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诺贝尔(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9628700000008

第8章 灾难与难题(2)

1865年元旦过后,阿尔弗雷德就开始着手计划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了。但公众对他的冒险行为所持的敌对态度,以及政府“不得在居民区制造和储存硝化甘油”的禁令,使得他一时不可能找到一座厂房或者场地。整整一个月内,阿尔弗雷德只好在停泊于斯德哥尔摩郊外的梅拉尔湖面的一艘驳船上,利用最简单的仪器,以每磅产品价值两个半瑞典克朗的成本,制造硝化甘油。即使是这艘驳船,也被人们到处驱赶,最后迫不得已才在最远离岸边的湖中心抛锚停下。这艘驳船简陋不堪,却是世界上具有重要革命意义的工业的摇篮。

不久以后,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找到思想开放的斯德哥尔摩富商斯密特作为自己的合伙人。斯密特早年曾在南美发了财,他走遍世界各地,在斯德哥尔摩的工商界里是位见多识广的人。他曾经与阿尔弗雷德谈判过合作开办企业的事,后来却因故搁浅。这一次两人重新合作,原因之一是斯密特从爆炸事故中看到了,硝化甘油确实威力巨大。

阿尔弗雷德同他的父亲、斯密特和几位别的商人一起出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制品公司。他们经过很多挫折,终于得到在一个叫做温特维肯的荒郊建厂的许可。此后50多年间,这座工厂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一直提供各种诺贝尔爆炸物和炸药。开张时的资本为12万5千克朗,其中流动资金只有2万5千克朗。档案表明,在早期阶段,年轻的诺贝尔不仅是这家公司的经理,而且还要负责工程师、往来通讯、旅行、广告和财务工作。

他聘请他童年时代的朋友阿拉里克·利德伯克工程师来同他一起建厂和建造机器。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们之间保持着这种富有成果的合作。他们一起在世界各地建立工厂,在这个全新的、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的领域里,合伙发明了一些新的仪器,以及发展了某些新的生产方法。这一切为诺贝尔的炸药事业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他们之间也终生保持着可贵的友谊。

把硝化甘油投入到实际应用中的事业开始了,虽然这项事业尚未达到真正的安全,但也足以使人兴奋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不知疲倦地四处奔走,到世界各地的修路工地、采石场和矿山去拜访负责人,演示他的硝化甘油产品的爆炸威力和操作过程。为了做广告推销公司的产品,除了亲自登门拜访,他在那些日子里还常常邮寄散发详细的使用说明书。他几乎一年四季都在各地奔波,推广演示、与商人交谈、申请专利权……这种飘忽不定的生活方式占去了他的大半生,并且在后来,使他成为一个所谓“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对于今天的乘坐经济舱做商务旅行的人来说,这种旅行既简单又迅速,但要知道,在19世纪60年代,尽管有很多方面的进步,这种旅行仍然是漫长而艰苦的,更不必说由于携带炸药而增加的困难了。诺贝尔不知疲倦地奔波着,好像在茫茫丛林中长途跋涉的冒险家。

在阿尔弗雷德的大力推广下,一些大矿业公司和筑路工程使用了硝化甘油。结果是成功的,这一应用大大节省了时间和劳动力,从而降低了成本。比如说,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程之一,美国建筑的越过内华达山脉的太平洋铁路,使用硝化甘油就使工程节省了几百万美元。经济效益如此显而易见,人们对硝化甘油和这种革命性爆炸物的兴趣开始高涨起来,商界和科学界都开始以严肃的态度对此进行讨论。这也鼓励着诺贝尔把硝化甘油产品的应用继续扩大到世界其他遥远的地方。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清楚地知道,硝化甘油的制造工艺并不复杂,唯一需要的就是小心谨慎。如今国际市场上对硝化甘油的需求日益增大,对于任何一家竞争者来说,模仿他的简易生产仪器和产品都比较容易。因此,一方面为了保护自己的专利不被别人剽窃,另一方面也为了减少硝化甘油在运输方面的困难,他决定下一步就是必须尽快在国际上取得硝化甘油的制造专利权,然后在世界各地尽可能靠近消费它的地方进行制造。为此,他在英国、挪威和芬兰取得专利后,又同其他几个欧洲国家和美国开始了艰难的谈判。通过这些安排之后,他在1865年3月,接受了来自汉堡的一项有前途的关于联合生产的邀请。他迁居汉堡,从此开始了日益扩展的活动。

