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梦回中国古城
9648300000010

第10章 宋城与地下迷宫(1)

一座海拔不高而且被三条大江环抱的城市,宋代时很少发生水患,而明代却年年被淹。有人说,这与一条拥有900年历史且被延用至今的下水道——福寿沟有关;也有人发现,这座城的外形酷似一只乌龟,因此它能与洪水同起伏。传说,这只“龟”的四只脚曾被钉住……种种说法使真相变得扑朔迷离。为了揭开千年古城神秘的面纱,探险者深入到古老的地沟中,在那里大家被新的发现惊呆了。

宋城与地下迷宫

导读:

被专家们誉为“宋城博物馆”的赣州城位于江西南部,是江西第二大城市。它四周依山,三面临水,洋溢着浓郁的南国风情,古有“富丽江城”之称。

赣州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汉代,高祖就在赣江上游设立赣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令人称奇的是,赣州城内的宋代古城墙、街道、浮桥和福寿沟(城市下水道)仍保存完好,并沿用至今。尤其是那条具有900年历史的福寿沟,它有效地保障了这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昌盛,然而,它的构造和原理却是一个千古之谜。

若不是那几场全国性的暴雨侵袭,恐怕人们早已经忘记了赣州这座古城的特别。

2004年7月,北京突降暴雨,一些现代化的街道被浸泡在深达两米的积水中,在另一些南方城市也发生了同样的内涝。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今天,我们的城市排水设施要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暴雨,这成了城市规划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专家们开始了深入的研究。

在此过程中,专家们发现,有一座被暴雨频繁光顾的古城,宋代时却很少被淹,这座城就是处在江西南部闽粤湘三省交界处,被专家们誉为“宋城博物馆”的赣州城。

赣州是一座海拔不高而且被三条大江环抱的城市。按照常理,它应该是水患最严重的城市,然而,它却书写了一个数百年不积水的神话。

更奇特的是这个城市今天使用的排水设施竟是900年前的古董——一条名叫福寿沟的下水道, 这条福寿沟历经900年岁月,如今是什么样子呢?它何以在今天仍能创造出奇迹呢?

赣州的居民一辈一辈享受着福寿沟带给他们的福荫,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天天使用的水沟竟是稀世珍宝。是时候了!必须深入这个城市最阴暗的地方把这个稀世珍宝呈现给世人。

从花纹砖到宋代浮桥

进入900年前修建的下水管道还真需要一些勇气。虽然进入过下水道的人不多,但大多数人都知道那里的气味不同寻常,至于其他不可知的因素就更难以预料了。

刚一进入下水道人们就发现这里面的空气异常, 潮湿无比,气压特别低,呼吸很快变得困难,身体很好的人都吃不消了。活动小组临时决定取消原计划。

大家爬上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之后,一个环卫工人告诉大家,每天有10万人往这里倾倒废水,进入下水道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避开毒害。在夏季十分闷热的天气,即使穿皮裤下去也会被打得透湿,毒素会随着水气进入体内。看来,这天的天气是不适合的,应该选择比较清爽的天气下去,而且最好佩戴防毒面罩。

适合的天气终于等到了。

当人们摆脱了地沟中雾气的缠绕,宋代奇观终于展现在大家面前。这就是900年前的下水道吗?即使是岔道也建得如此整齐而精美, 下水道中间位置的宽度是60公分,最高点的高度是1.3米。900年前的下水道为何要建得如此宽敞?难道福寿沟不仅仅是下水道?正在大家疑惑不解的时候,专家又有了新的发现。

地沟墙壁上的花纹砖引起了专家的注意。这是一个带有同心圆和井字型图案的花纹砖,带有明显的唐宋风格。无独有偶,在赣州的宋代城墙上人们也看到过类似的花纹砖。那个时代的砖与我们今天的砖可大不相同。

在现代化的今天,用砖建造墙壁没有什么稀奇,而900年前却恰恰相反,砖是一种高质量的昂贵建材。宋代的赣州不仅用砖来建筑城墙,还用同样品质的昂贵建材修建地下排水设施,这表明这座城市在当年是十分富庶的。

