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常识全集
9631600000035

第35章 社会与群体心理常识(1)

鲶鱼效应

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竞争和生存危机对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压力和挑战下,人才能够抵御天生的惰性,才不会松懈,才能避免在安逸中走向灭亡。

在挪威,沙丁鱼是人们的挚爱,因此沙丁鱼非常畅销,尤其是活蹦乱跳的沙丁鱼往往能比那些死鱼卖得多好几倍的价钱。遗憾的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大多在返航的路途中就已经死了。为了能使它们活着到达码头,渔民们尝试了许多办法都没有成功。

后来,人们发现将一条鲶鱼放进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就能够解决问题了。原来,由于鲶鱼对周围环境很敏感,把它装入鱼槽后,它会不安地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个紧张的四处游动的家伙后,也会不安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能活着抵达码头了。

后来,这种现象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他们认为: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激发群体中其他个体的竞争意识,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其效率。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鲶鱼效应”的存在,并将它运用到养马的过程中。古人们在马厩中养猴,这样就能够有效趋避马瘟。猴子天性好动,每每当这些马松懈倦怠的时候,猴子就会去撩拨它们,这样就使马时刻保持忧患心理,并且还得到了一定的训练,从而提高马对吸血虫病的抵抗能力。

在马厩中养猴,可以使马匹更加健康,由于猴子有“弼马温”之称,所以有人将这种现象又称为“弼马温效应”,而弼马温效应和鲶鱼效应说的实际上是一回事。

鲶鱼效应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动物学家们发现,鹿群如果离开了狼等天敌,其身体素质和整体的繁衍就会呈下降趋势。事实上,没有对手,失去竞争意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有了对手,才有危机感,才有竞争力。有了对手,才有动力去奋发图强,去革故鼎新,去锐意进取,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不这样的话,唯一的命运就是被吞并,被替代,被淘汰。鲶鱼效应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为自己找一个竞争对手,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

在田径赛场上,枪声一响,众人齐发,难分先后。但有一个策略却是常用的:选手们都会跟上某位对手,然后在恰当的时机突然加速超越,然后寻找另一位对手,跟上他,超越他……如此重复交替,一直冲至终点。

长跑,尤其是马拉松比赛,是一场体力和意志力的角逐,尤其是意志力。有人就因为意志力不足,而在体力达到极限之前就退出了比赛;也有人本来领先,但却因为没有短期目标而在不知不觉间慢了下来,被后面的选手赶上。如果我们能跟住某位对手,就可以避免这些情况的产生。一方面,对手可以激励我们:“不能被他甩开,别慢了下来,要跟住!”另一方面,对手也可以提醒我们:“路还有很长,要保存好体力,别冲得太快!”马拉松比赛中,所有参赛选手往往先是形成一个个小集团,然后再分散成二人或三人的小组,过了中点后,才慢慢出现领先的个人。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马拉松”。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学习一下长跑选手的做法——为自己找一个竞争对手。拥有对手是一种福气和造化,而不是心腹大患;对手是异己,但不是眼中钉、肉中刺。因为一个强劲的对手的存在,会让我们时刻都有危机感,这会激发起我们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斗志。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竞争对手,便会因为缺乏危机感而变得不思进取,最终走向没落。

反馈效应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有关反馈的著名的实验:

他把106名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分4个组,让他们每天练习相同数学的题目。当然,不同的组练习后,所得到的“待遇”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组为受批评组,每次练习后,都挑出学生们的错误,并严加批评。

第二组为受表扬组,当学生们练习完以后,针对他们不同的良好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

第三组为被忽视组,对这组的成员,既不批评也不表扬,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挨批评和受表扬。

第四组为控制组,这组和前三组是隔离的,并且也不会得到来自于外界的任何评价。

一段时间后,赫洛克对4个组的练习效果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控制组的练习效果是最差的。而在前三组中,被忽视组的练习效果明显低于其余两组。而在练习效果相对较好的受表扬组和受批评组中,受表扬组的练习效果最好,并且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由此可见,不同的评价对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而没有评价就是最坏的情况。其实评价就是对他人活动的一种反馈,而所谓反馈指的是行为者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了解,这种了解能够强化先前行为的作用,从而使行为者更加积极地做出类似的行为,提高行为的效率,这一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反馈效应”。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期望谁能够在某项活动中取得进步,那么给他恰当的反馈信息是非常必要的。