同年6月,在一些商业伙伴的参与下,诺贝尔建立了他的第一座国外公司——“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公司”。此后不久,所有条件苛刻的批准手续都办妥了,雇佣了约50名工人从事规模较大的生产。这家工厂建在易北河畔格斯塔赫特地段的克鲁梅尔,厂址选在一个偏僻的地势很好的山谷里。虽然偏僻,但是克鲁梅尔北面不远就是当时欧洲最大的海运中心汉堡。从这里,硝化甘油(通常是装在洋铁桶里或者外面有柳条编护着的大玻璃瓶里)通过马车、铁路和轮船,不仅可以运送到德国各地,而且能够运抵其他欧洲国家,甚至还可运到远在美国、南美以及澳大利亚等地的海外消费者手里。

硝化甘油的销售情况不错,以英国为例,英国早在1863年就给了诺贝尔硝化甘油发明专利权,但兴趣不大;直到诺贝尔一再亲自进行示范及取得了安全的储存场地后,这才开始进口硝化甘油。北威尔士的采石场对它有着最大的基本需要,在1866年至1868年期间,仅那里的两家采石场就用了9吨进口的硝化甘油。这还是在售价高昂的情况下进口的;当时1磅硝化甘油的价格是3先令3便士,而普通炸药则只有4个半便士,还不到硝化甘油的八分之一。

由于工作勤勉、计划周详,诺贝尔的这一事业取得了极为满意的开始。然而,尽管如此,长期困扰着诺贝尔的难题还是没有解决。那就是:如何解决硝化甘油在制造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呢?目前自己的公司生产销售的都是硝化甘油,工厂在自己的监督下小心翼翼地生产,都尚且不能令自己完全放心,生怕一个闪失,弟弟的悲剧就会重演;更何况这种危险的东西还要漂洋过海,在远离自己视线的地方被那些从未使用过它的人使用呢!想想都令人害怕!他的脑海里常常浮现出爆炸的惨烈场景,令他夜不能寐。

诺贝尔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由于使用者的无知和疏忽,随着硝化甘油在世界各地的销售量增加和销售范围的扩大,安全事故开始层出不穷。人们对硝化甘油的特性一无所知,尽管诺贝尔曾经给他们邮寄过详细的说明书,却常常被对方漫不经心地忽略掉了。因此,事故就难免经常发生了。这些事故的频繁次数和离谱的程度令人毛骨悚然。曾经有过很多用硝化甘油来点灯、擦皮鞋和润滑马车轮的先例,但却几乎没有人肯再次尝试。

有一次,火车站上的一个硝化甘油铁桶漏了,诺贝尔告诉火车站长将那个铁桶竖立起来,等第二天早晨他们去处理。当第二天他到车站时,站长说:“桶漏得太厉害了。我没法等到你们来,只好请一个管子工在桶上打了块补丁。”诺贝尔久久地说不出话来,他无法告诉站长:“您刚刚从地狱的门口回来!”

一时间,关于可怕的爆炸灾难的报告从世界各地接踵而来。人员死亡,运输工具、仓库和工厂被毁。随之而来的是,诺贝尔的公司和新取得的市场遭到严重影响。人们像当初指责他父亲一样指责起他来,指责他唯利是图,不顾他人死活。恐慌情绪开始蔓延,人们重新对硝化甘油敬而远之。不错,硝化甘油威力巨大,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金钱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血淋淋的场面把人们吓住了。各国当局也采取了越来越多的限制。有几个国家开始禁止进口硝化甘油,比如当初大量进口硝化甘油的英国就于1869年通过议会法案,颁布了禁止销售的命令:“禁止在大不列颠制造、进口、销售和运输硝化甘油,以及任何含有它的物品。”这看来是对整个计划的致命打击。

诺贝尔在瑞典的温特维肯和德国的克鲁梅尔都有工厂,如今两家工厂的生产都几乎停滞,在挪威和芬兰的建新厂计划更不用说,也被迫搁浅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公司在取得了短暂的快速发展之后,又立即陷入了令人绝望的困境。这家“制造危险”的企业,遭到了大众的抱怨和政府的限制,就像当初在俄国事业失败后无法取得贷款一样,现在诺贝尔的名声也严重妨碍他取得贷款。这位发明家必须设法尽快驱散这块乌云。这就是要重新回到实验室,用他最擅长的天赋来解决问题的核心:驯服硝化甘油这种调皮的油状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