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理气自我按摩七步功
9653200000005

第5章 经脉分布、营卫津液、气色盛衰(2)

胆经起于足四趾,上行至外踝,沿胫骨至膝,沿辅骨至髀。分为两支,前支结于伏兔,后支结于尻。其直行的上过季胁至腋前,结于缺盆,上行沿耳后转至颔内上顶,又下行至腮下,再上颧结聚于目外眦为眼的外维。病则足四趾转筋牵引至膝也转筋,膝关节不能屈伸,腘窝拘急,前引髀、尻、眇和季胁都拘急作痛,更向上牵引缺盆膺颈部的筋脉拘急。左侧筋伤则右眼不能睁开,因筋与跷脉并行,叫维筋相交。同时跷脉起于跟中,上交于目,从左络右,交于目锐眦,所以左侧额角的伤筋也可引起右眼不能用。

胃经起于足的二、三趾间,结于足背,其斜向外行的至辅骨上结于膝,再上髀循胁联于脊。其直行的足背上行沿胫骨结于膝,再沿伏兔上行结于脾聚于前阴,复上行至腹,夹脐分布上至缺盆,经颈挟口两旁至颧,结于鼻旁,又上行与膀胱经相合。其细筋散于目上为目上纲,散于目下为目下纲。从颧分出的支筋过颊结于耳前。病则从中趾上至胫部转筋,脚有跳动而强直不行的感觉,伏兔部转筋,髀前部肿癫疝,腹筋拘急向上牵引缺盆及颊,突然发生口歪,若筋拘急则目不能闭合,若有热则筋弛缓无力而目不能开。颊颈有余寒则筋拘急,牵引颊使口歪斜,颊颈有热则口移动。治疗用马脂涂抹在拘急处以润其筋,用白酒抹其另一侧以温经通络,然后用钩调整之,用热水袋温热之。或用手掐其硬结处,密掐、细掐分其邪而旋散之。

口颊僻是风入血脉,胃经络于口,会膀胱经络于目,寒则筋急而僻,热则筋缓而纵。故左侧中寒则逼热于右,右侧中寒则逼热于左。均用掐旋之法以去邪毒。

脾筋起于足大趾,上行结于内踝,上膝沿股上髀结于前阴,又上腹结于两胁散于胸。行于内的由前阴上行而附着于脊。病则大趾、内踝转筋,膝内侧痛,股牵髀痛,阴器有扭痛并上引脐,两胁、胸膺和脊内都隐隐作痛。

肾经起于足小趾入足心,走内踝与脾筋相合,结于足跟与膀胱筋相合,上行至膝与脾筋相合并上至前阴,又挟脊上行至项,结聚于枕骨与膀胱筋相合。病则足下转筋,循行部位都有痛感。肾主癫痫、瘈疭和项背反张,病在外的不能前俯,在内不能后仰。治用双手交叉翻转上举或前托以调三焦之气,缓转筋的拘急。

肝筋起于足穴趾端,上行结于内踝前,上循胫骨结于膝内辅骨下,上行入股内侧,上结于前阴,联于脾胃筋结。病则大趾与踝前痛,膝股内侧痛而转筋,前阴不能用,若内伤阴精则阳痿不举,若伤寒邪则阴缩,伤热则挺直。

小肠筋起于手小指,结于腕,上循臂内侧结于肘内高骨后面,再上行入腋下结聚。支筋从腋下绕臂上肩,循颈结于耳后完骨,分出支筋入耳。其直行的出耳上,下行的结于颔,又上行的至目外眦。病则小指引肘内锐骨后缘痛,臂内侧至腋下都痛,绕肩入颈至颔都痛,耳鸣,痛时闭目,须经一段时间才能开目视物。若颈筋拘急则成筋痿而颈肿。

三焦筋起于无名指端,上结于腕,沿臂上行结于肘,绕臑上肩至颈与小肠筋相接。支筋上颊入于舌根。从颊分出支筋上至曲牙,沿耳前属目外眦,上颔厌结于额角。病则循行部位出现转筋而舌卷。

大肠筋起于食指端,上结于腕,沿臂结于肘外侧,上绕臑结于肩髃。支筋绕肩挟脊上颈,至颊结于颧。支筋从颈上行至左额角,络于头转下行入右颔。病则循行部位掣引疼痛而转筋,肩不能举,颈强直不能转动。

肺筋起于手大指,上行结于鱼际穴,从寸口外侧循臂上结于肘,沿臑内侧上入缺盆结于肩髃。自腋下行的筋,入胸散于膈与心包络筋合于胁下,下行至季肋处。病则循行部位出现掣引转筋和疼痛,成为息贲病的则胁拘急吐血。

心包络筋起于中指,上行进掌后与肺筋并行结于肘内侧。

上行沿臂内侧结于腋下,从腋下前后散布挟于两胁。支筋散于胸,结于膈。病则循行部位转筋作痛,胸痛和息贲。

心筋起于小指内侧,上行结于掌后内侧,又上行结于肘内侧,上腋交于肺筋,挟乳内侧结于胸中,循膈下系于脐。病则胸内拘急,心下坚积而成伏梁,肘屈伸不利,循行部位作痛。

统管十二经筋的膂筋起于大椎两侧,在棘突肌与骨的中间,左右两支大筋循脊下行至股,转腿内侧至腘到足大趾。支筋从大椎至肩入肘到手大指,上行的从大椎两侧上颈,经耳后上头顶,转额循耳前至颊入下颏,到下巴绕口上鼻至额。因此,用手甩腕法把大椎膂筋动起来,就能治一切筋病。

