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生命的菩提
9605800000015

第15章 心:专注、持戒、慈悲、静寂(10)

人都是有限的个体,必然有先天或后天给他带来的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或缺憾。以有形有限的人生投入世上,每一个个体都要面对无限的时空、无限的知识、无限的意义、无限的价值,这些“无限”也使人不安。

形体带来的情欲、物欲、功名利禄的追逐、攀缘,知识带来的表面的偏见、执著、错误和数不清的自认为是绝对真理的东西,还有社会文化所带来的身份、地位、名誉等,对人来说,都是永远不能摆脱的束缚。所有这些,在佛教看来就是所谓“无明”,即“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等。佛教的智慧,就是用否定、遮拔的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人生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执著,使人们获得某种精神的解脱和自由。

佛曾经说过:“与其到神庙去祈祷一百年,还不如在如来那里听一次法。”佛慈悲地告诉我们:真正的吉祥来自佛法智慧,而并不是祈求平安。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我们应该把最珍贵的生命时光花在寻求真理,而不是追逐世俗的享乐上面。

十一、有因,就有果

弘一法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须于此入手。”大师还说:“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可以说,大师深深懂得因果的道理。

一位叫禅海的年轻人在一次冲撞当中误杀了一位高官,于是只能走上流亡的道路。

他到很远的一个寺院出了家,做了一名游方僧人。为了补偿他的罪过,他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一件善举。禅海知道某处悬岩上面有条道路非常危险,已断送了不少人的性命。因此,他决心在它下面挖一条隧道,取而代之。

他白天乞食,夜晚挖掘隧道,日日不辍。三十年过去了,一条长达两千多米的隧道,终于挖通了。

在禅海完成这条隧道的前两年,那位大官的儿子已经成了一名剑道高手。他四处寻觅禅海,终于发现了他,要置他于死地。

禅海平静地对他说:“我心甘情愿地把我的生命给你。但是,请让我挖完这条隧道,等到这件工作完成的那天,你就可以杀了我。”

于是这位大官的儿子就耐不住性子等待那一天。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禅海仍在不断地挖着。一晃又是几个月,大官的儿子闲等着感到十分无聊,便开始帮禅海挖掘。等他帮了一年后,对禅海的坚强意志十分钦佩。

隧道终于挖成了,人们可以从它里面安全通过。

禅海放下手中的工具,欣慰地长吁一口气说:“隧道完成了,我心愿已了,现在请你砍去我的头吧。”

那位年轻人的复仇者满含眼泪,动情地说道:“你是我的老师呀!我怎能下手砍自己老师的头呢?”

人多施舍多福报施比受更有福。当你能全心地赋予,无条件地舍弃自己以后,你才会得到比你舍弃的更多的回报,充满爱心的慈善,将会给你带来很多令你不可预想的喜悦。

佛陀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为恶得苦,行善得乐。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消福,福尽悲来。埋下恶种,吃到恶果。凡有果,必有因。”所有的苦果都是自己种下的。

有人问佛陀:“假若过去作恶很多,现在作出很多的善行也不可能抵消吗?”

佛陀说:“对!因为因果定律是无法抵消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好比在一块土地上同时种下瓜种,亦种下豆种,后来瓜种一定生瓜,豆种一定生豆,瓜是不会消灭豆,豆亦不会消灭瓜的。”

可是现在又讲因果可以转变,要怎么转呢?因果可转变,因是非常细致的种子,果是很庞大的事实。我们的一念心就如一粒种子,所谓“因缘果报”,即若要看现在的成果,就必须追究从前播下的那颗种子。

我们所遭遇到的一切好事与坏事,都有其原因,若不是今生所造之因,必是过去无量世中所造之因。所以遇到好事不必骄傲,遇到坏事也不必恼恨。

人们行善作恶,日积月累,形成业力,深藏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待到因缘成熟之时,产生果报。如同农民春日里播种,秋天收成一样,是不会落空的。

佛家把人行为界定的标准为善行与恶行,这多本出于教义的解释。我们应当看到其中最朴素的一面,用通俗一点话来说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因果报应有三种:现报、生报和后报。现报,就是善恶之报发生在今世;生报,是指来生受报;后报呢,则是经历二世、三世乃至百世千生,方才机缘成熟而受报。由于成熟有迟缓,所以报应有先后。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必定受报。”佛教的三报之说,比较合理地回答了今生所见善受恶报、恶受善报的难题。社会上贪官的纷纷落马,就是绝好的证明。而那些尚未露出“庐山真面目”的贪官,是因为恶报的因缘还没有成熟之故,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同样将受到法律的惩处,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有鉴于此,当我们从佛传等文献上看到佛陀受到提婆达多的陷害、风寒而背痛、无故遭女人诽谤、托钵不得食等灾难,以及已证得阿罗汉果的目犍连尊者被人活活打死时,就可以知道是久远的过去世所作业力的结果。伟大的佛陀和罗汉尚且如此,我们一般的普通人又岂能置之度外!

