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代茶具与紫砂艺术
9626100000006

第6章 紫砂艺术鉴赏(1)

(一)紫砂艺术鉴赏

中华民族是一个喜好饮茶的民族,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经深深地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中。饮茶需要好的茶具,而在诸多的茶具中,以宜兴紫砂茶壶最受世人的欢迎。

紫砂壶从被烧造出来的那一刻起,便注定终身与茶结缘。不用来泡茶的紫砂壶就像失去了生命的躯壳,没有任何意义。这一点,在嗜茶者中早已形成共识。不管爱茶者如何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对茶道的理解,若无一把上好的紫砂壶,配以绝好的茶叶,这一切都缺乏了底蕴与信服度。赏茶之士在把玩茶具、细品茶香之时,感受那份静谧与惬意。

如何欣赏、鉴定一把紫砂壶的好坏对茶道爱好者来说十分重要。什么样的紫砂壶才算得上是一把好壶呢?通常来讲,好的紫砂壶应该同时具备四个要素,即形、神、气、态俱佳。“形”指形式美,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是一种能令人意会到的精神意味;“气”指气质,是壶艺所有内涵的本质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等各种姿态。只有将这四个方面融会贯通才能称得上是一件完美的作品。

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一件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形式的完美与制作技巧的精湛,还要审视纹样的适合,装饰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这些方面构成了紫砂壶的全部内涵。形式的完美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相协调。制作技巧的精湛与否决定了紫砂壶的优劣。

紫砂壶历来被分为四个档次:日用品壶(即大路货)、工艺品壶(即细货)、特艺品(即名人名家的作品)和艺术品(富于艺术生命的作品)。区分紫砂壶不同档次的标准概括地说是: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于艺术标准,后一个字为功标准。

一是“泥”。制作紫砂壶的泥料全世界只有中国宜兴才有。由于紫砂原料中的分子成分与其他地方泥料的分子成分不同,所以就决定了用紫砂烧制出来的茶具带给人的官能感受也不尽相同。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应该是紫砂泥质的优劣。

二是“形”。古人制壶十分讲究壶的形状,紫砂壶形是存世的各类器皿中最为丰富的。如何评价这些壶的造型,各家说法不一。紫砂壶是整个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追求的意境应该与茶道所追求的意境相统一。茶道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平和”、“超世脱俗”。因此,一把好的紫砂壶造型要淳朴美观、形体悦目、轮廓周正、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装饰具美感无累赘之处。紫砂壶的造形全凭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声的共鸣,心灵的理解,即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是“工”。工指工艺。艺术有很多相通之处,紫砂壶的造形技法与国画之工笔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要求紫砂壶的做工要精致细巧、格律严谨,无瑕可寻。

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的基本元素。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线,须直则直,须弯则弯;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干净利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合格的紫砂壶。按照紫砂壶的成型工艺特殊要求,壶嘴与扳要绝对在一条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

四是“款”。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有两层含义,一是鉴别壶的优劣,壶的制作者、题词、镌铭的作者是谁。二是欣赏紫砂壶面上的题词内容,镌刻的书画内涵和印款。紫砂壶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传统的“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显著特点。欣赏紫砂壶除了看壶的泥色、造型及制作功夫外,还应包括欣赏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等方面的内容。

五是“功”。功,指壶的功能美。紫砂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紫砂壶为砂质壶,泡壶后壶身传热缓慢,保温性好,故在提、握、抚、摸时不感炙手。冬令季节双手捧壶不仅可以取暖,而且有按摩健身之功效。用紫砂壶泡茶,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暑天泡茶不易变味,汤色清润。

紫砂壶型千姿百态,大致分为高、矮两类。高壶宜泡红茶,红茶在焙制中是经发酵过的,因此它不避深闷。高壶可以使红茶越发浓香;矮(扁)壶宜泡绿茶,绿茶在焙制中未经发酵,不宜深闷,矮(扁)壶泡绿茶,可以保持绿茶澄碧鲜嫩的色香味。

紫砂壶的艺术性与功能性始终紧密结合在一起,它的“艺”全在“用”中。“艺”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明朝时期精品紫砂壶

1.供春树瘘壶

高102mm 宽195mm

明供春制。

供春树瘘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该壶的捐赠者为储南强先生。

这把壶因为外形似银杏树瘘而得名。壶身为栗色,呈扁球状,凹凸不平,谷绉满身,纹理缭绕,大有返璞归真的意境。壶的把梢旁有“供春”二字刻款。

供春树瘘壶曾由苏州吴大澂收藏。当初,吴大澂得到这把供春壶时,已无壶盖,于是请制壶名手黄玉麟为其重配了一只呈北瓜蒂状的壶盖。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见到此壶,认为树瘘壶身配北瓜蒂盖有些不伦不类。后来,储南强便请现代制壶名家裴石民重新做了一只状如灵芝的树瘘壶盖,并在壶盖的周边外缘,刻有潘稚亮(潘序伦之兄)两行隶书铭文:“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麟,五百年后黄虹宾识为瘘,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未能。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

2.紫砂胎朱红雕漆执壶高130mm 口径 78mm

明时大彬制。

紫砂胎朱红雕漆执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壶壶身呈方形,略呈上阔下敛状,圆口、环柄、曲流,腹、流、柄均为四方形,口及盖作圆形,方足四角承条形,矮足。朱红色漆层约3mm,四面开光,内剔刻人物、山水、树石、花草等多层纹样,漆质优良,刻工精细,展现出明代宫廷雕漆艺术华美丰厚的艺术特点,同时也映衬出紫砂壶胎造型曲线的顺畅优雅。壶的底部髹黑漆,漆层下刻有“时大彬制”四字楷书款。

