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者最喜爱的经典散文
9597700000073

第73章 外国篇(28)

(1905-1980)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萨特是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代表作为《论想象》、《自我的超越性》、《存在与虚无》。

贝·加缪悼词

从半年前,直到昨天,人们还在揣度:他将要做什么?因为他被一些不可回避的矛盾所困扰,曾暂时选择了沉默但他属于那种罕见的人,他们迟迟不作选择,可一旦作出了抉择便忠贞不渝;对这种人我们完全可以等待。总有一天,他会开口的。我们甚至不敢贸然对他未出口的话稍加推测)但我们相信他与我们每个人一样,是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足以使他的存在始终富有活力了他和我之间发生过争执争执,这并没有什么一即使我们再也不见而一而这恰恰是我们在这个狭小世界里互不忘却、共同生活的另一种方式。这并不妨碍我经常想到他,在他阅读过的书报的篇页里感到他的目光,并且自言自语说他会怎么说呢?他此刻在怎么说呢?”

随着事件的变迁和我情绪的不同,有时我认为他的缄默过于谨慎,有时又认为他的缄默非常痛苦。他的缄默,就如热和光一般,是一种日常必需的特质,不过是一种人的特质。人们可以同意或反对他的思想,他在自己的作品一尤其是那部最优美也最不为人所理解的《堕落》中所透露的思想;但人们在生活中总要体验这种思想。这是我们的文化所特有的一种奇遇,一种运动,人们一直在试图猜测这运动究竟包含哪些阶段,何时才是它最后的终结。

他顶着历史的潮流,作为醒世作家的古老家族在当今的继承者,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纪,须知正是这些醒世作家的作品构成了也许是法国文学中最富有独特性的部分。他以他那执拗狭隘而又纯粹、严峻而又放荡的人道主义,同当代大量的丑行劣迹进行一场没有把握的战斗。但是反过来,通过他顽强的拒绝,他却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心,与马基雅维利的信徒们和现实主义的金犊偶像的崇拜者们背道而驰,确证了道德行为的存在。

可以这么说,他就是这不可能的确证的化身,只要稍加阅读和思考,人们就会碰到他紧攥在掌心的人的价值问题他经常对政治行为提出怀疑、要么改变它,要么反对它。总之,这对于构成精神生活的紧张状态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近几年来,连他的沉默也具有讲究实际的面貌了:这位荒谬的笛卡儿主义者拒绝离开道德说教的安全地带,踏上没有把握的实践的道路。我们猜度他的心思,也猜度着他闭口不谈的那些冲突如果仅就道德而言,那么这道德就同时既要求叛逆也要求遵从。

我们一直等待着,必须等待,因为必须知道:无论加缪可能干些什么或作出何种抉择,他始终是我们文化领域里的一支主要力量,始终以他自己的方式体现着法国和本世纪的历史。不过我们也许可以说已经知道并且理解了他的历程。他完成了一切一整整一番事业,而又一如既往,一切都有待于完成,就像他自己说的“我的事业就在我面前。”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的死亡特别骇人听闻,是因为人类秩序反被不人道的事物所废除。

人类秩序现在还只不过是一片混乱,它是不公正的,不稳定的,人们在这种秩序中残杀、饿死可无论如何,它已经由人类建立和维持着,又在遭到人类的攻击。加缪就被迫生活在这种秩序之中这个勇往直前的人对我们产生怀疑,而他自己就是一个正在寻其自身答案的问题;他正生活在一个“漫长生命的中点”;如果他能走出沉默,作出决定,得出结论,这对于我们、对于他、对于树立现存秩序的人和拒绝这些秩序的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些人老朽而死,另一些人总在苟延残喘,每一分钟都有可能猝然死去,而他们生存的意义,那大写的生活的意义对他们来说不会有任何改变。然而,在心中无底、不知所措的我们看来,我们最杰出的人物必须达到隧道的尽头。一桩事业的性质和历史关头的整个状况如此明确地在要求一个作家继续活下去,还是罕见的。

我把致使加缪丧生的这场车祸称作骇人听闻的事件,是因为它把我们最诚挚的要求多么荒谬地显现于全人类的心目之中。加缪在27岁时曾遭受过一种疾病的突然打击(注指肺结核),使他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已经暴露了荒谬性的存在一它是对人的愚蠢的否定。加缪对itt已习以为常,他思考过自身的难以忍受的环境,从困境中超脱出来。人们可能以为只有他早期的作品才反映他生活的真相,因为这痊愈的病人又被来自他处的料想不到的死神所击毙。荒谬,再也没有人向他提出这个问题,他也再不向任何人提出这个问题了。他的沉默甚至也不是一种,而是绝对的有。

我却不这样想。非人道的事一经出现,便成为人道的一部分。一个中断了的生命一即使是这样一个年轻人的生命一既是一张摔碎的唱片,又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对于所有爱过他的人来说,他的死包含有一种难以忍受的荒谬性。但要学会把握这桩完整的业绩。对于突然袭击他的死亡,加缪的人道主义历来抱有一种合乎人情的态度;他对幸福的骄傲的追求,历来包含和要求不合人情的死亡的必要性。根据这一精神,在他的业绩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他的生活中,我们就不难发现一个人为迎接未来的死亡而争取生命的每一瞬间的纯洁的和所向无敌的尝试。

(杨林译)

东山魁夷

(1908-1999)日本着名画家,也是一位优秀的随笔作家。1969年获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其画以描绘自然风景为主,能以独树一帜的笔法绘出大自然的神韵。他的随笔也有同样的特点,清新脱俗,不同凡响。

一片树叶

当我把京都作为主要题材来仓作我的组画的时候,我想起了圆山闻名的夜樱。我多么想观赏一下那缀满枝头的繁盛的花朵,同那春宵的满月交相辉映的情景5阿!

