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9597200000020

第20章 玄宗的背影(1)

祝勇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每当念及悠远的中国古代历史,总要想到盛唐,那恢弘浩荡、气吞万里的盛唐,玉辇纵横、金鞭络绎的盛唐,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盛唐,纵横捭阖的政治的盛唐,展疆拓土的军事的盛唐,灵思飞扬的文学的盛唐,仿佛盛唐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长卷中最经典、最夺目的一个截面了。而每想到盛唐,又总忘不了那个独步古今的帝国之君,那位尽享帝王之尊又遍尝人世之苦的唐玄宗。

从北京到西安,我仿佛穿越了幽梦一般的时光隧道,重返唐朝。西安的街衢如同书页一样被我依次翻过,西安的空气里至今还夹带着盛唐的芳香。一片低矮的当代建筑之中,青灰色的大雁塔如同一根历史的桅杆永远地凸现于时空的海面之上。我好想找到他,盛唐这出绚烂的时代大戏的主角,好想同他促膝而坐,谈一些关于历史的话题,解开千古的悬念,唐玄宗却早已灰飞烟灭,化作历史教科书里一个干瘪的名词了。在古城西安漫步,最能撩拨我游丝般的怀古思绪的,不是一代英主李世民,不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飘然太白,不是“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杨贵妃,却是唐明皇李隆基,他太神秘、太复杂,今人太难破译他的心灵密码。历史在他这里转弯,不论偶然还是必然,他是历史长卷中夹着的一个诡秘的符号。

眼下关于他的电影电视剧为数已不少,可惜的是,那些化妆师乔装打扮出的玄宗,那些演员装腔作势造作出的玄宗,竟无一令我感到满意。他们不是太头脑简单,就是太好色多情,人们似乎更关注他与杨贵妃之间的宫闱秘事,并试图从后宫的床笫之间找出历史发展的轨迹,而对于一个站立在强盛时代顶端,又跌落在流亡的泥泞道路上的复杂政治人物,对于他与历史的真正关联,却表现得过于冷漠了。

真正的李隆基正躲在历史深处讥笑着这一切。真正的李隆基与今人的捏造毫无关联。真正的李隆基,正在公元八世纪明媚的阳光里,驰马飞腾于贵族子弟们踏青的马群中,雄姿英发,初露英雄本色。当惯于以家族背景一争高下的纨绔子弟们笑问来者何人,他朗声对答:“我曾祖是天子,我祖父是天子,我父亲是相王,我是临淄王李隆基!”旷野无边,远山有痕,锦衣裘服的自信少年,在大唐的三月阳春里,伫立成一处雄姿英发的绝美风景。而当时,正是李隆基的家族走背字的时候。李隆基生长于武则天逝世前后复杂诡谲的政治气氛里,父亲李旦名为天子(睿宗),实为武则天手里随意捏弄的一只泥丸,垂暮之年的武则天为了平衡局势,缓解李、武两姓剑拔弩张的政治局面,终于,抛掉了这枚泥丸。她牺牲了睿宗,贬为相王,扶李显上台,是为中宗。李旦的内心布满了潮汐与泪水,他的哀怨,深深浸透在家族的枯荣之中。为儿子取名“隆基”,或许透露着失意的李旦无奈中的最后一丝希望。貌似平静的宫廷实际上是风的迷宫、血的漩涡,盛宴歌舞的背后潜藏的是比动物界还要残忍的血腥厮杀,李隆基在朝廷社稷的风雨飘摇之中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身为龙种又壮志难酬,这样的际遇使他懂得了韬光养晦,懂得了审时度势,懂得了如何借助天意抬高身价,如何于暗中集结力量,组织政治集团,作为来日登上大唐政治舞台的基石。你方唱罢我登场,毒鸩与暗箭使得最高权力频频易手,年轻的李隆基宛若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冷静应付,不急不躁。对于废中宗而独揽大权的韦氏,太子李重俊太性急气盛了些,过早地折戟沉沙了,李重福面对母后的严密控制无计可施,李重茂则被收买,立为傀儡皇帝,看来,大唐已经亟须一位强有力的子嗣来重整李氏江山了。这个人不仅要有深厚的皇族背景,还要有过人的才能和超然的胆量,更重要的,要不为韦氏集团所重视,藏在暗处,突发冷矢。历史看好了李隆基,大唐也抓住了李隆基这唯一的可能,来结束宫廷倾轧的历史。至于来自民间的支持和必要的人心、舆论准备,那是李隆基早已安排妥当的。果然,玄武门之变,使在力量对比中完全居于劣势的李隆基大获全胜。然而政治坦途还很遥远,施展抱负也并非朝夕之事。太平公主欲步则天武帝后尘,政治野心已经显露了。重归皇位的睿宗将政治天平向太平公主一方倾斜,使李隆基陷入深深的困境。急于求成的一位心腹大将为寻找政治盟友而泄露了政治意图。一着失手,几乎将宏图大业于瞬间倾覆,李隆基舍车保帅,挥泪斩马谡,将其交与睿宗处置。他就像一个高妙的棋手,知道在最精准的时机里采取最有效的着势,他的果敢,推动了历史的走势,使自己永远含笑站立在胜利的山巅。

也许是与生俱来,也许是刀光剑影的磨砺,信念、意志、智慧、气量、手腕、实力、策略,他无一缺少,他敢于在生与死中进行铁与血的政治赌博,他时出奇招,做出违反常规的举动,他很早就具备了坐镇天下的能力与素质,只不过是隐含不露罢了,大唐有幸,李隆基坐到了金碧辉煌的龙廷之上。

高度集权的封建体制最需要一个有能力的帝王了。如果说世袭制度无法保障政治清明,那么最高统治者个人的领导能力,便是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希望。企盼明君,在千百年的历史流程中,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心理定势。甚至可以说,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维持数千年,与明君统治不无关系。一次一次的农民战争导致的直接结果,与其说是朝代的更迭,不如说是开国明君对荒淫昏君的替代。文武之治与纣王****,光武中兴与王莽弄权,康乾盛世与万历深宫,对比是那么强烈。在没有民主机制的社会里,是改朝换代的翻天巨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开明君王按照一定的频率周期间隔出现,从而保证了封建政治的相对澄明。当然,这种暂时的政治清明是以频繁的战事,百姓的殒命换来的,代价未免过于沉重了。

玄宗李隆基可以说是一个不令世人失望的开明君主,随着他迈上权力顶端的悠然脚步,一个安定祥和的时代滚滚而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业兴旺,国力强盛,他的“开元之治”,并不比太宗的“贞观之治”逊色,那个时代在今天回味起来,如同一只美丽的鹏鸟,栖落在一片遥远的沙漠里。

风雨飘摇中的东方巨轮,该由他来掌舵了。他机敏地洞察形势,沉着地拨正航向,使这艘沉重的大船飞驰如轻舟了。大唐,成了东方的圣土。新罗人献上无尽的贡礼,日本派来一批批的“遣唐使”,胡汉交融,中西贯通,唐都长安,令西方的圣地罗马相形见绌。正如一本书中描述的:那时的中国人,富文采,领风骚,识弯弓,射大雕,活得潇洒,活得气派,活得实在活得没话说;那时的中国人,是世界一等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