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诺贝尔(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9628700000005

第5章 又一次打击

1852年7月,阿尔弗雷德回到了圣彼得堡。迎接他的,是热情的一家人,和家里扩大了好几倍、已被更名为“诺贝尔父子铸造和机械工厂”的欣欣向荣的企业。他带回的新技术非常实用,他正式加入父亲的工厂,干起了技术活。而两个哥哥,早在两年前就进入父亲的工厂担任起重要工作了。老大罗伯特善于跟人打交道,喜欢商业经营,已经承担起工厂的一切对外事务;二哥路德维希则是一名工程师的料子,他对机械和各种技术问题研究得很透彻。现在阿尔弗雷德回来了,工厂的技术实力又大大地增强了。先进的技术加上雄厚的资金,诺贝尔家的企业前途无量。现在,距离家族达到辉煌的顶点,仿佛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东风,就是俄国政府的武器订单。

东风很快就来了。1853年,也就是阿尔弗雷德回到圣彼得堡的第二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了。这是一场俄国沙皇为了争夺克里米亚半岛和黑海地区,与英法两国进行的战争。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沙皇于1853年10月向拥有克里米亚半岛、扼守黑海海峡的土耳其宣战,英国和法国经过初期的观望和衡量之后,为了维护自己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利益,站在土耳其一边,于1854年3月向俄国宣战。英法联军不仅直接支援土耳其,还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派出海军舰队沿海北上,直扑俄国在波罗的海的海港。

战争自然需要大量的武器装备,当时技术装备处于劣势一方的俄国军队更是如此,他们急需的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中,从铁路零件到快速火枪,再到大炮和蒸汽轮船,大都是诺贝尔父子自己设计、用自己制造的机床生产出来的。俄国政府的订单源源不断,诺贝尔父子雇佣了上千名工人,把一些废船改装成使用蒸汽机的军舰。阿尔弗雷德从埃里克森那里学来的技术派上了大用场,在1853年底之前,他们就造出了3台马力为500匹的蒸汽发动机,还有5台螺旋桨推进器,每台200马力。直到20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些60多年前生产的军舰还在俄国军队中服役,这足以说明诺贝尔父子工厂产品的质量过硬和技术高超。

工厂全力开动,昼夜不停地生产着。然而还是不能满足订单的需要。政府和军队催促得很急,而且这批军火生意的利润又是如此巨大,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没有理由不抓住机会大发横财。于是,伊曼纽尔·诺贝尔开始着手在涅瓦河左岸建设新的厂房,用于扩大生产规模。俄国政府处于战争之中,没有多余的资金用来支持诺贝尔父子的工厂,应付的费用还没完全付清。紧张的生产已经使得资金链捉襟见肘,现在又要扩大规模,风险可想而知。但伊曼纽尔从来不是害怕风险的人。他笃信,风险越大,回报也越丰厚。只要生产出越来越多的武器装备,帮助沙皇打赢这场战争,金钱收入是不在话下的了,他在俄国的社会地位也会益发巩固和尊荣。他这么想不是没有道理的,1853年底,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他就很及时地被沙皇授予帝国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在俄国工业中的“勤奋和技艺”,这是俄国政府颁发给外国人的最高荣誉。这足以说明沙皇对他的器重和依赖。

于是,新工厂的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与此同时,原有的生产线也在一刻不停地如上了弦的发条一样飞速运转。资金非常紧张,但人人都知道前程似锦,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到了1854年春天,随着英法的参战,战争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俄国军队的需求也猛增。军政部给诺贝尔父子工厂的订单是:3艘军舰的发动机和火炮、100艘小型炮艇、14艘海岸炮舰、6艘巡洋舰的发动机。这一切都要求在一年之内交付使用。

更令伊曼纽尔兴奋的是,他潜心研究多年的新型武器——水雷终于可以牛刀初试了。当初来到俄国的时候,他手中唯一的“核心技术”就是水雷和地雷的爆炸装置,经过了这么多年,一直处于试验状态,没能在实战中一显身手。现在,就在这项技术几乎要被遗忘的时候,机会来了。为了防止英法联军从芬兰海域的重要海港喀朗施塔德登陆进攻圣彼得堡,诺贝尔工厂生产了大量水雷,装火药的容器是马口铁制成的罐子,罐子之间用铜线连接。这些水雷被安置在军港入口处及附近海域。

虽然这些非常原始的爆炸物不足以炸沉一艘军舰,但也对英法联军造成了不小的威慑。一个英国水兵发现了一枚水雷,捞上来放在甲板上,这个新奇的玩意儿让他摸不着头脑,研究了半天仍不得要领,只好送到旗舰“威灵顿公爵号”上去请一群专家检查。结果马口铁罐在拆卸时发生了爆炸,一名水手当场丧生。英法海军上下震动。

另一起爆炸发生在俄国轮船上,当时一艘俄国汽轮驶入涅瓦河口,虽然封锁据点的俄军一再警告,但这艘汽轮的船长却不以为然,他从没见识过能在水里爆炸的东西,以为只不过是俄军吓唬敌人的伎俩,自己人没事。结果汽轮撞上了一连串水雷,船底被炸出了一个大窟窿,差点沉没。这件事被英法联军知道后,更加不敢轻举妄动。英法舰队在海港和河口处逡巡不进,老诺贝尔成功地帮助俄军防御了海上的进攻。英国海军上将内皮尔对这一情况无可奈何,在给国内的报告中写道:“芬兰湾布满了该死的炸弹。”

