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电子政务应用趋势与实践创新
9635300000008

第8章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3)

传统的科层制政府结构是工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用的产物,与当时的科技水平以及当时的社会结构相匹配,曾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然而,随着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层制的缺陷日益明显,中间管理层次多,环节繁琐成为政府管理低效的主要症源。如果不进行组织结构的改革,即时引入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同样会造成信息传递的失真和低效,无法解决根本问题。通过电子政务方式的改革,可以建立跨部门的沟通渠道,使原来无法直接连接的政府部门与人员之间实现实时沟通,部门间的壁垒将会逐渐松动,横向的联合与互动逐渐趋于频繁,促进协同合作的常态化,进而改进政府组织结构。通过电子政务跨部门平台的实现,传统的政务系统将逐渐演变成为一个跨机构、综合化、支持前台(门户网站)和后台(包括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办公系统、数据库、安全平台和业务平台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的无缝集成的综合系统。通过优化原有工作流程,整合部门间流程,减少中间环节,从而精简相关环节的组织机构,加强政府结构内部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沟通。最终构造出一个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政府型组织形态。

【4】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理念创新

政府管理理念是指作为政府管理主体的公务员在行使行政职能过程中的思想观念。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正在电子政务的运行中逐步被打破,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在政府管理领域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的过程。电子政务的推行要求我们摒弃那些己经陈旧过时的理念,树立起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全新管理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也是创新政府管理理念的过程。基于网络化的电子政务首先催生的是行政虚拟化、智能化理念;其次转变政府管理和决策从“暗箱操作”到“阳光政府”,从而构筑政务公开理念;转变思维方式从“官本位”到“民本位”,从而树立民主理念;转变政府职能从“控制型”到“管理服务型”,由此强化政府服务理念。

1.催生电子行政理念

以网络技术为基础,连接政府各部门内部现有的和正在建设的网络,并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电视会议等技术形成的一个广泛联结的“虚拟政府”,是对传统政府形态的一大革命与创新,是一种崭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公众只要登入政府对公服务网站,在网上查询了解相关的办事流程及办事指南后,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一项业务请求,组织相关资料,填写申请材料,提交给一个“虚拟政府”的办事入口,由其后台的政务受理分发中心自动将用户上报的材料转发到相应的政府部门,并组织协调该事务所涉及的各相关部门协同处理,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事项进行审批,最后由统一的出口将审批结果反馈给业务办理企业或公众。在上述过程中,申请人不必知道政府部门如何设置,职能如何分工,不必关心自己打交道的是哪一级政府的哪个部门,申请需要哪些部门批、由谁批,但随时都可以了解审批或核准的进度及状态,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公众。电子政务使政府运作方式由原来的技能型向智能化转变,使快速反应的智能化治理成为可能,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就必须更新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电子化的行政理念。

2.固化政务公开理念

政府运作公开透明和高效便民是行政许可法的明确要求,也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33条明确提出“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推行电子政务,在行政机关的网站上公布行政许可事项,方便申请人采取数据电文等方式提出行政许可申请;应当与其他行政机关共享有关行政许可信息,提高办事效率”。而电子政务的本质就是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及时把政府的决策、服务内容、工作程序和办事方式向社会公布,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互联网所带来的开放性大大增强了政府行为的透明度与公开程度,使社会公众能够全方位地对政务活动和官员行为进行评价、监督和考核,使政府行为更为直接地置于社会舆论的评判之下,这种开放公开效用要求政府必须迅速回应社会的需求,改变传统政府主导者和控制者的角色地位。推行政务公开是当代公共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基本趋势,当今发达国家政府都在互联网上开设了站点,将更多的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公众可以通过网络信息,了解政府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包括出了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了解政府的工作进程和工作业绩,从而对政府的工作作出比较准确的评价,并监督政府的运作,达到改进政府工作的目的。政府在制定政策、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公众也可通过网络参与,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制定及实施的科学化、民主化。

3.树立管理民主理念

电子政务能增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扩大民主形式,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在电子政务条件下,公民由传统的被动顺从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并通过多种方式,如电子民意调查、电子协商、电子辩论、电子公民投票、电子选举等形式,推动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电子政务建设为政务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效手段,国外称之为“电子民主”。在“电子民主”影响下,民主管理理念不断冲击着政府,迫使政府要加强与公民的交流和沟通,鼓励公民以个体或集体的形式广泛地参与公共行政,从而使公共行政更响应公众呼声,通过参与行政这种制度架构,建立健全民主参与机制,推进公民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从而成为推动现代国家民主和法治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发展电子政务,可以有效地增强政府的公仆意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使“民本位”的民主理念取代“官本位”的官僚思想。

4.强化政府服务理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需通过合理区分、界定职能,实现由“全能政府”向“导航式政府”的转变,树立导航式服务行政理念。这就要求政府改变传统的“命令—服从”模式,增强服务理念。政府服务理念的产生最初得益于新公共管理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展开,这并不是说政府现在才应该有服务理念,而是新公共管理运动把政府的服务本质凸现的更加明显。在这种理念下,公众和企业及其它团体组织是政府管理机构的客户,建立“顾客导向型”服务模式,增强公务员的民本意识。政府要确定服务标准,向客户做出承诺,以公共服务为中心,让他们享受到最方便、更体贴的服务。政府要摒弃计划经济条件下那种万能的、包办一切的“保姆式”服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决克服政府行为的越位、错位、缺位现象。要推行阳光服务,实现政府信息公开。要规范服务流程,通过制定政府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来提升服务品质。相对于服务型政府的特征,电子政务的根本目标或者其核心的价值,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目的是一致的,就在于通过电子化管理行政方式的变革,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快捷和完善的公共服务,服务是电子政务的主要构建理念。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尽快健全便民电子政务工程,完善电子政务规范,拟定电子政策管理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还要提供具有亲和力的便民服务举措,塑造具有亲和力的政府形象。

