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灵山秀水之间
9647000000012

第12章 探秘 岈山(1)

一支神秘消失的军队,一座千载传奇的怪山。山中洞穴九曲回环,无人知道它们究竟通向何处。山中遗迹人工修建,无人知道它们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到底建于何时。历史留下了种种遗迹,至今仍无声地呈现着千年间不为世人所知的 岈山传奇。

探秘 岈山

导读:

春秋吴楚争霸,吴景王死后葬于此处,至今“吴王墓”犹在;明代淮安才子吴承恩在此游历,一番感悟竟写出千古奇书;明末闯王的军队从此经过,十万大军围困之下,竟然凭借天险奇迹般脱身,逃出生天……“中州独秀” 岈山,“中原盆景”

岈山,“江北石林” 岈山, 说不尽的 岈山……

一支数万人的军队,竟从这里无端神秘失踪,他们究竟去了何处?奇山深处,有多少深洞密道,让世人探索至今。山中防御工事,可是闯王军队留下的遗迹?一座享誉千年的名山,如何引发了《西游记》的创作灵感?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隐藏在“中原盆景”中的种种谜团。

中原盆景甲天下

岈山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城西25公里处,是伏牛山东缘余脉,因山势嵯峨、怪石林立而得名,又名嵯峨山、八宝玲珑山。 岈山占地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米,小巧玲珑,秀在其中,素有“中原盆景”之称。

关于 岈山之得名,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据说,这里过去本来没有山,而是一片辽阔的平原。按古代传说,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位掌管本地风调雨顺的神仙,掌管这里的是一位很年轻的神仙,他的名字叫做“岈”。有一年,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水患,大水淹没了房屋农田,百姓遭了这无妄之灾,痛不欲生。年轻的 岈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却无力亲手解救百姓于水火,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到天庭,偷入王母的后花园,拾起地上的块块仙石,投向人间。这些有灵性的天上之物,坠入人间后,竟自行垒成了一座高大险峻、怪石林立的石山,百姓争先恐后奔上山头,脱离了大水的围困。岈的急难之举避免了人间生灵涂炭,玉帝感于他一片赤诚的爱民之心,丝毫未加责难,反而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座本源于天宫的传奇石山。于是,世间便多了一座以奇石著称的“岈山”。

其实,远在一亿一千三百万年前,岈山地区确实还是一块古陆高地,岩浆在地下喷出,冷凝形成了花岗岩岩体。大约距今八千万年前,花岗岩岩体随地壳运动的抬升而暴露在地表,经过风化剥蚀,逐渐形成了现在所见的地貌景观:驻马店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凸起了一座石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中原盆景”。

岈山风景区是一个造型奇特的花岗岩地貌区,古人曾赞之为:“峰峰有奇石,石石挟仙气。”整个景区由蜜蜡山、南山、北山、六峰山、花果山和天磨山等彼此相连的山峰组成。蜜蜡山主峰绝崖耸峙,高300米而无一缝隙,顶峰细泉缓流,似蜜汁涂壁。南山奇峰突兀,万石排空,万人洞、包公庙、桃花洞、五龙宫、乾隆探险洞、天子窗、飞来石、吴公洞、一线天等景点密布,“莲花掌”酷似莲花出水,“石猴院”大小石猴鬼斧神工,醉八戒憨态逼真,睡唐僧惟妙惟肖。北山的关岳庙、天王殿、老君花园矗立山涧,白云洞前的“别是洞天”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手迹。六峰山谷深峰险,林密竹茂,野趣浓郁,剑鱼石、三道石等景点散布其间。天磨山险缓适度,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景色秀丽的秀蜜湖、琵琶湖、天磨湖、百花湖如四颗明珠镶嵌在

岈山周围。整个景区有九大景观、九大名峰、九大名洞、九大异石、九大名棚,可谓一步一景, 如临仙境。岈山风光之美一向与华山之险、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峨嵋之秀、雁荡之幽并称,既奇、险、奥、幽,又自然朴实,玲珑剔透。

岈山景秀山深,历史悠久,名胜处处。春秋时期吴楚两国曾在此争雄,吴景王死后葬于天磨山下,虽历经沧桑,“吴王墓”今日犹存;东汉光武帝刘秀入主洛阳前曾避难于岈山“桃花洞”;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王仙芝部将尚让曾屯兵岈山,后与黄巢合力守山,现有“黄巢洞”;明代淮安才子吴承恩游历岈山,触景生情竟酝酿出了《西游记》一书,还曾在山中居住数年,现存“吴公洞”;清朝乾隆皇帝曾三上岈山,现有“乾隆探险洞”和供他居住的“天子窗”。明代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许瓒登临岈山,顿觉如临仙境,生出感慨万千,写下了至今为后人传颂的名句:“岈山秀寻仙踪,隐隐云阙十五峰。”时至今日,岈山的秀美风光和得天独厚的奇特地貌,甚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电视剧组在此取景拍摄。1998年,中央电视台《西游记》剧组还曾把岈山作为拍摄《西游记》续集的外景基地,在此拍摄了《西游记》的后续剧集,为岈山与《西游记》的百年不解之缘又增添了一段佳话。

在史书中,对岈山的最早记录见于《新唐书》。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形成了汝南割据、分裂王朝统治达几十年的局面。朝廷派出了大将军李 ,夜袭蔡州,史称“白马将军平叛”。《资治通鉴》中收有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篇佳作《李 雪夜入蔡州》,记述的便是此事。