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在一所中学里找了一个班级想进行一次实验。他向班主任保证这个实验会让他看到一个奇迹,因为他在许多学校许多人中间都做过此类实验,结果都成功了。

心理学家暗中观察了很长一段时间,结果发现班上有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总是很安静地待着,同学和老师们也因此而近乎把她当成了透明人。于是他找了一个机会,把除那位女孩以外的全班学生都召集到了一块,他向学生们说出了他的打算。

这位心理学家告诉学生们,从今天起,所有的学生都要把那位没有到场的女孩当做全班最漂亮、最迷人、最美丽的女孩去看待。三个月后将会看到人们意想不到的效果,到那时,这个实验就结束了。

于是,从那天起,学生们对那位女孩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再也不是以前冷冰冰的态度了。

那位女孩简直受宠若惊,她惊奇地看到男生们把别的相貌姣好的女生撇在一边不理而向她靠拢,而其他女生只能对她投以羡慕的眼光。老师上课时对她的态度也改变了很多,每次提问时,老师总是叫她的名字,当她答对了的时候,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夸奖,同学也会给予她热烈的掌声。

这位女孩就像是在做梦一样,她不明白自己怎么会忽然由一个灰姑娘一下子变成了众人心目中的白雪公主。

一个星期过去了,人们仍然像对待珍宝一样地对待她。于是她也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了,她的眉头开始舒展了,她的胸脯也渐渐挺起来了,由于笑声经常陪伴着她,她的心情也渐渐地开朗起来、愉快起来,经常与同学们在一起尽情地玩乐。

两个月过去了,全班同学都惊奇地发现,她与以前大不相同了,虽然容貌不能算是美丽绝伦,但也算是楚楚动人,并且微笑常常挂在脸上。

三个月后,这个女孩真的成了班里公认的、最漂亮的女生。

反馈效应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我们需要谨记:有反馈比没有反馈好,正面反馈比负面反馈好,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的效应更大。

如果你是团体的管理者,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即自省,避免盲目性,找到最佳的方法。

2.重视别人所作的评价,结合实际情况客观地进行自我总结,以提高自身素质来推动事物的进程。

3.正确对待自己的进步,胜不骄败不馁,始终朝着前方更加远大的目标不懈地努力。

4.在团队中建立起合理的反馈制度,及时、客观地对成员的活动进行评价,以保证他们的活动效率。

社会懈怠规律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是流传了多少代的故事,也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现象。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门瑟?奥尔森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规律:一个集团成员越多,成员个体主动承担责任和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小,而“搭便车”、占集体便宜的行为却越多;集团越大,开展集体行动时,进行讨价还价的人数越多,而为集体付出的人越少。换言之,大集团要比小集团更难于为集体利益采取行动。

心理学家们将这种人多反而不利于活动积极性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规律”。

1920年,德国心理学黎格曼针对团体行为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专门的实验。

他要求工人尽力拉绳子,然后测量工人独自拉绳子的拉力、以及不同人数团体共同拉绳子的拉力。结果显示:当工人们单独拉绳子时,个体平均拉力为63公斤;3人团体,总拉力为160公斤,人均为53公斤;而当团体人数达到8时,总拉力为248公斤,人均只有31公斤,只是单人拉时力量的一半。

或许有人会觉得社会懈怠规律并不合乎常理。一群人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组成一个群体,那么,每个成员自然都会为了实现这个共同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有什么道理反而会对集体产生了不利影响呢?

对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心理专家们的解释是:个体习惯性地认为团体中的其他个体工作不够努力或多多少少都有“搭集体的便车”的心理,为求公平、为了不让自己吃亏,便自发地减少自己的努力,同时抓住一切机会“搭便车”;认为自己的努力或者占集体的小小便宜对团体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完全不会有什么影响。

其实,无论对于个人来说,还是对于团体来说,社会懈怠现象都是极具危害的。它使团体整体效率低下,逐渐丧失竞争力,甚至有可能直接被市场淘汰出局;它阻碍了个人的发展,降低了个体成功的动机,从而降低了个人取得成就的可能性。

