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常识全集
9631600000023

第23章 行为心理常识(2)

蔡戈尼还进一步解释说:人们在解决问题或工作时都是全神贯注的,但是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其“完成欲”就会得到满足,而人的“完成欲”一旦得到了满足,就会对已经解决的问题或已经完成的工作松懈而不再在意,所以就可能很快忘记;而如果问题尚未解决,工作尚未完成,尤其是在突然间被中断以后,人们就会难以安下心来,并且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工作、解决问题,因此,这些尚未完成的工作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使人念念不忘,或者即使不再提起,也会一直潜藏在人的大脑里,使人们对此印象深刻。这种尚未完成的工作或尚未解决的问题往往会深刻地存留在人的记忆中的状态,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蔡戈尼效应。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办事有始有终的内驱力。比如有人让你来画一个圆圈,但是却要求你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然后再让你看它一眼,这个时候,你的脑海中闪现的始终将会是那个醒目的缺口,于是,你的心思必定会倾向于要把这个圆完成。心理学家说这就是蔡戈尼效应发挥的心理作用,是“如果起初不完美,到最后不免要导致完美的神经模式的张力”。

不过,人的这种内驱力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如果做不完事情便会寝食难安、绝不停手,而有的人却总是拖延,迟迟不肯去完成手头的事情。这两类人都属于陷入蔡戈尼效应的两个极端的表现:一类是过分强迫自己必须抓紧时间去完成任务,不达目的不罢休,甚至会偏执地将其他一切置之度外;另一类是很难完成自身内在的驱动力,做事拖拉成性,因此往往半途而废,或者目标不坚定,一件事情尚未完全完成,就把精力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去了,如此这番下去,也不曾完成一件完整的事情。

对于内驱力超强的人而言,他们往往对某一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浓厚的兴趣可以促使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事情,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但是一旦浓厚的兴趣变成狂热时,就很可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旦成为工作狂,就有可能钻进牛角尖,他们为了不半途而废,往往爱在一条道上走到黑……结果有可能适得其反。正所谓“过犹不及”,倘若这些完成内驱力过强的人能够将其适当减弱,便可很好地完成工作,且能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如果你是一个工作狂,那就适时地缓和一下自己那种不做完工作不罢休的态度,不要把工作带回家,不要把周末用来做工作,不是工作的时间,就去享受其他活动带来的乐趣吧!这样不仅丰富了生活、缓解了压力,而且经过调整的身心会帮助你更有效地完成工作,而不至于让自己的生活因失去规律而变得紧张、狭窄。

对于内驱力不强的人而言,他们总是经不起挫折,不敢面对失败,所以,为了免受批评,他们往往不希望将工作进行到底。他们往往希望自己能够有所成就,但是又总是不愿意为将来的成就而承受眼前苦,比如有人会因无法很快跻身于公司的中高层而产生挫败感,于是干脆辞职另谋生路,殊不知原来的公司是有发展空间的,倘若坚持努力工作而不放弃,倒是真有可能做出不错的成绩;又比如有些人为了逃避寻找工作时有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步入社会后将有可能承担的社会压力,而宁愿选择继续上学读书。也许这些人在潜意识中就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因此,害怕甚至逃避去成功。于是,他们自己很轻率地便将自己的完成内驱力摒弃了。不过,完成内驱力较弱的人,虽然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工作,但是他们却会把自己的生活调整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由此可见,完成内驱力不可过弱,亦不可过强,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放弃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当你总是无法按时完成一件分内之事时,你的生活可能闲适,但却不会十分风光,所以,请此类人适当强化自身的完成内驱力。而当你只顾埋头苦干,完成一件又一件工作时,你或许很有成就感,但是却并不会感到轻松,所以,请此类人学会忙里偷闲吧,不然,你会错过很多美丽的风景。

协同定律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有过一段关于学习方法的著名论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慢朗诵读,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在此所谈的“三到”,包括了两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即视觉与听觉的协同。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证明了朱熹这段理论的正确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参与收集信息的感官越多,信息就越丰富,掌握的知识也就越牢固。多种感觉器官协同上阵参与记忆,记忆效果要远远强于一种感官孤军作战单独记忆。心理学家把这种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来提高感知效果的作用叫做“协同定律”。

美国心理学家格斯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智商相近的10个人平均分成两组。第一组人被分在一间只有5张椅子和5本《圣经》的屋里;第二组人被分在一间有5本《圣经》和几本宗教故事画集的屋里,并且这个屋里还播放着宗教音乐。半个小时后,心理学家让两组被试者来到同一个屋,并要求他们背诵《圣经》,结果,第二组被试者成绩远远优于第一组被试者的成绩。