当时,善用兵法的李 对汝南地区的地势环境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他看到岈山山势险峻,隐洞多窍,是个易守难攻的天然要塞,于是集中兵力,首先攻占了岈山。随后练兵囤粮,准备伺机攻取汝南。一天夜间,大雪纷飞,李 抓住有利时机,率领官兵下山,首先夺取了龙城寨,接着趁夜潜到汝南城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爬上了城墙。此次夜袭得手,不但活捉了叛军首 塞。它因地处中原腹地,山势险峻,易领,而且一举攻破了汝南割据势力。 守难攻,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向来是兵

史书中同样记载了此后一千多年中 家必争之地。自古有云:得中原者得天岈山地区多次大规模的军事战争。这 下,得天中者得中原。而谁若是攻占了让人们不得不惊叹,一座小小的 岈 岈山,取天中便如探囊取物,进而就山,竟然曾经是历史上展开无数场争战 可以问鼎中原,逐鹿天下。的大舞台。 驻马店的汝南县古称天中,史书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

甲兵十万何处藏中,汝尤为豫州之中,聚土垒石,以标天中。”这里的“汝”指的是汝宁府,

除了拥有奇丽的自然景观, 岈山 即现在的驻马店市汝南县,但是原汝宁还是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天然军事要 府的管辖范围要远大于今日的驻马店。自古以来,驻马店地区在整个河南省乃至全中国都是十分重要的粮食产地,粮食就是当地百姓的命根子。四百多年前,为了保护百姓的粮食,高迎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吗?否则,数万人怎会凭空消失在小小的石山中!

登上山顶,或许会对 岈山的整体面貌有一定的了解。 岈山两座主峰之间最高处相距甚远,唯一的通道就是一条滑索。在溜滑索的过程中,可以近距离地看到 岈山的独特景象。原来,岈山上有无数大小形状各异的山洞掩藏在山石树丛之间。据当地人讲,在 岈山中,像这样的山洞数量非常多,当年高迎祥、李自成的起义军很可能就是藏进了这里的山洞!

万人洞,是今日 岈山景区里最热门的旅游景点,据说其中曾经藏甲兵数万,因而得“万人洞”之名。在洞口,每天都聚集着很多慕名而来、心怀无限好奇的游客,但是真正敢下洞一探的人却寥寥无几。人们纷纷猜想着:有着如此狭小洞口的万人洞如何能够藏纳万人?当年高迎祥、李自成带领的起义军是否就是由此脱险呢?

当地的向导说,当年万人洞曾藏下了三万多人,至于这个数目是否准确已无从证实。进入洞中会发现空间狭小,里面套着的洞还有很多,根本无法深入一探究竟。

岈山上,还有一处非常奇特的山洞叫做舞阳洞。据说洞内曲折幽深,主义军也曾来到 岈山。农民军所到之处,民众都在兴高采烈地传唱:“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起义军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生的希望,同时也留下了一个千古未解之谜。

明朝末期,高迎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占据 岈山,进攻中原,在战斗失利后被官兵围困,他们被围困的地点正在 岈山。

岈山海拔不可谓之高,面积也不可谓之广,周围更分布着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明朝大将洪承畴又调集了近十万官军把全山围得水泄不通,这一次起义军可真是凶多吉少、插翅难逃了!就在洪承畴自以为胜券在握、万无一失而洋洋得意之际,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官军冲上 岈山后惊异地发现,起义军竟然全体失踪,连一丝踪迹也没有留下!难道他们凭借什么神通飞天入地了石碑之上。由于时代久远,百年时光流逝,九块石碑已经湮没无存。但九位勇士探洞的洞口仍在,就在当年立下石碑的位置之下。因洞口封死,今日已经无人再去探寻。

如今住在岈山脚下的村民中还流传着另外一个跟舞阳洞有关的故事。

据老人们说,曾有人从舞阳县来洞竟可以通到舞阳县境内!由于洞内深不可测,危险性极大,现在洞口已被封死,再没有人敢下去。舞阳县位于遂平县西北方向,距离岈山有七十多里远,当年的农民起义军会不会由这舞阳洞潜入,到了舞阳县境内呢?

明朝时,因为传说这个山洞可以通到舞阳县,有三名和尚和当地的六位勇士联手探洞,结果九个人再没能从洞中走出。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们的这次探险,就把他们的生平事迹刻在了九块岈山当地寺庙进香,看到寺庙里养的鸭子钻入了舞阳洞,消失不见了。几天后,进香的人回到舞阳县家中,惊奇地发现寺院的那些鸭子竟然从自家的水井中跑了出来,难道岈山洞中真的存在通往别处的密道吗?

在当地人看来,体型小巧又深谙水性的鸭子从岈山走到70里外的舞阳县,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为了考察

岈山洞内部的结构和路线状况,

岈山景区的工作人员还特意做了一次试验:他们找到了与舞阳洞相连的另外区风景最秀美的地方,往来的游客都喜欢在这里拍照留念。就是在这里,十多年前拍下的一张旧照片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在照片上,可以看到今天大坝的位置原本有一个非常大的黄土堆。专家们认为 岈山地区都是砂石土,这种类型的黄土在当地是没有的,这也许意味着岈山附近存在一个大墓。没过多久,这一猜测就得到了当地农民的证实。农民们说,通天大道的东面,有一座吴景王墓,正是春秋时建国于此的国王的坟墓。1968年兴修水利的时候,把坟墓的土移到了大坝上,当时还在土中挖出了一些刀枪剑戟。

人们所说的吴景王就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据说当年他的都城就位于今日 岈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2500年前,这个小山村叫做吴殿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