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生命的菩提
9605800000010

第10章 心:专注、持戒、慈悲、静寂(5)

静夜,独坐,禅定。人声、鸟声如浮荡的茶沫悠悠沉向了心的杯底。古人常讲真性与妄心,真性如空中皎洁的明月,妄心如同遮掩明月的乌云。我们需要时常静思,熄灭妄念保持真性。人生最深刻的道理,只有安静下来后才能体会;心神不宁的人一辈子昏昏沉沉、浑浑噩噩,到死都不会明白。人心不能宁静,岂能把握生命的真谛、对人生获得清醒的认识?

周颐在《惠风词话》中论词的创造说:

人静帘垂,灯昏香直。窗外芙蓉残叶飒飒作秋声,与彻虫相和答。据梧瞑坐,湛怀息机。每一念起,辄设理想排遣之。乃至万缘俱寂,吾心忽莹然开明如满月,肌骨清凉,不知斯世何世也。斯时若有无端衷怨枨触,千万不得已即而察之,一切镜像全失,唯有小窗虚晃、笔床砚匣,一一如在目前——此词境也。

洞透人生,乱中取静,享受到陶渊明式的“诗意的栖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心远地自偏”,是乱中取静、消解人间嘈杂喧闹的不二法门,与“心静自然凉”一样道理。“悠然见南山”,是恬淡自然、欣赏山川草木之美的关键所在,与“万物静观皆自得”相近无几。从周围的菊花、山景、云气、夕阳和飞鸟中,你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灵动,天人的合一,而且可以体验到无言的禅悦、精神的自由。

诗人采菊时豁达闲适的心境与襟怀,和暮色苍茫中雍穆悠远的南山,在猝然相遇的一刹那连成一片,分不出哪里是诗人,哪里又是自然的南山。一边喝茶,一边冷静地观察生活。从这一席茶话中,他们提炼出了人生的真谛。中国文人与哲人的大部分著作,就是这样产生的。

呈现出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这完全可以由王维的诗句来证明:

木末发芙蓉,山中发红萼。

洞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日本诗人佐藤春夫在题为“季节”的文章中说:“能够细细地品味自然的人,他的内心世界无限丰富……能够深切地欣赏和珍惜季节的人,可以说他虽身处红尘却心通净土。当我们看到这些清言的时候,同样会获得这样的感受。”

一个人也必须不断地精心地维护自己的内心,以保持心灵的纯洁与清明。能够用本心做人,自然、清静、安适、不烦、不生杂念。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的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即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

静不是无所作为,静是一种精神境界。任凭它外界纷纷扰扰,熙熙攘攘,我独不卑不亢泰然处之,做我该做的事,这样的生命何其从容洒脱!能以平静的心态做事做人,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外物所实,不仅能让我们成就非凡的人生,更能让我们收获无尽的快乐和幸福。弘一法师曾说:“给生命一片宁静的天空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1937年,他在青岛弘法时,有一件事颇为人称道。当时的市长大人对弘一法师李叔同仰慕已久,欲做东宴请,可不料被李叔同以一首诗回绝了:昨日曾将今日期,短榻危坐静思维。为僧只会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尽管事情不大,可从中足以体现李叔同“不为外物所动”不被功名利禄、声色犬马所累的虚静人生观。

六、独处的时候,管住自己的心

佛说:“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为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这人成佛。‘心’迷,这人可以成为邪魔。所以:你们必须降服自心,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心”悟,这人成佛。“心”迷,这人可以成为邪魔。当发现自己被贪欲引诱的时候,一定要自我降服。要做自己“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仆。

一位名叫信重的军人问白隐禅师:真有天堂地狱吗?

“你是做什么的?”白隐问他。

“我是一名武士。”他说。

“你是一名武士?”白隐叫道。

“什么样的主人会要你做他的保镖?你虽有一把剑,可它太钝了,这我的脑袋也砍不下。”

信重听了愤怒异常,他拔出宝剑,正要刺向白隐的时候,白隐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

信重听了一愣,小知自己错了,于是收剑向他鞠了一躬。

天堂之门由此敞开。白隐说道。

天堂与地狱只存在于人的心中,存在于人们的一念之中。当人们趋向恶时,地狱之门便打开了;当人们趋向善时,天堂之门则打开了。

人的心灵,像太极图一样,一边是白的,一边是黑的。所以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有向光明向善的一面,也有向黑暗向恶的一面。“心魔即魔,心佛即佛。”具有魔的心灵你就将成为魔,拥有佛的心灵你就会成为佛。生活中是否幸福、快乐、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你心灵的修炼程度决定的。所以,要闭住自己的嘴,看住自己的心,修好自己的法。人世间充满的种种诱惑,常使意志薄弱者走火入魔,而贪欲则是人类隐于内心的最大且最危险的恶魔。