为什么这个偏远城市的建筑如此奢侈,它的财富究竟源于哪里?这要从赣州的历史说起。

赣州历史悠久,早在汉代,高祖就在赣江上游设立赣县,又名赣州(在今蟠龙镇一带),从此成为赣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了宋代,古代赣州迎来了它最繁荣的时期。当时,在宋与辽、金的对抗过程中,西域丝绸之路严重受阻,中国对外贸易的通商渠道只好改走水上丝绸之路,即通过大运河,进入长江,然后经赣州至大余,越梅关古驿道,过广东南海,往南洋,转欧亚各地。赣州就成了“水上丝绸之路”的重镇,一时间出现了“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空前繁荣景象。当时,赣州成为长江、珠江、闽江三大流域的交通枢纽,被列入全国三十大名城行列,成为南方的一个经济、文化重镇。赣州的规模和格局,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其中古城墙、古浮桥、古瓷窑、古街道和福寿沟成为今天宋城文化的代表。

赣州的砖城墙是中国唯一一处保留完好的宋代城墙,其他城市如西安、南京、平遥、荆州等地的城墙都是在明代朱元璋采纳他人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以后才开始改用砖石修筑的。与明代城墙不同的是,赣州城墙上有数以万计的“铭文城砖”,有记事的、记人的、状物的……多达五百多种,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它如同一部史书,记载着古城的历史兴衰。

阅读这些城砖上面的铭文,触摸砖墙的质地,你就可以感受到宋代朝廷对这一方土地的重视程度。海上丝绸之路带给朝廷源源不断的财富,同时朝廷也要不遗余力地保障这座城池交通的畅通。于是就有了浮桥,有了福寿沟。

宋代时,赣州一共修建了三座浮桥,分别是北宋熙宁年间建造的西津桥;南宋乾道年间架设的东津桥,也就是现在的建春门浮桥;还有南宋淳熙年间架设的南河浮桥。这三座浮桥一直被延用到现代,它们不仅在便利交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还起到了“锁江”的作用。古时,浮桥定时开启,就像关卡一样,对过往商船查验税票后放行,既保障了交通的秩序,也有效保障了政府的税收。如今,当年车水马龙的景象已经不再,然而,脚下潺潺的江水和吱吱作响的木板仍旧向人们诉说着当年喜怒哀乐的故事。

七里镇与赣州古街

财富固然是保障,但有时它也是负担。

一方福地造就了无数财主富商。他们在拥有财富的同时也在为保护财富大伤脑筋,为此他们修建了坚固的炮台。赣州的城池武装到了牙齿,可是富商们仍旧不能安心,他们要寻找地下的避难所。终于有一天他们把眼光盯在了将要兴建的下水道上。这就是福寿沟何以如此奢侈宽敞的答案,也许还是它名字的由来。

财主们把自己的金银藏进下水道的机关中,再把它封死,用以确保财产的安全。曾经有一位环卫工人在清理福寿沟时捡到了一枚古代的戒指。当然,不是每一个下到阴沟里的人都能捡到戒指。当年富人为躲避战乱而把金银藏到沟里是逼不得已,他们在藏匿之前都要巧设机关,当险情过后再取走财宝。几百年过去了,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再发现当年藏宝的蛛丝马迹。

真是很幸运,虽然没有发现戒指,但队员们发现了一块深深嵌入砖缝且已经与砖头牢牢长在了一起的瓷片。

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瓷片。它来自于赣州小镇七里镇。

七里镇,赣州城外的一个小镇,离城仅七里之遥。与城市近在咫尺的距离和运输便利的浩浩贡江,决定了小镇不平凡的历史。小镇里有一座七里窑,是赣南最大的一处古代窑场,属于宋代江西的四大民窑之一。七里窑始烧于唐末,兴盛于两宋,终烧于明代早期,续烧时间约为五百年。据说七里镇古窑场是今天景德镇瓷厂的先祖,“先有七里镇,后有景德镇”,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足以印证当年赣州七里镇瓷器的辉煌。

然而,在世人的眼中,七里镇却没有景德镇著名,七里镇瓷成了一个陌生的字眼。 直到1992年,一支考古队的意外发现,再次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七里镇瓷。当时,一支中日联合考古队正在中国南海外海考察,无意间发现了一批烧制时间比景德镇瓷器更早的出口瓷器。这些瓷器有可能是外国人最早接触到的中国瓷器中的一部分,它们的研究价值引起了考古人员的高度重视。追根溯源,它们竟然来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七里镇。从此,七里镇瓷器再度为世人所关注。

在福寿沟内人们又发现了几处这样的瓷片。瓷片上的一些特殊印记让人们疑惑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