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诺贝尔(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9628700000010

第10章 一个商业帝国(1)

在完成了重建克鲁梅尔工厂、试验发明硅藻土炸药这些困难而意义重大的工作之后,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呼之欲出了。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深信黄色炸药有无比光明的商业用途,因此他争分夺秒地投入到精密而繁忙的企业建设和专利权申请中去。凭着过去的经验,他知道,在专利权到手之前,他就应该做好安排生产新产品的准备,甚至应该马上开始马不停蹄地生产,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得先机。

因此,阿尔弗雷德设立在欧洲几个国家的硝化甘油公司立即着手进行扩大,新的工厂也在建设当中。到1873年为止,他在欧洲各地已经有了13家工厂。

与此同时,诺贝尔还要与社会各个阶层打交道,为自己的合法利益争辩。

首先,他要与层出不穷的剽窃专利者作斗争。自从硝化甘油作为一种强力炸药问世以来,这种剽窃一直持续不断。竞争者想尽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好与诺贝尔竞争。据说有些竞争者,经常将硝化甘油装在瓶子里谎称是酒,走私进入英国,从而获得较低的市场价格。为了在这种价格战中取得优势,诺贝尔公司建立了自己的轮船队,拥有一些特制的货船和安全仓库,从世界各地进口质量过硬、价格便宜的原材料。甘油和硅藻土是从德国进口的,硝石则是从智利进口的。但是这种办法也不能完全杜绝竞争者的出现。终其一生,恶意的剽窃者和竞争者一直是困扰诺贝尔的头等难题。

其次,他要向各国政府的禁令提出申诉,向那些曾经因为害怕造成可怕事故而拒绝硝化甘油的国家证明新的黄色炸药的安全性。那些国家出于谨慎的缘故,一直对他紧闭大门。为此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花了不少精力,与上流社会的统治者们拉拢关系,说服他们来观看爆炸表演,用事实取得他们的信任。这种社会活动很耗费心神,纷繁复杂的社交活动常常令诺贝尔心力交瘁。他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还是一个不错的诗人,他喜欢孤独和宁静的思索,不喜欢为了商业利益而虚与委蛇,更不喜欢那些反复无常的政界人士和商人。然而,他有求于他们。

最后,他还要向人们证明,黄色炸药不仅安全,而且实用。有些人对硝化甘油爆炸的恐怖景象记忆犹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仍然视诺贝尔公司的任何产品为恶魔。比如,在1873年至1893年间,英格兰所有的铁路都拒绝载运硝化甘油炸药。因此,从工厂到港口,以及自到岸港口至用户手里这两段有时还比较远的路程,只好用马车搬运,而“装载黄色炸药的车夫,则成为大路上的社会之敌”。有些人则质疑黄色炸药只不过是被稀释了的硝化甘油,在技术上毫无创新可言,不仅依然不安全,而且还弄巧成拙,降低了爆炸的威力。特别是矿山的经营者,由于需要最有效、爆炸力最大的炸药,他们很难接受黄色炸药,仍然在继续使用危险的流体硝化甘油。当发生事故以后,人们又混淆了二者的区别,把所有罪过都归结到阿尔弗雷德和他的公司头上。

尽管困难重重,诺贝尔的公司还是顽强地发展了起来,并且迅速壮大成为当时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公司之一。从19世纪60年代末期的现代报刊和技术文献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是世界各地的科学界和用户们激烈争论的高潮。到了70年代,虽然还有一些非法的仿制品,然而,黄色炸药终于站稳了脚跟,并且实际上控制了市场。

1875年,根据诺贝尔自己列出的生产数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黄色炸药的生产逐年增长的情况。1867年他的工厂生产出了11吨黄色炸药,到第二年就增长为78吨,以后几乎每年都保持着1倍的增长速度,到了1874年,年产量为3120吨。

对黄色炸药和类似炸药的应用,并不仅限于矿业和其他工业企业,它还被当做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使用。当然,用量与用作炸药用途时的用量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英国药典》在1885年第一次承认利用硝化甘油作为一种药品;片剂和溶剂的硝化甘油,很快便被普遍用于治疗心绞痛等病症。药典认可的最大剂量为每次只服一至二片,每片含有的硝化甘油,不得超过百分之一喱。溶剂的硝化甘油也必须控制服用量。据报道,有一个农业工人在一次打赌时,喝了一小瓶硝化甘油,结果是死在路边并被冻僵。尸体被抬到一间外屋,放在火炉旁边,想把它烤化,但硝化甘油爆炸了,整个建筑物都被毁掉。