心理学家解释道: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第一组只通过视觉来记忆,而第二组却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作用。这种多个感官协同起来发挥的作用,记忆效果将大大增强。

如今很多学校开始试行视听教学,这也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各种官协同活动的实际应用,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可以调动听觉与视觉的结合,从而加深理解力、强化记忆力。其实,学习中常见的多种感官同时并用的例子数不胜数,最简单也最常用的便是在背英文单词或背语文课文的时候,倘若一遍一遍地读,直至会背诵,就会需要很多时间,而如果采用边读边写的方式,背诵起来就会快得多。

心理学家还发现,人从不同的感觉器官那里得到的知识记忆效果也不同。通常情况下,人从听觉器官那里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从视觉器官那里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而一旦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就能记住二者所获得的知识的65%。也就是说,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就会产生更好的效果,而这种效果甚至要比那些感官单独运用所起的结果总和还要好。

心理学家还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得出多种感官协同学习的优劣次序:视觉的记忆效果最优,听觉的记忆效果最差。因此,学生上课时只听讲往往会遗忘得很快。因此,要想学习卓有成效,就要尽可能地把各种器官组合起来发挥作用。或者如果不能组合,也要做到与其用耳听,不如用眼看,但这些都不如边看边写边读出声,而且效果以亲身实践最好。就像游泳,学习游泳的时候,你能看到教练的示范动作,能听进去教练的口头传授要点,或者事先你也已经读了不少相关的书,但是,要想学好,不实践是不行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经过下水实践练习,一旦下水,就可能遭遇“纸上谈兵”的险境。

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主题。无论学什么,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做到各种感官同时并用,也就是要运用“协同定律”这个心理学上的定律,用多种感官把无形化为有形,提高感知效果。

迁移效应

心理学中的迁移效应,是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其效应方式有三种,即正效应、负效应和零效应。其中,正效应又被称做前摄易化或倒摄易化,是指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负效应又被称做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是指先行学习A干扰和阻碍了后继学习B;零效应则是指先行学习A对后继学习B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当然了,一般来说,零效应出现的机会并不大。

心理学家发现过这样一个现象:

秃鹫是一种凶猛善飞的大鸟,可是倘若它被困在一个不到一平方米的围栏里,并且这个围栏的顶部是露天的,它就怎么都施展不开自己飞行的本领,只有在围栏里转圈的份儿。

心理学家对这个有趣的现象做了进一步研究,终于解开了疑惑。原来,通常,秃鹫在起飞前都需要先在地面上奔跑三四米,然后才飞起来。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在围栏里是无法实施的,因此,它便放弃了起飞的念头,甚至不去尝试其他的起飞方式。

无独有偶,心理学家还发现了一种动物也会因环境的细微变化,而导致无法起飞的现象出现。这种动物就是蝙蝠。

通常情况下,蝙蝠在夜间出没,在黑暗中低空盘旋,飞行能力超强。但是这种飞行天才一旦被放置于水平位置上,就再也施展不了自己的才能了,这种情况下,它根本就无法起飞。夏天的黄昏,农村空旷的田野往往会出现低空盘旋的蝙蝠,但也偶尔能看到在地面上,拖着一双脚来回挪动的蝙蝠,不明就里的人们还可能会以为是这蝙蝠受了伤才飞不起来,其实不然,倘若有人将一块砖头放置在这只蝙蝠跟前的水平地面上,它马上就能借助砖头,凭借着仅比地面高出来一点的海拔高度,像一道黑色的闪电一样直冲向夜空。

由此可见,那些在地面上看起来十分无助的蝙蝠并非受了伤,而是它们找不到自己长期以来的起飞模式所依赖的环境,从而受困于平坦的地面上。

其实,无论是秃鹫还是蝙蝠,都是因为它们从出生之日起所学习的起飞模式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它们的大脑中,而这种固有的思想却成了它们学习新的起飞动作的障碍。其实,不仅动物会受到迁移效应的负效应的影响,人类也很难避免陷入这样的误区。

比如多数日本的司机到美国后,再开车就会遇到麻烦,甚至会发生车祸。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日本是“车左、人右”,而美国却恰恰相反,是“人左、车右”。日本的司机学习的是本国的驾驶经验,这种固有的经验干扰了其在美国开车时应该遵循的实际情况,因此产生了迁移效应的负面效应。

