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60个你所不知道的《镜花缘》之谜:玩·镜花
9644100000021

第21章 奇国探秘(8)

八、白民国与淑士国的讽世意义

客观地说,《镜花缘》中的白民国和淑士国这两个国家名不符实,一个是徒有一副好皮囊的不学之民,一个是浪得”淑士”雅称的穷酸之士,名实之间的强烈反差构成了浓重的反讽效果。而且作者的讽刺手法也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寓抑于扬,由表相入内里,直教其丑态毕现,灵魂出窍,充满了喜剧色彩。

在它们前面,君子国和黑齿国是作者树立的正面形象,但在此处则树立了讽刺性的反面形象,而且其讽刺笔锋是指向读书人的,相当于更为夸张的漫画般的《儒林外史》。因此,白民国和淑士国更是作为才学之国黑齿国的反衬出现的。在对海外诸国的描写中,这是写得十分精采的两国,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从艺术角度上来看,要比君子国、黑齿国写得都好。

白民国和淑士国都见于《山海经·海外西经》。白民国在龙鱼所在地的北面,那里的人都是白皮肤而披散着头发。有一种叫做乘黄的野兽,形状像一般的狐狸,脊背上有角,人要是骑上牠就能活两千年的长寿。

《山海经·大荒西经》则记载有个国家名字叫做淑士,是颛顼的后代。

白民的特点是白皮肤而披散着头发,《淮南子·墬形训》高诱注说:”白民白身,民披发,发亦白。”可见头发也是白的。而郭璞注称”人体洞白”,这白是种晶莹透明的白,也就是明朝人徐应秋说的”人白如玉”(《玉芝堂谈荟》卷十)。总之白民是披着长长白发,浑身肌肤白润的白人,冰雕玉琢,够美的了。淑士国什么样子没有说,只知道它是高阳氏颛顼(黄帝孙,一说曾孙,五帝之一)后代的国家,血统高贵。一个白,一个淑,一个外美,一个内美,这下好了,李汝珍抓住”白”字”淑”字,从反面着笔,做足了嬉笑怒骂的文章。本来嘛,在现实社会中,外美内丑,表雅实俗的人还少吗!

作者写道,白民国人”个个面目如玉”,丹唇、弯眉、俊目,”莫不美貌异常”,穿的戴的都是白衣白帽,浑身上下一身白。有趣的是,白壤、矾石、白花、玉城、银桥、粉壁,无处不白,整个是白玉世界,确实人美国美,但当我们读到这里时:

……腕上都戴着金镯,手中拿着香珠;身上挂着玳瑁小刀、戳纱荷包、打子儿的扇套、双飞燕的汗巾,还有许多翡翠玛瑙玩器。所穿衣服,大约都用异香熏过,远远就觉芳馨扑鼻。唐敖此时如入山阴道上,目不暇给,一面看着,一面赞不绝口道:”如此美貌,再配这些穿戴,真是风流盖世!海外各国人物,大约以此为最了。”再看两边店面,接接连连,都是酒肆、饭馆、香店、银局。绸缎绫罗,堆积如山;衣冠鞋袜,摆列无数。其余羊牛猪犬,鸡鸭鱼虾,诸般海菜,各种点心,不一而足。真是:吃的,喝的,穿的,戴的,无一不精,无一不备。满街满巷,那股酒肉之香,竟可上彻霄汉。

你看,身上那么多小玩艺儿,美衣美食,我们就不能不嗅到一股微微的讽意,对唐敖赞叹的话:”如此美貌,再配这些穿戴,真是风流盖世,海外各国人物,大约以此为最了”,也就不能不怀疑作者另有什么弦外之音了。

当场面由街市转到学塾时,作者继续故弄玄虚地泼洒笔墨,描写唐、多面对老先生的胆战心惊、仓皇而退,也就全成了对白民国的捉弄。一句”切吾切,以反人之切”,就把白民国的老底子揭开了:整个是不学无术的蠢物。所谓”研六经以训世,括万妙而为师”,其实是个自吹自擂、欺世盗名的幌子。

