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9652900000006

第6章 我全然不改(5)

1988年,吴征镒率队赴美国圣路易密苏里植物园,谈判并签订中美合作编辑和出版“Flora of China”(即《中国植物志》的英文增订版)协议,并出席了第一次联合编委会。从1979~1995年间,吴征镒无数次到国外考察、访问或交流讲学,除了非洲,他的足迹遍布各大洲诸国。他考察北美洲,访问美国、加拿大,足迹撒遍东西南北,使他阅历大增,对中国—北美的区系分异与联系以及植物的太平洋洲际间断分布的意义深有感悟;考察南美洲,遍访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使他对三国在南半球的植物分布和区系组成有了基本的感受,还亲睹了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丰富和壮观;他四访英伦,两进法国、德国、瑞典,查阅了欧洲各大着名标本馆的馆藏标本(包括重访柯马罗夫植物研究所),对欧亚大陆上的水青冈属Fagus和栎属Quercus落叶阔叶林群区获得了较深的印象;五赴日本,历遍诸岛,对中国—日本植物区系的分异和联系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在植物化学和药学方面有很多收益……直至1995年4月赴英国爱丁堡出席“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英文增订版)”第七次联合编委会,年事已高的吴征镒才结束了他的国外考察工作。

吴征镒在与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交流中,特别是参加第十三次至十五次的世界植物学大会,扩充了学识眼界,得益匪浅,也让各国科学家对我国植物学研究有所了解。正因为如此,吴征镒学贯中外,他的眼界与思考,他的科学研究,远远地走在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前列,成为全世界植物学界公认的世界级的植物学家。

(十一)

“植物志”是记载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的分类学专着。一般依分类系统,记载植物的种名(学名和通用名)、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地理分布、经济价值等,并附有分类检索表、科属说明等。《中国植物志》是我国高等植物多样性研究的宏大基础科学工程,是中国植物学的鸿篇巨着,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植物志》1959年由中国科学院正式启动,1997年基本完成编写工作,历时45年,在吴征镒完成第一卷的编写后,终于在2004年底全部书稿编辑完成并出版。

《中国植物志》是三代植物学家集体工作的结晶,吴征镒在其中发挥了最为关键的作用,作出了特殊贡献。他1940~1950年间完成的一套近3万张的中国植物卡片,成为编着《中国植物志》最基础的资料之一。由于他对中国植物学研究的深厚功底和广博知识,而被称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中国植物志》的80卷126册中记载了301科、3409属、31155种植物,吴征镒在1987年担任《中国植物志》主编期间出版了54卷82册,其中记载了166科、2019属、20197种植物,完成了全套着作约三分之二的编研任务。此间他还对每一个卷册均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到标本室根据标本审阅。中国植物中的大科、难科和关键类群的研究是吴征镒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他在主编过程中还重点编写了唇形科、天南星科、罂粟科、秋海棠科、紫堇科、石竹科、桑科、雪胆属(葫芦科)等一些大科、难科。

根据英国皇家植物园Index Kewensis光盘版的检索数据,截止到2005年,在吴征镒长达70年的植物分类研究中,由他定名和参与定名的植物分类群有1758个(涵盖94科334属,其中新属22个),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以他为代表的三代中国植物分类学家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国外学者命名的历史。

根据长期的工作积累和潜心研究,吴征镒1964年提出了“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的观点。当年8月,吴征镒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科学讨论会,他在大会上宣读的《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一文,是大会宣读的八篇论文之一。这是吴征镒解放后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包含了他多年来研究的创见,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吴征镒认为,“中国植物区系与东南亚热带区系尤其是印度支那半岛之间,有着一个较长的和更相似的历史背景。居于北纬20°~40°之间的中国南部、西南部以及印度支那的广袤地区,是最富于特有的古老的科、属的。这些从第三纪古热区系传下来的成分可能是东亚植物区系的核心,而这一地区是这一区系的摇篮。更广泛地说,它也许甚至是北美和欧洲植物区系的出生地”。这一观点标志着中国植物地理学全面、系统工作的开端。

通过对中国种子植物已知约3300属的分布格局的研究,吴征镒揭示了植物分布区型的划分及其历史来源,创造性地将其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和31个变型,结合大陆漂移学说,在进化的背景下,分析了每种分布区类型形成发展的过程和历史渊源,论证了我国植物区系的三大历史来源和15种地理成分,揭示了中国植物的分布规律和中国植物在世界植物区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类型分析的基础上,吴征镒首次提出了世界种子植物科属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案,将其划分为18个大的分布区类型,这是世界上至今为止对植物分布现象和规律最为全面和完整的分析,显示了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派的研究特色。他1991年发表的《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成为近年来植物界SCI引用率极高的一篇论文。2006年他与合作者的新着《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和分化》出版,其所形成的较为完整的学术思想,代表着我国植物区系地理研究的新水平。

吴征镒提出了中国和世界陆地植物区系分区新概念。过去一般认为世界陆地植物区系为6个区,即泛北极、古热带、新热带、好望角、澳洲和南极植物区。吴征镒认为,对6个植物区的划分,很大程度上受到Engler的北极第三纪学说的影响,可以说是从欧洲的角度认识世界植物区的起源、发展和分区的。关于东亚植物区作为一个独立植物区观点,则是东方人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从植物区系分区的基点出发,立足东亚,放眼世界而提出的可能更为符合实际的理论,对于整个植物区系的起源分化和分区将有重大理论意义。“东亚植物区”与泛北极植物区相并列的这一陆地植物区系分区系统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派的形成。

吴征镒还明确回答了中国植物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理论问题并用于指导实践。他为我国植物资源学,特别是药用植物学和植物化学研究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卓越贡献,提出了植物有用物质形成与植物分布区形成历史相关联的理论,成为我国植物资源的寻找、开发利用以及引种驯化等的理论指导。昆虫蜕皮激素、人参皂苷、甾体皂素等资源植物在我国的发现和产业化,充分证明了他所提出的植物资源有关理论的实践价值。

吴征镒认识到天然植物群落的规律对于人类合理利用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在国内首创热带生物地理群落(生态系统)定位研究,为人工生态的建立和混农林生态系统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强调建立自然保护区要与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相结合,大力倡导这一学术指导思想,并指导和参与我国南方植胶区胶茶人工群落的实践与推广,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植胶区推广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