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让沉不住气毁了你
9597300000011

第11章 沉不住气,口无遮拦就会祸从口出(2)

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我们所说的话往往就具有可控性,能够尽量减少说多、说错的情况,使自己的描述更加准确合理,使自己的话更容易让人感到舒服。这就相当于给我们的嘴巴设置了一道闸门,我们说话不再是像洪水一样喷涌而出,而是适当打开闸门,有序地引导着倾泻出去,这样就不容易出乱子。

其实,任何一句成熟的有内涵的话,实际上都需要经受住思想的沉淀,需要用成熟的思想来控制和支配,这些话不能够是随随便便就说出口的。其实说话的时候不要过于浮躁和心急,最好是沉住气、静下心来,慢慢说,而且最好是想一想该怎么说才说的更为恰当,怎么说才能更好表达自己的意思。事实上有些人说错话并不是有心的,他想表达的意思也不是这样的,只不过因为一时心急才使用了错误的表达方式,才使用了不恰当的词语和句子。为了避免发生误会,为了避免让人误解自己的想法,最好还是慢慢说,还是想清楚了再说,宁可说慢点,也不能词不达意,更不能说错话。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告诫自己的弟子,说话前先要用三个筛子将想要说的话进行筛选,第一个筛子就是真实,也就是说你说所说的话是不是真的。第二个筛子是善意,如果说你所说的话或者听来的话不是真实的,那么就要看看这些话是否具有善意,你说出来会不会带来伤害。第三个筛子是重要性,当你心急火燎地想要说出这些话时,应该想一想这些话是不是很重要,是不是值得说出来。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也要准备一些筛子,在说出口之前,尽量先筛选几遍,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说出来的话有价值有意义。

不要抱怨世态炎凉,也不要怪别人攀龙附凤

我们常常看不惯各种社会现象,那些性格耿直、直来直往的老实人总是得不到重用,往往还要受到压迫和排挤,而那些只懂得溜须拍马、说奉承话的人却总能够逍遥快活,甚至平步青云。这时候,难免会感慨世态炎凉、人心不古,觉得这个社会乱了秩序,觉得人心变得淡漠和虚伪,但是这个世界往往就是这样,说真话的人不一定受到欢迎,而那些喜欢拍马屁的人,总能把话说得天衣无缝、大快人心,让人听着很舒服。

其实,这就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圆之道,是说话的艺术,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交际的工具,我们说话的目的就是为了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赢得别人的好感,如果说出来的话让人听着很反感,那么还不如不说呢。显而易见的是大家都喜欢听好话,而且都没有办法拒绝别人说你好话,因为我们在内心深处其实就是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赞美的,所以一旦有人阿谀奉承,你明知道是假话,也一定心花怒放。

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中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大户人家生了孩子,全家人都高高兴兴的,准备给孩子办个酒席,结果那天很多朋友都前来道贺,而且无一例外地都尽说些喜庆的好话。主人家听了非常高兴,对客人的招待更加周到。不过有个不识趣的老实人却当众说了一句话:“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主任听了非常生气,拿着棍子将老实人赶了出来。

其实认真想一想,这人根本没有说错什么,他只不过是实话实说而已,毕竟人是一定会死的,没有谁能够长生不死。从客观事实的角度来说,这比祝贺孩子长命百岁要真实得多,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说出真话无疑就是自讨苦吃,因为没有人愿意听你的真心话。

所以,并不是什么真话都可以说的,相反地说一些阿谀奉承的好话往往不会显得突兀,毕竟多数人都喜欢被人吹捧,有人愿意说好话来攀龙附凤,那么自己也乐得给别人机会来攀高枝,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一般人不会拒绝。在生活中有人说好话,说赞美的话,实际上正好迎合了大众的心理,这样的话是非常讨喜也非常讨巧的,能够为自己带来诸多方便。

很多人会以为,会说话的人,说好话的人都是一些小人,都是为了贪图名利富贵,或者就是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但事实上,很多人说一些奉承话只是为了能够明哲保身,只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空间。因此不能总是用个人道德上来束缚这些人,也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他人的话是不是恰当,有时候那些好话更加能显出一个人的交际水平,更能显示出个人的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攻占了小国中山国,为了显示自己的仁慈风范,魏王非常爽快地将中山国赐封给了自己非常宠爱的儿子,这个时候满朝文武都高呼君主贤明,认为魏王是有史以来最具仁爱之心的君主。可是大臣任座却不买账,他觉得魏王将封地给了儿子而不是弟弟,很明显是有意偏袒儿子,其实,朝中很多人都认为魏王的弟弟应该得到这块封地,不过念及魏王的爱子之心,大家都附和着同意罢了。而任座却直接说出了自己的不满,当然,魏王听了任座的想法后非常生气,准备重重地处罚他。

大臣翟璜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最了解魏王的想法,他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就前去拜见魏王。魏王就故意问他:“我是不是为明君?”翟璜非常恭敬地回答道:“您当然是一位好皇帝。”魏王自从前一天听了任座的批评后,心中很不快,于是略带讽刺地问道:“那你说说我到底好在哪里。”翟璜从容说道:有部下敢于批评的君主,肯定就是明君,昨天任座在朝堂之上批评了您,可见您也是一位好皇帝。魏王听了这番马屁话之后,心里非常高兴,同时也意识到了任座的耿直,于是派人把任座放了,并重新加以重用。