筋有刚柔,手、足、项、背直行而附着于骨的筋都坚硬而大,胸腹头面支别而横行的筋都柔软而细。行于外侧的筋多刚,行于内侧的筋多柔。

经筋皆起于四肢,盛于辅骨,结于肘、腕、膝、腘、踝间,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以大椎膂筋作为统率而连缀百骸,维络周身。

六营气、卫气与三焦的关系

饮食入胃经肾气化生,其中精微的悍气由上焦化生后,转肺与吸入的氧气化合后成为卫气。浓稠的入中焦化生后,转心化赤后转肝,成为营气入脉输布全身,都得到营养的滋润。

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营气每天运行50周次,卫气白天行于阳经25周次,晚间行于阴经25周次,是适应劳动与休息的需要,适应十二经脉运行的要求。

下焦起于胃下口,食物的渣滓别走于大肠,其水分渗注于膀胱。所以水谷同时在胃中,经过腐熟以后,传化于小肠,糟粕由此别行于回肠,从后面出,水分由此别渗膀胱从前而出。

上焦的作用是升化蒸腾,中焦是腐熟水谷,下焦是分别清浊,排出糟粕。

七精、气、津、液、血、脉

精是由脑浆结合精神、意识、遗传因子等,从耳转输到肾储存的精微物质。气是由上焦化生的精微,由肺宣发全身以温煦皮肤、滋养身体、润泽毛发的卫气。津是因劳作在腠理发泄的汗水。液是由下焦化生的浓稠精微,注骨成骨髓,注脑为脑浆,外行则润泽皮肤。血是中焦吸收的精微入心化赤后所成。

脉是约束血不妄行的血管。

精脱则耳聋;气脱则目不明;津脱则汗泄;液脱则骨伸屈不利,胻瘦耳鸣;血脱则肤无光;脉脱则脉空。

目是百脉所聚,脏、腑、精、液都上聚于目。悲时气聚于心则心紧而肺叶上举,使气与水上溢而生泪。中焦有热则胃弛缓而唾出。

八面部气色症状

风为阳邪,多中人皮毛,其病在表,眉间色薄而光洁的为风邪。寒湿为阴邪,多中人骨肉,其病在里,眉间色深而浊滞的为痹症。厥逆症发于四肢,其病在下,色泽的变化也现于两颜有黑色,在额出现黑色的是病重。

观面部色泽变化而辨病症轻重:青黑主痛,黄赤主热,白主寒。色疏明润的病轻,色沉暗的病重;色向上的病重,色向下的将愈;病色从外向里的是由表传里,由里向外的是里传表。肝受病色青,心病赤,脾病黄,肺病白,肾病黑。白色起于两眉间病在皮肤,唇色青、黄、赤、黑的病在肉,荣气濡然的病在血脉,目色青、黄、赤、白、黑的病在筋,耳焦枯如尘垢的病在骨。鼻色青的腹冷,黑有水气,黄的胸塞,赤的有风,青的痛,白的充血。

九五味对五脏的作用

胃是受纳水谷的地方,故为五脏六腑汇集营养的大海。水谷入胃,全身都要禀受胃所化生的精微,五味分别归入五脏的需要。

酸味入胃,其气涩有收敛作用,不能随气出入就要滞留于胃中,经胃温和之气所化,向下输注于膀胱。因膀胱脆薄而软,得到酸味之收敛,则收缩卷曲起来,致约束而不通,水道即不流行,因而发生小便不利的癃病。同时,由于阴气是宗筋之所聚,由肝主导,酸是走筋的,筋有病时不能多吃酸,肝气盛就要制脾。脾主肌肉,外荣于唇,所以发生肌肉坚厚皱缩,嘴唇掀揭的现象,这叫木胜土。

谷味苦的先入心脏,其气燥,有涌泄的作用。苦味进入下脘时,上中下三焦的道路都闭塞不通,气化不行就要发生呕吐。

同时,牙齿是骨之余,受骨气所充,苦味入胃后走于骨,其气入而复出于齿,则表现为牙齿黧黑,疏而不固。苦味入心又入骨,是由于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骨气通于心的关系。《素问》说,苦是走骨的,骨有病时,不可多吃苦味。又说,心是喜欢苦味的,但若吃过多苦的食物,心盛就要制肺,肺主皮,外荣于毛,所以发生皮肤枯槁、毛发脱落的现象,这叫火胜金。

谷味甘的先入脾脏,其气弱小,不能上达于上焦,而与水谷俱停留于胃中。甘味腻滞,使人柔润,胃柔软则气弛缓而虫动,虫扰动不安则使人心中烦闷。甘味之气又通于皮,所以说甘走皮。皮是肌肉的余气所生,皮虽属于肺,但是与肉连在一起,所以甘味既能润肌肉,又能润皮肤。《素问》说,脾是喜欢甘味的,但吃过多甘味食物,脾盛就要制肾。肾主骨,外荣发,所以发生骨病和头发脱落的现象,这叫做土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