学馆老先生的文稿有两句”休言豪富贵公子,且表为官受禄人”,很清楚,白民国就是给纨裤子弟和当官人画像,嘲笑他们讲究打扮,油头粉面,”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吃喝玩乐,不学无术。白民和黑齿可谓一绝对,一白一黑,一俗一雅,一反一正,一抑一扬,前后两相映照,非常耐人寻味。

淑士和白民是一样,可以说是难兄难弟。

淑士国城门的金字对联标榜着此国的风尚:”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多九公说,”上句含着淑字意思,下句含着士字意思”。国民都是儒者打扮,士农工商一概如此,人人斯斯文文,处处书声朗朗。多九公正在赞叹”也不愧淑士二字”,林之洋已经抖出了底细,”谁知这些穷酸视钱如命,总要贪图便宜”,原来他在书馆卖货吃了亏。而书馆里的对联写的却是”优游道德之场,休息篇章之间”,里面的生童买货斤斤计较,一文钱都不撒手,足以见出并不怎么”道德”。那”篇章”呢?不通文墨的林之洋用”鸟枪打”对”云中雁”,竟惹得生童们称赞”果然用意甚奇”;林之洋信口胡编的”少子”,也竟使他们欢喜不已,这”篇章”也就够呛。而且,茶杯中的两片树叶,也给”穷酸”二字做了注脚。

在酒楼上,情景尤妙。这里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儒服打扮、斯斯文文的酒保,一个是驼背老者,两人都戴眼镜,酒保拿着折扇,老者拿着剔牙杖,这模样本来就酸得可笑。等他们一张口,却是之乎者也不离口。且听酒保怎么说:”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那老者的话更令人喷饭,先是八句,带出”矣乎者也哉焉耶之”八个虚字,接着一套”之”字经,一口气五十一句,句句带”之”。用林之洋的话说,”尽是一派酸文”。再看吃的,无非就是青梅、齑菜、豆芽、豆腐之类,就这几样小菜,吃不饱,饿不死,更透着穷酸之气。这时又来一个儒巾老者,”举止大雅”,自道姓儒,分明就是儒生的象征,叫的菜是半壶淡酒、一碟盐豆,比驼背老者还要小气,吃罢还要打包。书中是这么写的,那老者站起来后,从身上取下来一块汗巾,铺在桌子上,把吃剩下的盐豆之类全部打了包,揣进怀里,说:”老先生钱已给过,这些残肴,与其白教酒保收去,莫若小弟顺便带回,明日倘来沽饮,就可再叨余惠了。”说着,又拿起酒壶,揭开盖子看了看,见里面还有些酒没喝完,就将酒壶递给酒保说:”此酒寄在你处。明日饮时,倘少一杯,要罚十杯哩。”接着又把桌上的酱豆腐、糟豆腐倒在一个盘子里,也递给酒保说:”你也替我好好收了。”便准备离开。走了两步,见旁边桌上放着一根剔牙杖,就拿了起来,放在鼻间闻了闻,用手在上面揩了揩,便放入了袖中。

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惟妙惟肖地画出了老者的猥琐鄙吝,可谓传神之笔。

酒楼的酒是酸的,那小菜青梅、齑菜也是酸的,酸酒酸菜配着酸人酸文,真是妙趣横生。开头就说”淑士国四时有不断之齑,八节有长青之梅”,一股酸气钻鼻袭脑,不仅给酒肆的青梅、齑菜点出来历,实际也暗寓讥讽的笔墨,烘托着淑士国人的酸气。

淑士不淑,穷酸而已,且高标读书而不学无文,这是对现世穷酸读书人的揶揄和讽刺。同好读书有真才实学的黑齿国相比,真是个绝妙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