怀德大师带着小徒弟云游四海,到处传法。

一天,师徒两人沿着一条山间小路往前赶,觉得又困又累。突然发现前面一个老人背着一个看起来非常沉重的包袱往前走。

怀德大师忙拉着小和尚赶过去,说:“老人家,我们帮你背一会儿包袱吧。”

怀德大师师徒帮老人背了一段距离的包袱后,适逢老人的儿子赶车来迎接自己的父亲,顺便就让他们师徒搭上了顺路车。

怀德大师教育徒弟说:“有因才有果。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你帮别人提了东西,耗费了自己的体力,耽误了自己的时间,但是你现在不用自己赶路了。”

怀德大师说:“如果你帮助其他人获得他们需要的东西,你也会因此而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且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凡事都处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中,有其因,必有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讲因果报应,今世的果来自前世的因,今世是为来世修福。

所谓因果,是相互关联的。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的公平,如果你待人以仁,人家也就待你以仁;若你是公正的,你便得到公正;若你是无耻之徒,你也别妄想得到恩泽。

在《净慧优婆塞所问经》里,对因果报应有较详细的描述,正所谓“种下什么善就会得到相应的善报,种下什么恶就会得到相应的恶报。”

杀害生命者,短寿;贪心悭吝者,贫穷。不尊重他人,所得的果报是下贱;损伤了生物,得到的是多病;阻碍了他人的利益,自己得到的是阻滞。因果的报应是很公平的,结果都是自作自受。因此,我们要想得到好报,就开始润泽万物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施恩以恩报,施恶以恶报。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自己不想被别人羞辱,就不要去羞辱别人。生活就是这样,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

佛经上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就是人与人间的相互关系。人与人之间相敬相爱、相争相逐、相善相恶……的种种关系,就是“因缘”。懂得因缘,就会了悟世间众生的命运浮沉,懂得世间生命的缘起缘灭,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就会洞然明白了。

其实因果二字只是一个简称,全称是因缘果报。比如种子是因:水土、日光、空气、人工是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有了种子而没有水、土、日光、空气和人工,就生不出果来,所以“因缘”中的缘是十分重要的。不怕因恶只愁缘逆,就是这个道理。

又有人说既有果报,为何不在行为的当时,而非要等待隔世呢?这就是一个力学问题:因为身心的动力,要受力场的限制,不能同时生效。就像以手投石,手停而石飞不停,以杖击轮,杖停而轮转不停是一个道理,因果关系也是如此。果的成熟并不是播种的当时就能得到报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异熟果。比如由火力变成蒸汽力,再由蒸汽力变成车船的动力,属于异类而熟。要想知道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想知道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是不爽分毫的。儒家认为;“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又说:“为善降之百祥,为不善降之百殃。”这种自作自受的因果观念,与佛家的因缘果报观点是一致的。“因果”不是宿命论,而是“缘分”的起点。

所谓命运其实就是因果的相续,在荣辱毁誉、成败得失中都有它的原因。正所谓幸福是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所以要得善果,要得健康、幸福、快乐,要得财富、智慧、长寿,就要先种善因,并且要为将来得到善果创造必要的条件。所以因果报应正是为了改造命运而存在。

万物都由缘起相关,宇宙间没有一件事物可以离开别的事物而单独存在,社会上也没有谁可以离开其他的人而单独生存。让一切来自群众的缘还归贡献给群众,不要把个人的利益看得太重,而忘记了我所依存的社会。要将个人融入在社会群众中,去为社会群众谋福利,明白缘起的道理,才能真正地“无我为人”,互助合作。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社会群众的助力才能生存,在社会中人人也都要贡献自己的能力为社会群众,去帮助别人的生存。正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因缘生万法是佛法中重要的理论,由于有因缘所以有果报。因是万事的本源,缘是一种助力或条件,果报是最后的结局,由因得果全是在缘的力量下借助而成的。佛教倡导的人生观是积极、快乐的,绝无悲观厌世消极之感。因此,佛家讲因果并不是落宿命,而是改善命运的理论基石,是缘起论。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顿悟一切万有都是从因缘所生起的,没有例外。

所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成为一条永久不变的定律,佛叫这定律为“起”。这正是佛家的善巧与智慧所在,这也是佛家对人类的最大贡献。

除此以外,因果的定律还有两个要点值得大家关注。一是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你不做因。只要做了的事,不论好恶,种子永留在那里,不会坏灭,遇缘就会现行招受果报。如果做了恶因,就不许受恶报。只有修习佛法、求生净土、断尽三界烦恼、成就佛果,才可免除受报的痛苦。二是善恶不相抵消,已种恶因,分受其报。这是说不要以为再做点好事,就可把这应得的罪给抵消了。但是多做善事、多增善缘,让恶报由重转轻是可以的,正所谓“重报轻受”。善缘的增多,恶缘的渐减,是让善果迅速成熟的最好办法。所以说欲从好的因缘,得到好的果报,人生在世,多做善事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