佛经说:“一念善心起,诸事皆吉祥;一念恶心起,种种灾难生。”又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唐朝怀信禅师也在《释门自镜录》中说:“但起一念善心,恶律仪即断。”心中的一念,是善是恶,都决定了自己烦恼或菩提,是在地狱或在天堂。刹那的善心,是不贪求、不望报,是无私的慈悲、爱心、善良。而刹那的恶心,虽是微不足道的小恶踏入地狱但足以让自己沉沦称为恶魔。

彻底根除恶念这一点,慧能大师也是深有感触的。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处得到衣钵,为了躲避同门迫害及弘扬佛法,来到南海。当时广州法性寺印宗禅师正在开讲《涅槃经》,慧能大师决定在法性寺停留数日,以便听闻法师讲经。

这一天,寺前因为法师讲经而竖起了幡旗。有两位和尚见到广场中飘扬的幡旗,便开始议论起来。其中一人说:“是幡动。”

另一人则说:“不,是风动。”

结果两人就此争论不休。

这时,慧能大师便开口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你们俩人的心在动。”

一听到慧能大师的话,争论不休的俩人立刻恍然大悟。

心若在动,风、幡、烦恼、欲望都在动;心若静,风、幡、烦恼欲望都在静。心中本无风与幡,何来动静之分呢?正所谓心性使然。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一个人成为魔鬼,也可以使一个人成为圣人。人的心可以静若处子,也可以动若脱兔,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经上说:“一念善心起,诸事皆吉祥;一念恶心起,种种灾难生。”又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唐朝怀信禅师也在《释门自镜录》中说:“但起一念善心,恶律仪即断。”心中的一念,是善是恶,都决定了自己烦恼或菩提,是在地狱或在天堂。刹那的善心,是不贪求、不望报,是无私的慈悲、爱心、善良。而刹那的恶心,虽是微不足道的小恶,但足以让自己沉沦,堕入地狱,成为恶魔。

降魔先降心,心伏则群魔退。降伏恶魔的人首先要降伏自己心中的恶魔——邪念,这样,外界的所有恶魔——诱惑——都会自然地败退而去。因为,外来的种种恶念和诱惑,如果没有心魔这个内应,就不会攻破心灵的城堡。

不幸往往源于自己,烦恼往往源于比较,痛苦往往源于不知足。心好一切都好,心美一切都美,心快乐一切都快乐,心幸福一切都幸福!

失去了本心,就会和别人一样人云亦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路。心本身无形,无色,也无物,也就是心即是空。既然心即是空,其所产生的情绪当然也是空。当我们认清其空性,它们的力量也就随之消散了。不论升起何种情绪,都必须有所认知,不论是贪嗔痴慢疑等都是由自心生起的,而心的本质,即是空性。从空性之心所起之念与烦恼并无实体。心像跟心一样空而无实。心是空性的,念头和心理的苦恼自心中生起。因此,念头和心理的苦恼即从空性中生起的。

佛家认为,人人皆可成佛,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所以,修心成佛,成佛当先修心。《巴利·增支部经》上说:“若心污浊,则行为就污秽,行为污秽,就不能避免其痛苦。心污浊,其道不平,因而跌倒;心清净,其道平坦,因而快乐。”《楞严经》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所有的物质都是因心成体,也就是“万法唯心造”。在贪欲的驱使下,人性中最丑陋、最自私、最可怕的一面,已登峰造极。

日本的道元禅师从中国学禅回来时,有人问他修到了什么。

禅师说:“别无所获,只修得一颗柔软心。”

柔软心,即是忍辱之心,禅者非柔软心不修。在我们的心中,总有一种坚硬的东西,这坚硬的东西即是我慢(我慢,自高自大,侮慢他人)心,是“我”在其中支撑着的,外界一旦触及了它,一定会爆发起来,似乎它就是最伟大的东西。然而,从禅的角度讲,我们必须修柔软心,没有柔软心,就不能达到正道。

梁武帝建很多寺院,也印了大量经卷,达摩祖师说,毫无功德,做的这些事,跟成佛,没有关系。现在很多人学佛,往往流于形式,喜欢聚会、赶法会和捐钱,自己真修的少,有些同修,也不知道如何实修。跟随从前的妄心与杂念走,离修行越来越远,就永远迷失自己了。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被妄心干扰,要时时提醒自己的心与真性相应。境来境去,无生之心,无心可生,到了这个境界,一片虚明。佛说:“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深入的观察现在的事情,但不要执著它,这才是独处的奥妙所在。”

《心经》云:“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真正意义的独处,并非离群索居,孑然一身。而是在内心的世界里,对过去无悔,对未来无忧,这颗心明明白白活在当下。不和贪、嗔、痴为伍,不和财、色、名、食、睡结党,不和烦恼同行,不和妄想共处,是为独处的智慧。