紫砂胎朱红雕漆执壶是一件紫砂工艺与漆器工艺相结合的巧妙作品,像这样精美传器,在于明代,也不多见,内胎应是时大彬壶原作无疑。当时大彬制壶享有盛名,并且进呈到宫中作为雕漆壶的内胎,这是宫内仅存的为文物界所公认的时大彬制作的紫砂壶。

3.觚棱壶

高72mm 宽92mm

明李仲芳制。

觚棱壶材质为紫泥掺细砂,壶呈覆斗状,直口,矮颈,硕底,四角边足,直流,圆环飞把手。盖为坡式桥顶。壶底刻有“仲芳”二字楷书款。觚棱壶的整体造型有方中寓圆、圆中见方的奇妙特点,被誉为早期紫砂壶传统器皿中的“上品”,具有浓郁的古色古香的韵味。此壶现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

李仲芳,明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年)江西婺源人。为紫砂名手李茂林长子。李仲芳最初和时大彬同为供春弟子,后来自觉制壶能力不如时大彬,转而向时大彬学艺,且“为高足第一”。他的作品技艺精湛,兼长家传与师承。

《阳羡茗壶系》中记载:“今世所传大彬壶亦有仲芳作之,大彬见赏而自署款识者,时人语曰:‘李大瓶,时大名’。”

4.仿古虎 壶

高72mm 宽84mm

明徐有泉制。,也作 釪, 于,我国古代一种铜制的军乐器。其形如圆筒,上部比下部稍大,顶上钮。钮多作虎形,故常有“虎钮 于”之称。

仿古虎錞壶创作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壶的整体风格敦厚古朴,轻巧而有动感。仿古虎 壶外形为宽肩敛足的青铜虎 ,并配以曲嘴、曲柄,圆虚嵌盖,扁圆钮,腰上弦纹,用一匀净的扁圆线装饰。壶的圆口可内藏壶盖的圆边,壶盖与口沿之间密不透风,壶嘴于肩向上弯,壶把在对面作弯形,乍看酷似古铜器。壶底刻款:万历丙辰秋七月有泉。该壶目前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

徐友泉(1573—1620年),名士衡,明万历年间人。徐友泉是时大彬最为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对紫砂工艺在泥色品种的丰富多彩方面有杰出的贡献。他擅作仿古铜器壶,手工精细,壶盖与壶口能够密不透风。

5.梨皮朱泥壶

高65mm 宽112mm

明惠孟臣制。

朱泥壶是别具一格的宜兴壶艺。朱泥壶无论在型制、泥胎的组成还是在茶艺文化的内容及壶艺出现的文化背景上,都与宜兴紫砂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它的红润娟秀为玩家所娇宠,它的精微细腻是茶家们掌中的名门闺秀。朱泥壶代表了明末清初宜兴紫砂的特殊成就。梨皮朱泥壶底款:庚寅仲秋孟臣仿古。紫砂壶盖:文九。现为台湾收藏家藏品。1989年台湾邮政总局首次发行了一组共四枚“茗壶邮票”,“梨皮朱泥壶”是其中之一。

惠孟臣大致生活在明代天启到清代康熙年间,荆溪人。他是明末最为出色的紫砂壶艺人。惠孟臣壶艺出众,独树一帜,作品以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所制茗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后世称为“孟臣壶”。仿制者众多,影响深远。

6.三瓣盉形壶

高110mm 口径43mm

明陈仲美制。

盉,古代酒器,用青铜制成,基本造型为圆腹,带盖,前有流,下设三足或四足。是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浓淡的器皿。盛行于中国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

此壶外形酷似先秦青铜器,材质为紫泥调砂,泥色古朴沉稳,颇有金属质感。壶艺家取古铜器中“盉”的造型,但同时又将壶身分作三瓣,与壶把、壶流相呼应,略带古拙韵味。此壶与徐友泉所仿古盉形三足壶粗看相似,细品则壶把、壶流、壶盖和钮都不相同。此壶底刻有“陈仲美”三字楷书款。此壶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陈仲美,生卒年不详,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的著名陶人,原籍江西婺源,后慕名到江苏宜兴专事紫砂。陈仲美“好配壶土,意造诸玩”,可惜“心思殚竭,以夭天年”,年仅34岁。

(三)清朝时期精品紫砂壶

1.梅桩壶

高108mm 宽146mm

清陈鸣远制。

梅桩壶现藏于美国西雅图博物馆。

该壶为紫砂泥胎,呈深栗色。壶身、流、把、盖全部由极富生态的残梅桩、树皮及缠枝组成,作品是一件强而有力的雕塑,壶上的梅花是用堆花手法,将有色的泥浆堆积塑造成型,栩栩如生。壶身刻行书铭款:“居三友中、占百花上。鸣远。”款下盖“鸣远”篆书阳文方印。

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他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对紫砂陶艺的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在宜兴陶人中,除了惠孟臣,陈鸣远的作品被后人摹仿的最多。 2.双竹提梁壶

高160mm 口径77mm×82mm清陈荫千制。

此壶现藏于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