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养的教养
9594100000035

第35章 独立自主:有教养的孩子能力强(4)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需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耐性,技巧就在于“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帮助孩子提高自控能力,学会忍耐、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努力。

给孩子订立规则

制定规则,让规则去约束孩子的行动,让孩子按照规则行事,会提高孩子的自制力。

有一位父亲曾经要求自己的儿子:“你早上必须按时起床,否则我会认为你不打算吃早餐了,你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有一次,儿子起床晚了,超过了父亲所规定的时间。当他来到餐桌前,父母早已收拾好了一切,并把他的早餐收走了。

儿子看着爸爸,似乎想为自己的过失辩解一番,爸爸对他说:“真遗憾!我也很想把牛奶和面包留在你的位置上,但我们以前有过约定,我不能随意破坏它。”

给孩子订立规则,并要求他持之以恒地执行规则,对于自制力的培养十分有益。孩子不经过磨炼是不能学会自制和自律的,让他吃点小苦头,却能培养出让他终生受益的自制力。家长切不可过于溺爱,动摇了立场,而使孩子得过且过,这样做最终受害的是孩子。

用游戏提高孩子的自制力

游戏是孩子都喜欢的活动,而且游戏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规则性,经常和孩子玩游戏,可以使孩子在懂得规则的基础上,不断训练抗诱惑的能力,让孩子的自制力得到发展。

比如家长可以与孩子玩“西蒙说”游戏。首先,用“石头、剪子、布”的方法选出一人扮演西蒙;然后,“西蒙”给其他人下命令;当他说“西蒙说,摸摸膝盖”时,小朋友们就必须照指令摸膝盖;当他只说“摸摸膝盖”,而没说“西蒙说”时,就不能照做,做错的淘汰出局。最后的得胜者可以扮演下一轮的“西蒙”。在这个简单的游戏中,孩子们会学到规则,别人掌权的时候,自己必须听从;从而使自己的自控力提高。

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词典上的解释为“控制人的冲动和行动的力量”,是指人在达到某一目的的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克服各种困难来达到预期目的心理过程。

坚强的意志力是人类所认同的一种美德。苏轼就曾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可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很重要。

德国心理学家对500名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了追踪调查研究,根据他们的成就大小,把他们分为“有成就组”和“无成就组”进行对比,发现这两组人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意志品质方面。那些获得较大成就的人,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忘我的献身精神,为了达到奋斗目标,虽经多次挫折仍不动摇。而“无成就组”的人,则意志薄弱,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只有消极地等待良机。心理学家们由此得出结论:人们事业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人的智力水平和客观条件,而取决于是否有坚强的意志。因此,对于孩子来说,意志比天资聪颖更为重要。

意志是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因为意志力表现为一个人实现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直至人生目标的重要品质,同时,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跨越障碍,解决矛盾的心智力量。俗话说“志不坚者智不达”,一个没有坚韧意志力的孩子,即使拥有过人的才华也难以取得成就。因为才华只能决定一时的成败,而人生的成功必须通过克服重重困难,依靠坚韧的意志力的辅助才能实现。

李珊珊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她乐观开朗,爱好广泛。但是她却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当她做一件事情遇到困难时就轻易地放弃。在她的观念里,坚持就是浪费时间。珊珊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喜欢上了舞蹈,她身材纤细苗条,很有跳舞的天分。刚到舞蹈班时老师非常器重她,她也很认真地学习。

但是当她在学习舞蹈时遇到了一些练习了很久也没有准确掌握的动作时,她就不耐烦了,要求退学。她跟老师说:“我没有跳舞的天分,不应该在这里浪费时间。”

老师告诉她:“那些成功的舞蹈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她们也是通过自己辛苦的努力才成为舞蹈名家的。”但她不听,坚持退了舞蹈班的课。过了几天,又迷上了绘画,没练几天,她又打了退堂鼓……在这两年里,珊珊前后学习过舞蹈、绘画、钢琴,但是一直到今天她依旧没有一门特长。

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是家长的一门必修课。现在的大部分孩子都缺乏意志力,他们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与包办下,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不懈的毅力及抵抗挫折的耐力,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明智的父母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给孩子的成长上一道保险。

在第九届世界女篮锦标赛中夺得三个第一的中国女篮队长宋晓波,就是在父母的训练下,从小养成了坚强的意志品质。

宋晓波的父亲是个篮球健将,他期望女儿成为坚强的人,因此在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方面费了不少心计。

晓波6岁时考取了一所离家较远的小学,从家里到学校要换两次公共汽车,穿越几百米的小胡同和大马路。祖母很不放心,埋怨晓波爸妈太狠心。可是晓波爸爸安慰道:“我们选中这所学校,也是为了锻炼晓波独立生活的闯劲和能力。一个人从小窝囊,长大了就很难有出息。”说罢,就去买了一张月票,挂在孩子的脖子上。父母开始也不放心,爸爸看着女儿上了汽车,便骑着自行车偷偷跟在汽车后面,看着女儿走进学校大门,才放心离开。