想成佛,想成就,得改造自己。改造自己,就先改造自己的心。心最容易受到诱惑,今天要求这样,明天希望那样,总是翻来覆去,心猿意马。在生活中我们产生的烦恼、痛苦、绝望、发怒或者从容、自在、快乐、闲适之类的感受,都源于我们的心。要感受到更多的幸福与快乐,就必须学会管好我们的心。

人的心是很不稳定的,它很容易受引诱,很容易在光怪陆离的社会中迷失。佛说:“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只在你的一念之间。所以不要轻易动怒,任何时候都善于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性是一个人步人人生禅境的第一步。

一切唯心造。古印度人深信,一个人内心的平静,以及他生活中的快乐,和他所处的地点、财富、权力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由心境决定的。

有一次,寒冬的深夜,我去江西云居山拜访心空禅师。

我滔滔不绝地说了半天我的禅境与见解,我的经验与体会,我的……

心空禅师跏趺坐在禅椅上,始终微笑地看着我。待我说完,期待着他的认可、评点。

他却说:“你听……”

我凝神屏息地听着。

但什么也没有,整个寺院一片深沉的静谧。

在我一脸茫然与迷惑时,心空禅师轻轻的、充满赞叹和喜悦的声音说:“宁静的声音真美!”

在独处时,这句振聋发聩的棒喝时常在我心里回荡。

在倾听内心宁静的声音的同时,内心真实的声音也会随之流淌出来。这时候,无论是谁,无论你或是别人长得美还是丑,只需要你静下心来,接受承认各自的存在。有时我们无法接受自己或别人,总希望改变,无法忍受缺陷的存在,包括生理上和性格上的,力图改变它。结果发现自己活得很累,无法与自己和谐相处,心灵一次次地被扭曲,甚而产生自虐心理。

佛语曰“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自己是什么。禅师心如佛,所以他看万物皆为佛。人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移加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具有同样的特点。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总是在骗自己。心理学家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影效应”。

一切思想、烦恼、恐惧、不安,都只不过是心所投之影而已。是非从心起,万法唯心造。佛说,“你要把握住这个心,把握住之后,就是说,天下无难事,没有难事!”心是万物之本,万法之源。心正一切皆正,心善一切皆善,反之,心恶一切皆恶。心的作用有好的、坏的,执著心、愚痴心、贪心、嗔心等布满全身,若不善于利用我们的心就会随着干一些非法之事。

《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在我们心中造成不安的烦恼因素。说“降伏其心”,似乎很简单、很容易。但是,究竟起来,众生的心实在是很难降伏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心”里,总有一些欲望、希望,利益或追求,总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需要解决。特别是在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知识膨胀,欲望也跟着强烈起来,人的心也越来越难降伏。欲望是众生的本能,没有欲望,便无所谓生命,众生的心难降伏,便是由于各种欲望的蠢蠢欲动。

但“降伏其心”并不是强制禁欲,更不是硬性洗脑,它需要借助引导教育来完成超越一切欲望的智慧飞跃。如何降伏呢?般若心经说要把“心”打开,同整个宇宙通达起来,不要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相对狭隘的时空观念。人之所以产生烦恼,是因为人的感官在心中生出许多虚妄的表象,左右了人的见解、行为,所以才有诸多的烦恼。如果能以超越一切的大智慧,识破假相,通达无我,“心”就自然降伏了。

由于这些欲望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中,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所在,但也是修行最方便下手的地方。佛的“般若”妙法,也正是从解决这些问题入手,让听经的众生有切身的体会,也容易使大家将体会来的佛法,运用到日常实践中。心的问题生活中大家往往会有许多烦恼,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心理问题。如因为家庭.学业、工作、感情、名利、国家或世界的变故而感到不安。因此,学佛首先要从“修心”开始。

愤怒和暴躁的情绪常常引人走入地狱,而安详、平静的情绪却可以将人送入天堂。人的心世一旦被负面因素所影响,那这个人就可能成为魔鬼,反之,即可能成为圣人。要使自己行于正轨,要使自己清净,要使自己忠诚。形躯生命是短暂的。如果能够这样思维,将可以远离贪欲、嗔恚,可以远离不善。

佛教认为,众生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生生不息地流转。这六种生命形态,也代表了我们内心的不同状态。比如饿鬼,是贪心发展的极致。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会表现出极度的渴求,永无满足之时,这种心理被无限张扬后,生命所呈现的就是饿鬼状态。畜生,是愚痴无知的状态,其生命只是停留在本能的需求上,除饮食男女外别无所求,这种生活和那些为觅食、繁衍而忙碌的动物又有什么区别?阿修罗,是嗔恨狭隘的象征,他们所热衷的斗争,既是嗔心的体现,又是对嗔心的张扬,当这种心态被固定后,生命就会进入阿修罗的状态。可见,生命状态也是某种心念的延伸,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