伊曼纽尔为此非常自豪,他编写了一本装帧精美、内容翔实的书,介绍他所制造的水雷。这本书的名字是《无需陈兵设垒的海道港口防御体系》。后来的人们一般认为这本有着精美插图的书是阿尔弗雷德用法文写成的。

可是,辉煌总是短暂的,成功阻击英法舰队的光荣不能当饭吃。沙皇俄国腐败透顶,农奴制度更是黑暗不堪,社会和经济长期在崩溃的边缘徘徊。反观英法两国,英国1640年开始工业革命,经过两百多年的快速发展,工业发达程度和国力雄厚程度在19世纪一时无两,号称“日不落帝国”。法国发展得较晚,但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算起,也有大半个世纪的积累。1812年拿破仑发起的那一场对俄国的战争至今还在俄国人心中阴云不散。历史的发展潮流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随着战争的推进,俄国政府全方位的劣势显现无遗,这一劣势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不足,更是政治制度落后和社会生产力低下的结果。1856年3月,俄国战败,战争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

发动战争的尼古拉一世也死了,新沙皇尼古拉二世撕毁了战争中的一切合同。其实这毫不奇怪,哪怕尼古拉一世在世,恐怕他也会这么做的——因为沙皇政府根本偿还不起这些债务了。何况尼古拉二世深感战争失败的耻辱,不仅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教育、司法和行政改革措施,还破天荒地宣布要逐步推出新政,解放农奴。这些都需要资金来支持,这种时刻,尼古拉二世也只能“大行不拘细谨”,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家国大事做一回背信弃义的小人了。为了使自己的小人行径显得不那么卑鄙,尼古拉二世宣称,战争的失利都是因为俄国国内生产的武器装备技术落后,因此终止与国内企业的订单是合理的;从今以后要购买外国武器,不再对国内企业下订单。

这对于诺贝尔父子来说不啻是晴天霹雳。没有了新的订单,这倒还其次,关键是为了扩大生产,已经投入了太多的资金和人力物力!新的机器、厂房、半成品和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这一切都成了废物,一切投资都打了水漂,没有任何回报。战争怎么说停就停了呢?沙皇又怎么能如此不讲信用呢?

伊曼纽尔壮着胆子向沙皇递交申诉,恳求补偿自己的损失。不用说,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音。

工厂在继续生产,只不过产品变得非常单一,只生产蒸汽机。处于困境的诺贝尔父子工厂生产了20台蒸汽机,航行于伏尔加河和里海的第一批汽轮安装的就是这些蒸汽机。但是,战争中的欠账窟窿太大了,这家曾经无比辉煌的企业转眼间就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绝望之下,伊曼纽尔于1858年派小儿子远赴伦敦和巴黎,去寻找那些愿意提供贷款的银行家。阿尔弗雷德大病初愈,本不适于长途跋涉。他在为战争而拼命生产的劳作中累病了,被送回瑞典老家休养,在外祖父家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料。战争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才重新返回圣彼得堡。如今工厂面临倒闭的危险,他只有再次离家,义不容辞地踏上征程。不幸的是,这一趟伦敦和巴黎之行没有任何结果。“银行家就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在晴天把雨伞借给你,然后在雨天收回去。”资本向来是势利眼,贷款从来都是只会锦上添花,不可能雪中送炭。银行家们怎么可能把钱借给这家已经背负巨额亏损、而且未来销售状况不明的企业呢?

在债主的逼迫下,伊曼纽尔只好第二次宣布破产。破产是冒险家的宿命,伊曼纽尔已经心平气和地接受了这个现实。1859年,他带着妻子卡特琳娜,还有在俄国生的3个孩子中唯一活下来的小儿子埃米尔回到了瑞典,在斯德哥尔摩附近的赫伦尼堡租了房子住下。他留下3个大儿子收拾残局,另一方面,他还寄希望于他们能够在俄国重振旗鼓,再创辉煌。他自己已经老了,冒险家的生涯也该退休了。22年前他来俄国的时候是一个穷光蛋,现在回瑞典的时候是一家穷光蛋。

阿尔弗雷德,他现在怎么样呢?他自幼在贫困和病痛中挣扎学习,8岁上小学,9岁来到俄国,在圣彼得堡度过了幸福宁静的8年少年时光——那是多么幸福和充实的8年啊,他学到了太多的东西,神奇的硝化甘油,美妙的雪莱诗歌,还有父亲工厂里的那些现代化的机械和产品……这些充满了智慧的教育足以改变他一生的命运!又经历了两年的游学,19岁的他终于成为了父亲事业的有力助手。然后战争爆发了……工厂挣了大钱,又在转眼之间破产了。如今一切都已成过眼云烟,暮年的父母回到了故乡。成也好,败也好,他们都无愧于艰苦奋斗、大胆进取的一生。现在,该轮到26岁的自己一展身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