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60个你所不知道的《镜花缘》之谜:玩·镜花
9644100000036

第36章 人物趣谈(3)

三、唐敖”探花”之谜

唐敖在小说中是个”探花”的角色。他在武则天时中了”探花”,因为和曾起兵造反的徐敬业有牵连,被降为秀才。

这里先对”探花”作点解释。明清科举,由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功名分为三级,进士第三名叫探花,唐代并没有这个称呼,《镜花缘》写的其实是清代制度。但探花一词起于唐代,唐李淖《秦中岁时记》载:”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唐代制度,只要是新科进士,皇帝都要赐宴杏园,当时正好是二、三月,是百花齐放的春天。在宴席上,大家要选派年轻英俊的两名进士,遍游长安名园去折花,称作探花使,宴会也就叫做探花宴。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北宋,但从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一○七三年)取消了这一制度。南宋时开始把进士第三名称作探花,吴自牧《梦梁录》卷三《士人赴殿试唱名》说:”伺候上御文德殿临轩唱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以后便延续了下来。

小说把唐敖派做”探花”是有深意的,就是让他和众才女也就是群花联系起来。这番用意,在第七回梦神对唐敖所说的话中便已表现出来,梦神对他说:

现闻百花获愆,俱降红尘,将来虽可团聚一方,内有名花十二,不幸飘零外洋。倘处士悯其凋零,不辞劳瘁,遍历海外,或在名山,或在异域,将各花力加培植,俾归福地,与群芳同得返本还原,不至沦落海外,冥冥之中,岂无功德?再能众善奉行,始终不懈,一经步入小蓬莱,自能名登宝箓,位列仙班。此中造化,处士本有宿缘,即此前进,自有不期然而然者。

以后又在第八回林之洋的话中点出:

俺闻前朝并无探花这个名号,是太后新近取的。据俺看来,太后特将妹夫中个探花,必因当年百花齐放一事,派你去探甚花消息呢。

当初百花被贬,十二花仙流落海外,所以作者安排唐敖去游历诸国,寻访这十二女,使她们能和其它八十八女相聚,同登女科。所以”探花”之称,非常切题,妙不可言。

当然,梦神的话也是有暗示性的,唐敖并不明白其中的玄机,还以为当真要他去寻访名花,所以出发之前去买了很多花盆,每到一山便寻找名花。当来到麟凤山遇见老朋友之女魏紫樱时,心中想道:”我自到海外,凡遇各山异域,莫不上去浏览。原想遵着梦神之话,寻访名花,谁知至今一无所见,倒与这些女子有缘,每每歧路相逢,却也奇怪。”直到在女儿国碰见世子阴若花,才终于有所体悟:

梦神所说十二名花,我到海外,处处留神,到今一无所见。惟所遇女子,莫不以花木为名。即如:妩儿又名蕙儿,红红又名红薇,亭亭又名紫萱;其余如廉锦枫、骆红蕖、魏紫樱、尹红萸、枝兰音、徐丽蓉、薛蘅香、姚芷馨之类,并无一人缺了花木。我正忖度莫决。今日忽然现出『若花』二字,莫非从此渐入佳境?倒要留意了。

阴若花是在海外遇见的第十二名女子,”阴”指”女”,暗示她出自女儿国,”若花”就是”如花”,暗示唐敖所遇到的十二女都是花。所谓寻访十二名花,其实是寻访十二女,花就是女,女就是花。

十二女中,有七人原来都是唐敖以前的朋友或老师的女儿,都是因受武则天迫害避难而流落海外的。这就和当年徐敬业反武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叙事链。她们之间大多有兄弟,由唐敖给她们相互间做媒联姻,并得到唐敖帮助返回中土,不仅实现了百女大会一起中举,而且后来随夫参加复唐义军讨武的战斗,这就进一步把这个叙事链延续了下去。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作者的叙事匠心,可谓结构缜密。

唐敖寻得十二名花,从此”渐入佳境”,最终在小蓬莱”撒手弃红尘”。他的这个归宿,之前作者有多处暗示,多九公说:”我们三人一路同游,这些肉芝、朱草,独他一人得去,岂是等闲?而且前在东口、轩辕等处,口中业已露意;兼之林兄前在女儿国又有异梦;那歧舌通使又闻异人有唐氏大仙之称,以此看来,此人必是成仙而去。”

唐敖在小蓬莱成仙大有深意,因为记录才女登科的玉碑就在这里的泣红亭中。作者没有明确说明唐敖成仙后在这里干什么,玉碑的主管是斗宫的魁星,而平时”有仙吏把守”,这位”唐氏大仙”似乎不可能只做一名把守玉碑的仙吏。碑记后的”泣红亭主人”也不是他,那不过是李汝珍的自喻。依我们来看,他在小蓬莱暗中点化前来寻父的女儿,闺臣登科后又是到这里重归仙乡,这就意味着这位唐探花始终摆脱不了和花的关系,可说是泣红亭的护花使者。

其实从他的姓名也可以看出来。唐不用说,指唐朝,表示他拥唐反周。敖是遨游的意思,表现他”秉性好游”。第四十二回林之洋破其玄机:”俺闻人说,他这名字,就因好游取的,你只细想这个『敖』字,可肯好好在家?”更有意味的是,唐敖字”以亭”,这”亭”字分明正是泣红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