当晓波迈出了坚强的第一步,父母又给她提出了新的锻炼任务,要她单独去把幼儿园的妹妹接回家,这也要换两次车。当时,晓波刚上一年级,妹妹只有4岁。那天正值隆冬,大雪纷飞,路滑车挤。晓波知道爸妈是在考验自己,勇敢地答应了。

去了一个多小时晓波还没回来,妈妈着急了,骑车到幼儿园去询问,阿姨说:“早走了!”她随即又奔回家。快到家门口时,看见两个雪团似的小人,她连忙赶上去。晓波解释说:“汽车太挤,到站时下不来,我们就多坐了一站路。下车后往回跑的。”妈妈听了暗暗高兴,夸奖了她们。以后,晓波在学习和锻炼中更加努力,更加刻苦。

正因为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意志训练,这为宋晓波之后的篮球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坚韧的意志力是孩子取得成功必备的心理品质,它也是保证和维持孩子奋斗的内在心理力量。人生路上,无论做什么事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如果没有相当的意志力往往很难把事情做成,所以,说意志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个性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父母一定不要忽视对孩子意志力的培养。

让孩子吃点苦

困难和挫折是考验人的意志力的试金石,古语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其实孩子意志力薄弱,在很大层面是家长的娇宠,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家长要“狠”下心来让孩子吃点苦,让孩子在困难和挫折中培养勇气,磨练意志。

曾有以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他的孩子因为家庭条件优越,只知享受,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这位企业家果断地中止了孩子的学业,将其送到一家铁合金厂当炉前工。这个孩子在进工厂一个月后,说太苦,要回学校读书,企业家不同意。半年之后,企业家终于同意孩子回校了。离开工厂,重回校园,孩子从此发奋读书,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让孩子吃点苦是对他的意志力和生活能力的一种磨炼,不能吃苦的孩子很难对现实有深刻的了解和理解。给孩子适当进行吃苦教育,是一种“大爱”的表现,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是有助于孩子成长的表现。

培养孩子做事有常性

持之以恒,做事有常性,是一个人意志力的重要体现。生活中,不论做什么事,如不坚持到底,半途而废,那么再简单的事也只能功亏一篑;相反,只要抱着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再难办的事情也会迎刃而解。

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最容易做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并问道:“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百分之八十。一年以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他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柏拉图的成功就在于他做到了别人没有做到的事——坚持。谁坚持了,谁就成为成功者;谁半途放弃,谁就将以失败而告终。

常言道:做什么事情都是贵在坚持。父母应经常告诉孩子,坚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持就是胜利,坚持就能成功。对孩子坚持做事的习惯,家长应给予及时鼓励,要求并督促孩子将每一件事情做完。

利用名人事例激励孩子

一个周末的下午,小华向妈妈学踢毽子。妈妈踢毽子的花样特别多。有倒着踢,跳着踢,左右踢等等。小华很羡慕妈妈,可是自己怎么也学不会。正当她准备放弃的时候,妈妈给小华讲了一个关于童第周的故事。童第周十八岁才上中学,学习很差,第一学期平均成绩才四十五分。第二学期,由于童第周发愤学习,成绩提高了,数学还考了一百分。童第周二十八岁的时候,得到亲友的资助,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教授学习,那位教授一直在做一项实验,需要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外国同学谁都不敢尝试,只有童第周不怕失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了,后来童第周成为了着名的生物学家。听完妈妈讲的故事,小华懂得了坚韧的意志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于是,她又继续学习踢毽子,在不断的努力下,终于能连着踢几下了。

每一个成功者必然都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没有哪个人的成功不是克服重重困难,依靠坚韧的意志力的支撑而获得的。生活中,父母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名人故事或者让孩子多看一些名人传记,让孩子从名人成功的故事里体会到意志力的重要性,并利用名人的榜样作用时刻激励孩子。

让孩子承受一些挫折和困难

意志活动常常和困难、挫折在一起,因为克服困难常常需要更多的努力。父母应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场景让孩子经历一下困难和挫折,然后因势利导,使孩子增强对困难、挫折的抵御能力,增强意志力,学会应对办法。

有一位美国父亲:他和儿子有约,吃午饭后,儿子收拾桌子他洗碗,但有个条件,如果儿子收拾得不好就要接着洗碗。儿子小心地收拾了,而且实际上,桌子也比平时收拾得干净得多,儿子满以为顺利过关了,可父亲挑剔地检查时仍发现了一点油渍,于是他平静地说:“对不起,这次碗该你洗啦”。想想,儿子作了努力且明明比平时还好,却过不了关,哪有不产生遗憾、失望——挫折感的呢?其实,这正是这位父亲故意给儿子设置的挫折情景,故意让他心理受挫。他认为,让儿子经常遭遇些类似的挫折情景,孩子就学会了镇静地接受不如意的现实,正确地控制情绪而避免过度的挫折感。

可见,让孩子承受一定的挫折,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增强受挫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在挫折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做出新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