在美国和印度,黄色炸药还被用来加速降雨等自然运动,据说还取得了一定成功。在纽约,有一次长期干旱,曾使得这个城市供水缺乏;放到天上的一个载着二百磅黄色炸药的气球,“以巨大的威力进行了爆炸。爆炸之后,立刻下了一场倾盆大雨”。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政府的农业部曾在这个州的部分地区进行过一系列的试验,因为那里气候干旱,有时竟连续三年不下雨,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无法继续。人们用气球将大量的黄色炸药运送到高空,“在晚上十点钟前,每隔一分钟就爆炸一次,第二天凌晨三时雷声大作,接着下了一场倾盆大雨。”

保护他的发明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诺贝尔从来还没有用过秘书或常务律师,因此要亲自处理这方面的事务,特别是那些极易被人剽窃的发明专利权。他必须为发明专利权花费很多时间。这种令人垂涎的物质本身比较容易仿造,利益又是那么巨大,这意味着诺贝尔必然要被拖进复杂的法律谈判中去,要在四面八方找自己的律师,还要对付对方的律师。有些纠纷使他很扫兴。在给一位同事的信里,他曾这样表示过:“在多数国家里,人们也许没有列举同类物质的使用。所以,假如有人要为自己的一种发明取得一项平常的专利权,那就往往需要在同一个国家里至少登记两打专利权。而且在每一个国家他都必须这么做,那么,如果有人在英国的殖民地和其他重要领地申请专利保护,他就必须把大约40个国家计算进去。这样,一项发明就需要40×24=960份专利权。而且,即使有了这么多的发明专利权,得到的保护在多数情况下仍然是虚妄的,因为对专利的实际保护远远不够。因此,我建议把化学改良品的专利登记,改名为‘对发明家征收的鼓励寄生虫税’。”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和繁重的工作,一个人肯定是不行的。诺贝尔绞尽脑汁,设法寻找合格的合伙人和助手。他确实找到了一些,这些有力的朋友对他企业的发展大有帮助。但显然地,诺贝尔在识别人心方面的敏锐性比不上他对化学品的熟悉程度,他也常常有遇人不淑的情况。他不当地使用了一些助手,还受到了各种类型的投机者的欺骗,这些人曾给他造成很大麻烦和经济损失,并使他丧失了一些有希望的市场。这也难怪,自从他的发明取得巨大成功以来,他几乎每天都要接到数十封乃至上百封求助信,这些求助信有的出自确实需要帮助的人之手,但也有相当大部分来自厚颜无耻的欺骗者和敲诈者。要恰当地识别并回应这些信件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用说那些亲自登门拜访、花言巧语想取得诺贝尔信任的家伙了。而阿尔弗雷德又偏偏是一个善良的、热心的人,他对于大多数求助是有求必应,付起钱来慷慨大方到令人咋舌。

诺贝尔的发明逐渐变成了很多分支,渐渐地,世界各地都有以他的发明为基础的企业,一种世界工业正在形成当中,其中一些企业一直到今天还存在着。为了给诺贝尔的公司、工厂和市场勾画一个清楚的轮廓,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这段艰苦的历程,并将其后来和直到现在的发展情况,摘要说明一下。

在取得硝化甘油生产工艺和雷管这两项至关重要的专利权之后,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瑞典、芬兰和德国建立了第一批工厂,并且为了使他的硝化甘油炸药进入欧洲和美国市场而进行了开拓性的斗争。这些斗争有一些取得了成功,另一些则遭到了失败,我们前面提到的美国的情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切都是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发生的,为诺贝尔公司以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在发明了黄色炸药之后,形势有了很大好转。虽然仍有质疑不断,但事实胜于雄辩,这种新型炸药以几乎无可比拟的速度受到人们的欢迎,从而给这位发明家和他在各国日益发展的企业带来了大量收入,来自很多方面的资本投资也大量增加了。与此同时,像通常那样,诺贝尔仍然要同反对者、激烈的竞争者和仿造者进行斗争。在他的努力下,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即使在他去世以后,企业仍然保持了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劲头,直到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诺贝尔公司还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诺贝尔公司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德国、英国、美国、比利时、瑞典和芬兰等等国家都有工厂。我们仅从它在德国的发展就可见一斑:

德国公司是诺贝尔企业前期的总部,从1865年至1873年,这位发明家非常朴素的住宅和私人实验室都在克鲁梅尔,公司的营业办公室则在汉堡。“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公司”这家企业,就是从这里将数量不断增加的硝化甘油炸药,不仅发往广阔的德国市场,而且很快也运到其他欧洲和海外市场。1870年后,在各地接连建成的新工厂,便承担了全部供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