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66个你所不知道的《聊斋志异》之谜:玩·聊斋
9643700000008

第8章 纵横聊斋(7)

小议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心路历程

蒲松龄一生清贫,所以他也像其它读书人一样,希望可以藉由科举来改变自己的人生际遇。但造化弄人,虽然他热衷科举,却一直没有等到金榜高中的时候,直到自己去世前四年,才援例得了个贡生。当然,那也不过是个安慰性的头衔而已。

在蒲松龄的一生中,除了曾经短暂地当过一阵子幕客之外,剩下的大多时间都是做私塾老师。幕客一般都是落魄文人,在这里既可以得到温饱,还可能因为表现优秀而被主人提拔进入官场。

相对于其它职业而言,私塾老师是很清闲的,在有些人眼里看来甚至有些单调和枯燥。作为一个极具才华而又精力充沛的人,特别是曾经少年得志,蒲松龄肯定不会甘于平平淡淡过一生。可是相对于当时整个社会而言,一个没有任何功名、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文弱书生,他是弱小的,根本没有力量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但是人的精神总要有所寄托,于是,这种苦闷的生存现状,就促使他把精力投注到充满奇趣的故事之中。也许连蒲松龄自己也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居然到了痴迷的程度,以致于有朋友劝他不要因为写作《聊斋志异》而影响科举考试。

平淡无奇的生活总会让人备感压抑,只有新奇有趣的事情才能带来精神的愉悦,更何况蒲松龄从小就特别喜欢鬼怪故事。于是,他在看到科举无望,而且也确实没有更好的舞台可以施展才华之后,只好把追求奇趣故事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如果我们站在这个角度,就能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蒲松龄在毫无现实回报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长期创作不辍。

对蒲松龄来说,这部倾其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写成的《聊斋志异》,几乎没有给他任何的回报,唯一的回报就是新奇有趣的故事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当然,传说曾有王士祯希望花五百两黄金购买书稿的事情,其目的就是希望这部书稿署上自己的名字流传千古。虽然他们都是好朋友,但蒲松龄还是一口回绝了。这件事情的真伪如何暂且放在一边,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如果确有其事,那就更容易理解蒲松龄创作这部小说时的心态了:一开始,这不过是个人的兴趣爱好所在而已,但随着人生际遇的变化、心态的逐渐成熟,他已经开始认识到自己很可能像父辈一样,要平平淡淡过一生,这时,他唯一能够留给自己和后人的,也就是一部小说而已。因此,他才会对这部小说如此重视,即使在穷愁贫困的时候,面对别人送来的五百两黄金也毫不心动。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的过程中,其心态经历了一个变化的曲线:兴趣(个人爱好)∣∣投入(专心创作)∣∣追求(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这个变化曲线,也正好说明了蒲松龄对社会认识的深入:本来渴望满怀激情地投入社会∣∣一次次科举失利,处于苦闷彷徨之中∣∣对社会彻底失望,开始专心创作《聊斋志异》,在与花狐鬼怪的交流中,寻求精神的愉悦和人生价值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