那是四月十日前后吧,我弄清楚当夜确实是阴历十五之后,就向京都进发。白天,到圆山公园一看,却也幸运,樱花开得正旺,春天的太阳似乎同月夜良宵相约似的,朗朗地照着。时至向晚,我已经参观了寂光院和三千院,看看时间已到,就折向京都城里。

来到下鸭这地方,蓦然从车窗向外一望,东面天上不正漂浮着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吗?我吃了一惊。本来我是想站在圆山的樱树林前,观赏那刚刚从东山露出笑脸的圆月。它一旦升上高空,就会失掉特有的风韵。我后悔不该在大原消磨那么多时光。

我急匆匆赶到圆山公园,稍稍松了口气。所幸,这儿靠近山峦,一时还望不见月亮的姿影。东山浸在碧青色的暮霭里,山前面一株枝条垂挂的樱树,披着时工色华美的春装,仿佛将京都的春色完全凝聚于一身似的。地面上,不见一朵落花。

山头一片净明,月亮微微探出头来,静静地升上绛紫色的天空。这时,樱花仰望着月亮,月亮俯视着樱花。刹那之间,消尽了游春的灯火和杂沓的人影。四周阒无人声,只给月和花留下了清丽的好天地。

这也许就是常说的奇缘巧遇吧,花期短暂,难得碰上朗照的满月;再说,月华的胜景也只限于今宵,要是碰上阴雨天气,就什么也看不到。此外,还必须有我这个欣赏者在场才行。

这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不管在什么场合,应当意识到风景的惠顾只能有一次。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地变化。而且眼望风景的我们自身,也在天天变化着。不断流转的命运在描画着生成和衰灭的圆环。从这一点看,自然和我们都联结在一条根上。

如果花儿常开不败,我们能永远活在地球上,那么花月相逢便不会引人如此动情。花开花落,方显出生命的灿烂光华。爱花赏花,更说明人对花木的无限珍惜。地球上瞬息即逝的事物,一旦有缘相遇,定会在人们的心里激起无限的喜悦。这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是同?

自然景物令人赏心悦目,这个体验是我在战争中获得的。那时想到自己的生命之火就要熄灭了,处在这样的境况里,才发觉自然景物却充满了旺盛的活力。于是,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过去在我的眼里,这些景物都是平淡无奇、不堪一顾的呢!

战争结束以后,在贫困的年代里,我也陷入苦难的深渊。冬天,我伫立在凄清寂寞的山峦上,大自然和我紧密相连,这才使我的心境感到充实而满足,我心中产生了对生活的切实而纯真的。

作为风景画家,我就是从这样的基点出发的。其后绘制的《路》,画面中央有一条路通过,两侧只有绿草,构图十分单纯,这风景随处都能找到。但是,这幅作品却表现了我的满心的情思,它所象征的世界,似乎是和许多人的心相通的。人们看到这幅画,都会想到自己走过的道路而感叹不已。

国立公园和名胜地的风景,各自具有优美的景观和意义。即使在最平凡的风景之中,人们也应当找到与自己的心灵息息相关的地方来。

我是个喜欢旅行的人。我在超越北极圈的遥远的拉普兰,午夜里看到过不落的太阳。那是多么神秘的光景。那是完全脱离人间的荒寥的风景。它强烈撼动着我的心。然而,我在北欧之旅中作为白夜的景色所描绘的是瑞典波的尼亚湾港湾的海滨,以及芬兰湖泊地带一望无垠的针叶林和湖泊的风景,那里都是人们可以居住的地带。

我所喜欢描绘的不是人迹罕至的景致,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自然风物。然而,在我所描绘的风景里,可以说,几乎没有人物出现。其中一个理由是,我所描绘的风景是人们;灵的象征。我是通过自然景物本身抒写人们的内心世界的。

只有一次,在我的风景里难得地出现了点缀。那是一套组画,风景中出现的不是人,而是一匹白马。虽然远远看起来很微小,但白马却是画面的主题。整个风景都起着背景的作用,反映的世界。

我喜欢古拙、小巧的城镇。在那里,连房屋的墙壁上都浸染着几代人的体温。我感到山城镇里人们的生活,保持着人们特有的悠然情调。我看到德国的古都,每个窗边都开着美丽的花朵,那是向过路人亲切问候的语言。从屋内看上去,花朵全向外头开放,得不到从马路上看过来的美感。而且,窗户的造型也显得十分精巧有趣。

我常常揣摩画面的内容,仓纟作散文,这是我接触了清新的自然和素朴的形象之后引起的感动所致。在战后时代的激流勇进中,我有很多时候,是走着同时代相游离的道路的。现在看来,这条路算是走对了。而且,我决心继续走下去。

为什么呢?因为我感到,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自然和人类、人和人之间的平衡,地上仅有的生物失去生存的意义和自尊的危险性越来越大。不用说,世界有必要恢复平衡的感觉。应当珍视清澄的自然和素朴的人类,要形成一股制止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人应当更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为此,固然有必要出门旅行,同大自然直接接触,或深入异乡,领略一下当地人们的生活情趣。然而,就是我们住地周围,哪怕是庭院的一木一叶,只要用心观察,有时也能深刻地领略到生命的含义。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夏日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这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

我预测着你的未来。到了仲夏,鸣蝉将在你的浓荫下长啸,等一场台风袭过,那嘈嘈蝉鸣变成了凄切的哀吟,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

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经消失了你的踪影。只看到你所在的那个枝丫上又冒出了一个嫩芽。等到这个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庆幸。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生死轮回的要谛。

(陈德文译)

听泉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僧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群。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原,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荫下闪烁。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弄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