不过,迁移效应并非只有负效应,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尽量规避迁移效应的负面影响,积极运用其正效应来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很多高尔夫球的教练员在选拔集训队员时,都希望从棒球队员中去选,原因就是棒球与高尔夫球这两种运动有相通之处,对棒球很精通的运动员与那些从未接触过棒球的人相比,训练根基要坚实很多,而这种根基正是高尔夫球集训所急需的;再比如,让英语基础很好的人去突击学习法语,往往会比那些对英语一窍不通的人学习起来,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因为,英语与法语属于同一语系,对于英语有一定基础,也必然会为法语的学习奠定了一些基础,因此,突击起来,相对而言就更容易、更快速一些。这也是利用迁移效应能够产生正面效应的特点而采取的措施。

另外,我们都知道,眼下很多娱乐圈的明星们被称作是“影视歌三栖明星”,不少人感叹为什么这些人样样都能拿得起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并非他们是全才,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唱歌、跳舞、演小品、主持、拍戏等,都是一种表演,其中一方面都可以成为另一方面的基础,也就是说前期的学习为后期的行动奠定了基础,从而推动后期的迅速提高。

由此可见,迁移效应广泛存在于人类学习知识以及改进、提高、巩固各项技能等活动中。它告诉我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要被固有的思想所牵绊,遇到困难时应积极寻求新的解决方式,而不能陷入迁移效应的负面无法自拔;与此同时,还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迁移效应中的正效应,发现相通的事物,就要加以利用,从而达到理想的状态。

激励定律

从前,有一位富翁,家里请了一位手艺冠绝的厨子,烤鸭是他的拿手好菜。

富翁也很喜欢吃厨子做的烤鸭,尤其是烤鸭腿,却从来没有赞扬过厨子的手艺。后来,富翁连续很多次吃烤鸭,都只吃到一只鸭腿,心里觉得十分奇怪。

这天中午,厨子把烤鸭端上桌,富翁仍然只找到一只鸭腿,就问厨子:“还有一只鸭腿呢?”厨子回答说:“鸭子只有一只腿啊!”

“胡说!哪里有一只腿的鸭子?”

厨子没有说话,只是推开窗子,用手指着不远处的水塘边。富翁一看,有一群鸭子正在打盹儿,而每只鸭子都缩起了一只脚,只用一只脚伫立,确实只看得到一只脚。但富翁不服气,认为厨子是在诡辩,于是,两手用力鼓掌,鸭子被掌声惊醒,动了起来。富翁得意地说:“你看,所有的鸭子都有两只腿啊!”

厨子听了,不慌不忙地说:“那是你鼓掌以后才有的两只鸭腿啊!如果您在吃美味的烤鸭时,也能鼓掌称赞一下,烤鸭就会有两只腿了。”

此后,富翁每次吃烤鸭时,都不忘记真诚地赞美厨子,而他也再没有只吃到一只鸭腿的时候了。

这个聪明的厨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他想得到富翁的激励,这样以后工作起来才会有积极性。

因此,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要拥有激励下属的心态,这样才能够大大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达到“让每一个员工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的目的。对于员工来说,激励带给他们的是事业的舞台;对于管理者来说,激励带来的是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而非浪费。

那么,管理者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地激励下属呢?

首先,我们要把传统的物质奖励提升到心理激励的层面。

目前,很多企业管理者往往采用分红、股票期权等物质奖励来激励下属。这种激励方式往往只能在短期内起到有限的作用,原因在于:其一,由于物质奖励用的时间长了,下属会逐渐形成“抵抗力”;其二,人类对于物质的满足度遵循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也就是说,当人们对物质的拥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他从同等物质中获得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小,因此物质奖励有其局限性;其三,物质奖励会大大增加人力资源成本。因此,管理者需要把物质奖励和心理激励结合起来运用。

事实上,下属也是需要心理激励这种方式的。比如:当下属觉得工作内容枯燥而影响效率的时候,管理者完全可以组织一次工作效率比赛,从心理上对下属进行激励。而心理激励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用什么样的方式要视员工的具体心理状况而定。比如: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员工就会陷入惶恐不安中,害怕自己被裁掉,害怕公司拖欠自己工资、苛扣奖金等,这时,管理者就应当及时制定裁员制度和分配制度,并公布给大家知道,让员工不用终日惴惴不安,能安下心来工作。再比如,当员工前期努力地做了很多工作,就差临门一脚就要成功的时候,却胆怯起来,这时管理者就应该给员工适当的信心和勇气,可以说:“我觉得你做得很好,我想上天不会让勤奋的人失望的。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没有关系,我们大家可以和你一起承担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