【5】政务流程再造

1.政务流程再造概述

政务流程再造是政府再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政府适应信息时代特点而采取的政府管理创新手段。政务流程再造缘起于新公共管理运动过程中的政府管理模式变革,同时它的发展也离不开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管理学创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重塑政府”和“再造公共部门”的行政改革,这场改革浪潮被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背景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基于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弊端及其局限性的再考量,对行政与管理概念的再认识,对经济理论变革、技术变革和私营部门变革的再审视。另一方面,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被誉为第三次管理革命的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以致先进的管理手段不断被运用在以政府再造为核心特征的政府变革中,并且在不断积累的成功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政务流程再造理论。因此,可以说政务流程再造是缘起于新公共管理运动和企业流程的再造理论。

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被誉为继科学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之后的第三次管理浪潮。它的实质是在商业领域里,对适应工业时代的管理模式进行重新审视。1993年麻省理工学院的迈克尔·哈默博士和CSCIndex咨询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詹姆斯·钱皮在其合著《再造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了经典的业务流程再造(BPR)定义: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上取得显著性的进展。

该定义包含了四个关键词:根本的、彻底的、显著的、流程。BPR思想有四个基本要素:

(1)业务流程再造的对象——流程;

(2)业务流程再造的相关对象——支持系统、组织等;

(3)业务重组的目标——显著提高企业绩效;

(4)业务流程再造的途径——彻底变革。

Hammer(1993)提出BPR指标目标是周转期缩短70%、成本降低40%、顾客满意度和企业收益提高40%、市场份额增长25%。BPR研究指出,BPR主要应从技术、社会等两方面进行再造。技术再造(或称“硬”再造)方面主要包括:IT系统、技术、流程、作业、标准、程序、系统、控制等;社会再造(或称“软”再造)方面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管理(包括管理模式、管理者)、员工、企业价值观与企业文化、思想、政策、职业生涯发展、激励方式等。

BPR的实质是对企业的一种系统变革,其核心为业务流程,其根本目标就是要对被专业分工和官僚体制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再造。BPR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继承了工作丰富论对分工论的批判。因此,BPR的实质是对工业社会中劳动分工和管理分工的整合。

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流程绩效的显著提升,在顾客满意程度等关键指标上有巨大进步,取得经营业绩上的巨大提高,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业务流程再造成为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竞争白热化形势,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能,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提出也为政务流程再造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持与借鉴。关于政务流程的界定有许多阐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政务流程泛指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包括党、政府、人大和政协所从事的各类行政管理流程;狭义的政务流程是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流程。本文仅关注狭义的政务流程,即政务流程是指政府在实施管理和提供服务时,为实现行政目标、履行行政职能所进行的体现政务活动规律的一系列活动步骤的集合。

依照不同的标准,政务流程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种类,其中比较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划分包括以下几种:

按照流程功能,可以将政务流程分为服务流程、支持流程和管理流程。服务流程是面向公众的流程,主要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支持流程位于政府内部且服务于服务流程,主要为政府内部提供产品、服务和信息;管理流程则促使面向公众的服务流程和位于政府后台的支持流程有效配合,以满足公众对服务型政府的价值期望和需求。

按照流程重要性,可以将政务流程分为核心政务流程和辅助政务流程。核心流程是指对政府组织输出的贡献程度及对公众需求的满足程度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流程;辅助政务流程是确保核心流程有效运作的流程。

按照流程跨度,可以将政务流程分为部门内部流程和跨部门流程。部门内部流程的活动集中于某一政府部门内部;跨部门流程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包括条线层次型纵向流程与区块水平型横向流程。纵向流程一般在同一政务系统内沿纵向层级划分,横向流程为同一层级内跨越不同部门的流程。值得注意的是,跨部门政务流程是整体绩效低下的、公众满意度较低的、亟待实施再造的政务流程,是当前政务流程再造实施的重点对象。

政务流程再造(Government Affairs Process Reengineering,GAPR)是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和方法在政府管理中的移植和运用。政务流程再造的内涵是指政府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对分工理论的反思,摈弃以任务分工与计划控制为中心的工作流程设计观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流程进行持续不断的改善、优化或重新设计,塑造满足政府信息化要求的政务处理模式,以大幅度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效率、效能和质量。

要注意区分流程优化与流程再造两个概念的区别。流程优化与流程再造相比,目的都是为了在成本、质量和速度等方面改善政府的工作,但深度和广度却要小得多。流程优化是对原有流程进行清理、简化和整合,以获得工作效率的显著提高,而流程再造则抛开现有流程,完全面向未来重新设计一个新的流程。

政务流程再造的内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①针对传统的专业化、官僚制的政府管理体制僵化和官僚的弊病,要求打破政府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实现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向流程型组织结构转换。政务流程再造强调先设计流程,最大限度地集成政府管理和服务功能,而后根据流程建立组织结构,尽量消除低效的中间环节,实现内部的有效沟通,这不仅降低了管理费用和成本,而且提高了组织的运转效率及对公众的反应速度。

②树立“以流程为导向”、“以公众为中心”的思想。传统的政务流程是围绕“职能”与“计划”展开,对公众的诉求缺乏了解和回应。而流程再造的宗旨,就是要变“职能导向”为“流程导向”,变“政府为中心”为“公众为中心”,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需求为核心。在了解公众需求的基础上,从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统筹优化,以提升公众对政府服务品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