相对于任座的尽忠直言,翟璜无疑要更加高明得多,他更懂得去迎合他人的意思,通过自己的奉承来达到说教的目的,而不是直接提出批评,因为他明白如果照实直说,蛮横地提出批评,那么只会使双方发生激烈冲突,到最后吃亏的很可能就是自己,还不如先讨好别人,然后寻找更加柔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曾经这样告诫自己的儿子:“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向于钱,外圆内方。”黄炎培告诫自己的儿子做人要懂得“外圆内方”,外“圆”是处世之道,表示做人要中庸和圆滑,象征通融成熟,具备了非常好的交际能力;内“方”则为立世之本,是正气和原则,是独立人格的最终体现。事实上很多人都具有外圆内方的个性,表面上溜须拍马,说一些好话、套话,但是内心却很讲原则,为人也很正直,这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做人不能只讲原则,还要注重一些外在的形式,该拍马屁的时候就一定要主动去拍,不能因为碍于面子而沉不住气,老是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心里话,殊不知你的真心话可能是刺伤别人的利剑,与其这样还不如说些中听的话,这样反而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而你也更容易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所以凡事不要太过刚直,有时候要懂得随机应变,要懂得融入社会生活中去,不要去抱怨什么,也不要老是用批评的眼光看待一切,而说话时更需要讲究分寸,要说的有味道,平时尽量把话说得圆融一些,不能口无遮拦地胡说和直说,其实,为了达到目的,有时候拍拍马屁也是无妨的。

把话说得太满,就等于断了自己的退路

中国人在为人处事的时候,向来讲究“三不”,即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失口向来都是为人处世的大忌,我们常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话说的不好往往会给自己招来灾祸。而如何说话,如何把话说好,实际上是一门艺术,而在这些说话艺术中,有一个点必须要牢牢掌握,那就是不能把话说满,一般来说,言不可说尽,责不可苛尽,才不能傲尽,功不可邀尽,理不能抢尽。话一定不能说满了,不能够说绝了,凡事都要为自己留有后路,也要为别人留有三分余地,这样留人方便,也能予己方便。

很多人说话的时候容易犯下把话说满的错误,比如一些人说话总是得理不饶人,丝毫不给对方台阶可下,这种断绝别人后路的做法不可取,容易招人嫉恨。有些人则喜欢到处夸海口,轻易就向别人做出承诺,结果常常说话不算话,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这样就会遭到别人的鄙视和耻笑,给别人留下了浮夸、不靠谱、不讲信用的不良印象。还有一些人喜欢把事情说得很绝对,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丝毫没有改变的余地,可是当情况出现变化时,实际上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自己难堪。

我们都知道矛和盾的故事,楚国人卖盾时,吹嘘自己的盾坚固耐用,可以抵挡住任何攻击。卖矛时,他又吹嘘自己的矛无坚不摧,可以刺穿任何防备,他这番话说的如此漂亮和绝对,但是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前后相互矛盾,所以当围观者让他用手中的矛去刺手中的盾示范一下时,他只能自认倒霉,然后灰溜溜地离开。

做人要沉住气,每次说话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自己的话是否妥当,不要盲目就说出口来,更不能把话说得太满,须知月满则亏,水满自溢;弓满易折,话满自伤。一个人如果把话说得很满,连回旋的余地也不留给自己,那么实际上就断绝了自己的后路,等于是在拿自己的信誉开玩笑,有时候甚至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诸葛亮和魏军交战的时候,一直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镇守街亭而烦恼,正在左右为难之际,诸葛亮的门生马谡自告奋勇,认为自己足以担当重任。诸葛亮知道马谡是一个人才,不过街亭地理位置很重要,一旦失手将会对蜀国的北伐大业造成严重影响,所以他没有立即同意下来。这时马谡信心满满地向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如果不能守住街亭,情愿接受军法处置。诸葛亮间马谡有这样的信心和决心,于是放心地将任务交给了他。

马谡认为自己熟读兵法,能力出众,完全有能力守住街亭,所以也就没有将魏军放在眼里,反而对部下说自己一定会给丞相一个最满意的答复的。可是最终他却因为过于自大而失守街亭,这时候,诸葛亮非常痛心,一方面是因为北伐大业受到重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马谡是诸葛亮非常器重的人才,他不忍心对这样的人才进行军法处置,可是军令状已经写了,不可能做出更改,所以最后诸葛亮还是依照那张军令状而挥泪斩杀马谡。

其实,如果马谡当时没有夸下海口,没有把话说得那么满,那么绝,也许还能够逃过一劫,而且诸葛亮本意是爱才惜才的,他也不愿意杀掉马谡,但是马谡自己却沉不住气,直接把自己的后路全部断掉了,这样即便诸葛亮有意留他一条活路也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除了说大话的人容易把话说得太满,还有一类人也容易把话说绝,比如有些人自以为能说会道,口齿伶俐,说话时常常不留情面,让别人退无可退,这种人本性或许并不坏,不过因为舌头太过毒辣,往往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因为大家都觉得你很讨厌,觉得你这个人没有什么修养。所以当你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将别人损得一无是处、毫无招架之力时,你的形象往往也被抹黑了,别人都会因为你不道德的说话方式而渐渐疏远你。

我们常常说做人说话要留点口德,这点口德实际上就是说说话要有分寸,不能把话说得太难听,更不能把话说得太绝,一切都要把握好度,要注意给别人留下面子和尊严,一旦别人没有退路可走,实际上你也堵住了自己的退路。

做人应该进退有据,凡事都要懂得保留一些余地,吃饭吃个七八分饱是最健康的,吃多了吃涨了就会消化不良,诱发肠胃病;喝酒最好的状态就是喝到微醺,这时候最让人感到舒服,如果喝得大醉,反而对身体有害。说话也是这样,一定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什么话都说尽了、说绝了,一定要留下缓冲和回旋的余地,这样于人于己都是一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