑浊主要局限在核心部位,由灰黄色渐转成黄褐色、深棕色或黑色,故又有“黑内障”之称。初发时不影响视力,当浑浊发展到相当程度时,视力会明显减退。这种白内障有一个特点,是在明亮光线下反觉视物模糊,而较暗处视物较为清晰。患者多伴有高度近视或常在紫外线照射较强的环境里生活和工作过。

囊下性白内障:

属于皮质性白内障的特殊表现,发生在晶状体的前后囊膜下,但多发生在后囊膜下,开始为许多致密小点组成,有小空泡和结晶样颗状,看上去很像煤渣砖的表面。以后逐渐发展为皮质浑浊和完全浑浊。

对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虽有不少说法,但还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并存有争议。如老年退行性变,晶状体营养缺乏和比例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离子代谢紊乱,紫外线和红外线的损伤,遗传因素,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等因素,都曾受到重视,但作为定论还缺乏充分的依据。虽然任何单一致病因素不能完全说明白内障的病理和生化改变,但也不能忽视它们的作用。

老年性白内障可根据患者的自觉症状和眼科的客观检查,结合起来作出判断。

自觉症状包括:

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并逐渐加重。视力下降是指降至0.8以下(对数视力表测定是4.9以下),并且不能矫正到正常视力水平(即达到1.0或对数视力表的5.0)。

原有老花眼的度数减少,甚至可不用戴老花镜也能看清近物和细小的东西,近视力有了改善,有返老还童之感。原有近视者发生度数加深。

视物变形、单眼复视或多视现象,也可觉眼前有薄纱遮盖感。

有的光线较暗时看不清,而还有一些暗处反觉有清晰感。根据这些症状就诊断白内障是不够的,还应作眼科的详细检查。目的是明确诊断,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视力下降等症状的原因。不要把其他影响视力的眼病漏诊,如青光眼、黄斑变性等。同时也别把因年龄增加而发生的晶状体生理性密度增高误认为是白内障。首诊时应在测量眼压后用短效快速扩瞳剂,扩大瞳孔后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全面检查眼前段、晶状体各部位有无混浊及其形态特征,同时应作眼底检查。

杨力谈养生:

老年白内障的治疗

对于老年白内障的治疗,手术摘除浑浊的晶状体,植入人工晶体是唯一有效的方法。视力可以恢复到患白内障以前的水平。更换视力矫正镜片,加强照明和试用扩大瞳孔的药物可以暂时改善一定程度的视力。

晶状体乳化吸除手术是一种新颖的技术。首先以高频的超音波粉碎白内障晶体,然后用一根细管子真空吸出,因此只要一条八分之一英寸的小切口。不要缝合就能很快愈合。手术后发生散光的机会也大大减少。在手术中,放入一个可以自己张开固定的硅胶或丙烯的晶体。使患者立刻能够恢复正常的视力。

手术后眼科医生会为你戴上眼罩,打上绷带。你会安排休息一会儿才回家。新式晶状体乳化吸除手术没有缝线,视力在几天内就会恢复。牢记千万不可揉搓你的眼睛,也不要震动你的头部。手术后眼睛发痒,眼皮发粘,流泪和一种轻松的感觉都是正常的,但是发生剧烈疼痛,视力急剧变化,必须立即呼叫医生。轻度疼痛可以服用非阿司匹灵类止痛药物,因为阿司匹灵会引起出血,禁止服用,但一切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在手术后几个星期内,要使用按医生的要求抗菌素眼药水和眼药膏,预防感染和减轻发炎。每天用消毒过的生理盐水清洗眼睛,移去痂皮。避免阳光照射,每天晚上戴上金属眼罩保护动过手术的眼睛。

重在预防的老年痴呆症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和人群的老龄化,处于痴呆发病危险的人群逐渐增加。在痴呆患者中以老年性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为最多见,约占痴呆病人的65%;其次为脑血管病所致的血管性痴呆,约占痴呆病人的20%~25%;还有少部分痴呆是由肿瘤、外伤、一氧化碳中毒等原因造成的。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化社会重要的卫生保健和社会问题之一。国内调查表明,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0.33%~5.82%,85岁以上为19.3%,提示AD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潜在的危险因素:

脑外伤。反复发生脑损伤会引起痴呆,并且有与AD相似的脑病理改变。脑外伤可能通过急性炎症反应而介导AD的发生。

心血管病。病理学研究证实AD患者脑组织中普遍存在微血管病变,功能影像证实了相应的低灌注和低代谢。高血压病、糖尿病等血管性危险因素可能对AD的患病风险构成影响。研究发现动脉硬化指标与AD相关,优势比为1.3~1.8,房颤与AD也有相关性,且是AD与心血管病相关性最强的因素,糖尿病与AD也有相关性。

重大生活不良事件及抑郁。生活中的重大不良事件是AD发病的危险因素,抑郁症者AD患病危险性增加。

电磁场暴露。国外有报道称电磁场暴露可能为AD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也有研究未发现电磁场暴露与AD之间的关联。目前研究提示电磁场长期暴露对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存在滞后效应。

感染。最近研究表明,老年性痴呆与病毒感染有关。老年性痴呆发病机制中有炎症的作用,而病毒感染可能是激发因素。研究表明1型、2型单纯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与痴呆发病有关。

老年痴呆的高危人群。过去认为老年痴呆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老化现象,但事实上并非人老了就一定会痴呆。研究认为,下列10种人容易患老年痴呆。

高龄老人。老年痴呆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增高趋势。一般说来,老年性痴呆多见于75岁以上的老人,脑血管病所致的血管性痴呆以75岁以下的老年人为多。

老年女性。女性老年痴呆的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病人比例为7:26,这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或与女性寿命较长有关。男性痴呆病人以血管性痴呆为多。

文化程度低者。有资料表明,文化程度对智力衰退有一定影响。在文盲、文化程度较低以及从事体力劳动、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群中,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脑力劳动者及知识分子,智力衰退较慢,老年痴呆的发病率相对要低些。

家庭中数代有老年痴呆病人者。老年痴呆的发病常具有家庭聚集性。据统计,在患有老年痴呆的家庭中,近亲的发病率为一般人群的4倍多。研究发现老年痴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目前已发现至少有4种基因突变与老年痴呆发病有关。

免疫功能低下者。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病毒感染。研究认为,某些病毒感染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改变,可导致老年性痴呆的发生。另外,有人认为免疫功能改变与认知功能的改变有一定关系。

受过脑外伤者。受过脑外伤者因神经细胞受到损害,有可能引起痴呆。如一些拳击运动员因头部反复受外伤,数年后痴呆的发病率较高,且大脑皮质会出现器质性病变。

摄入铝过多者。铝对神经细胞有毒性。有人通过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得老年痴呆者脑组织内铝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由此认为铝摄入过多可能是老年痴呆的一种病因。

丧偶、独居、情绪抑郁者。这些老年人与外界交流少,老年痴呆的发病率会增高。

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者。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主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性脑梗死有关。患者常有长期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并有吸烟、嗜酒、缺乏运动、饮食不当等种种不良生活习惯,常有多次发作的脑梗死,造成脑部广泛病变、脑组织萎缩,因而易患血管性痴呆。

患有脑部器质性疾病者。如帕金森病、脑肿瘤、脑炎者,易继发老年痴呆。长期大量饮酒、服用抗焦虑药和抗痉挛药以及一氧化碳中毒,可能也与老年痴呆的发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