为了降低社会懈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内外的许多专家都做了许多研究,他们认为,增加个体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懈怠的严重程度。同时,也有专家从相关实验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工作较困难或具有挑战性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个体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如果个体相信自己的存在对团体具举足轻重的作用时,社会懈怠现象会有所降低。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克服社会懈怠现象需要个体和团体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团体应该合理地、科学地安排工作,尽量给个体足够大的舞台去展示自己,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要建立起公正、透明的业绩考核制度,要防止给“南郭先生”之类的人物提供“滥竽充数”的机会,进而对其他成员个体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

另一方面,个体成员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充满责任感和热情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中,这样才能使工作保证高效率。切记,我们所得到的和自己所付出的成正比,因此,不应该以他人努力多少为参照。

这样,即使三个和尚,也不会没水喝,才能真正像人们说的那样,“人少吃饭容易,人多干活容易”。

囚徒困境

当警察抓住两个同谋犯,手上又没有确实的证据的时候,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往往是将他们隔离开。当然,这两个囚犯都明白自己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与警察合作,背叛他的同伙,供出其罪行;二是,与同伙站在同一战线上与警察做斗争,保持沉默,这样自己就有可能无罪开释。

接着,为了使囚犯们和警方合作,警方一般都会告诉他们:如果同警方合作,那么警方会承诺替他向法官求情,或者其他一些诱人的好处;如果不同警方合作,而同伙却同警方合作的话,那么他将承担事情的全部责任,而同伙会被宽大处理——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

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会被无罪开释。对于囚犯来说,彼此合作才是最佳的选择。

然而,事实是,大多数情况,囚犯们彼此背叛,都选择了与警察合作,结果双双入狱坐牢。那么,囚犯们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囚犯们根本无法相信同伙能够抵御住好处的诱惑而不出卖自己。因此,基于对好处的向往,和对一个人承担所有责任的风险的规避,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同警方合作。

在心理学上,类似于这两个囚犯一样的博弈心理,被称作“囚徒困境”。它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家增克于1950年提出来的。

很多情况下,人们受到囚徒困境的影响,常常容易使彼此之间的联盟土崩瓦解,进而无法达到预期的双赢局面。分析一下客观原因,无外乎两方面:一方面是背叛同伙所得到的报酬带来的诱惑高,而与同伙合作所得惩罚重;另一方面是源于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次性决策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使然。

生活中,我们也面临着很多博弈的状况。比如:在夜市地摊、车站和旅游景点等人群流动性大的地方,商家的服务和产品都不是很好,假冒伪劣横行,因为商家和顾客之间都是一锤子买卖,没有后续的合作,因此商家才抱有这种不赚白不赚、“宰”了一个是一个的心理。

可是在生活中的大部分情境中,人与人之间都不是一锤子买卖,常常会存在一些后续的接触和博弈。也就是说,“不合作”并非我们的最佳选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决策才是最好的呢?

显然,囚徒困境中,根据同伙可能做出的决策而做出相应的选择的“反射决策”是非常明智的决策方式,只不过这仍然无法克服信息不透明所带来的猜忌对合作的破坏。因此,在信息相对全面准确的情况下进行“反射决策”才是优先选择。

事实上,这样的反射决策是日常生活中多数人的理性选择,也是一个很具适应性的规则。它的有效是由于任何想要背叛彼此合作的行为都会受到惩罚,而合作的结果则是双赢。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要使这一决策方式发生作用,必须满足一定条件:一是对背叛有严格定义,是容易识别的;二是只要对方背叛,就会受到最严厉的制裁,并且对方无法摆脱。

在博弈变得越来越广泛的今天,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都会有书面的合同作为依据,就是出于反射决策的考虑。总之,反射决策能够赢得竞赛不是靠打击对方,而是靠引导对方和自己达成合作争取双赢。

罗森塔尔效应

当一个人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夸奖的时候,能够唤起极强的自信心,最大程度地调动积极性,从而使事情朝着成功的方向前进。有人通俗地把罗森塔尔效应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是的,来自于外界的评价对人的确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

1960年,罗森塔尔在加州一所学校中,开始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那是一年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罗森塔尔请求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以往的教学考察,我认为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教师。为了匹配上你们的优秀,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极为聪明的天才孩子给你们当学生。但是,为了不伤害到其他的学生和家长,请你们尽量要像平常一样教这些聪明的孩子,一定不要让其他人知道你们是挑选出来的最优秀的老师,也不要让人知道你们的学生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高智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