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十而砺:80后如何突破职业瓶颈
9573800000019

第19章 突破晋升的天花板(3)

陶奕说自己两个多月以来都在学习如何当一个“好领导”。“以前我是业务骨干,更多的时候只要想着如何把自己的业绩做上去就行了。现在更多的是考虑团队协作,一个部门20多号人,不是我一个人就能完成这些指标,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把我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传递给他们?怎么既要自己做得好,又要把团队带起来?”

既然做了主管,就要分配任务、调兵遣将,相应的抵抗就来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风格,有时候A做出来的方案可能就不是我要的,结果就引来了‘你怎么这么难伺候’的指责;有时,B在规定时间没能完成任务,我肯定会说他两句,接下来几天他就干脆消极怠工了。”

对于手下这种有形无形的抵触情绪,面对连续两个月下滑的业绩,陶奕也很无奈。同样,“被升职”的还有80后的月月。出生于1985年的月月,毕业后就进入公司的企划部,今年年初被升任项目主管。然而,拿着五位数的月薪,坐着中层领导的位子,对于月月来说却是苦恼不已。“我手下的6个人跟我年纪差不多,都不服我管,平时我跟他们都处得很好啊,经常一起K歌、吃饭、郊游,可是一谈工作、给他们分配任务量时,他们就敷衍我,经常不按时间完成任务。我到底要怎样才能打动他们,在工作上配合我?”

“我之前没有做过任何管理层面的工作,现在真是茫然极了。特别是领导一直在和我说,要我带人,要培养团队。”月月告诉记者,自己的精神压力特别大,甚至要靠药物才能入睡。“半年多来,我们小组积压的项目有一堆,工作拖沓毫无效率可言。我经常半夜睡不着就在想,玩得时候都好好的,怎么一工作就不对了?明天该做什么,会不会有效果?他们再不配合怎么办?”

月月哭丧着脸告诉朋友:“我不止一次在会议室拍着桌子骂人,也不止一次哭得稀里哗啦求他们帮帮忙。”

一边是领导所谓的“要注意方式方法”;一边是同事的“阳奉阴违”。如今的月月就像有上班恐惧症一样,恨不得天天病在家里。

“不管遇到的是多大年纪的下属,管理的方式都是通用的。管理就是一个理解需求的问题。只有先了解对方的需求,才能找到双方能够结合的地方,而不是简单地给人去派活。”该公司人力资源部企业培训科Park说:“在80后群体逐渐成为职场中坚力量的同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频繁跳槽、欠缺团队意识、情绪严重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智商高,情商低。”

80后站上领导舞台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怎样帮助他们融入角色,胜任工作,就成了“Park们”的任务。“今年我们的年终考核是直接跟公司14名80后主管的考核通过率挂钩的。为此,公司特地请来了台湾总部的情商培训师来做培训。”而同样有着80后主管头衔的Park也参与了培训计划。

“道理大家都懂,但在日常工作中,总有控制不住的时候。于是,培训师就教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好办法是密切注意自己的心率,当心跳每分钟快至100次左右,就必须要调整心理了。比如做深呼吸,或是告诉自己,冷静、冷静,坚持30秒,1分钟……”Park说。

而针对月月的问题,培训师也指出,80后这个群体从小崇尚自由和个性,他们多半既不喜欢管人,也不喜欢被人管;即使被提拔到管理位置,也不愿意摆领导的样子,以为跟手下打成一片就能把管理做好。“确实我发现这是管理上的一个误区,现在,我正在努力调整。试着把工作、生活分开,什么时候摆‘老板脸’,什么时候‘示好’,有张有弛,恩威相济。”

晋升为何成了“杯具”

升职,往往伴随着薪水的提高和职业地位的提升,是梦寐以求的好事。但James却向朋友大吐苦水:升职了,压力大了,烦恼也跟着多了起来。

半年前晋升为公司中层干部,当时真有点飘飘然。虽然这次晋升有点突然,大家多少有些意外,但我在30岁时得到这个晋升,心里还是挺开心的。

可是,升职后才半个月,困惑就来了。以前部门的同事,现在成了我的下属,开始刻意跟我保持距离,相处很不自然。布置工作任务时,他们的态度不怎么积极,而其他部门对我的工作也有些不配合。

以前,采购部经理一直是很关照我的,现在态度却不太一样。有次在茶水间门口听到采购部经理在跟他们部门的同事说:“他不就是运气好做了几个大项目吗?升得那么快!”

我想,老板对我这么信任,上任后一定要以上佳的表现来证明公司提拔我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一定要更加努力。但事情似乎没那么单纯,偶尔事情处理得不是那么顺利,以前的同事、现在的下属竟然会不约而同揪我的把柄,甚至私底下到处风言风语;以前,做个普通职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升职后,我不但要在其他部门经理面前为本部门“争地盘”“推责任”,还要与其他部门协调工作。

之前,我只需要负责公司的新产品研发,从未接受过任何管理技巧的培训,这让我有点缺乏自信;另外,自从升职后,我就没了休息日,加班加点、出差是常事,我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开始下降,心情常常烦躁,喜欢发火。做每一件事都提心吊胆,生怕出纰漏。

我开始有种“内忧外患”的痛苦。除了上面说的“外患”外,还有“内忧”,那就是家人对我的不理解。

爱人见我无暇顾家,还动不动就对她发火,终于忍不住向我“还击”了。最激烈时,我曾连续一周没有回家,就睡在办公室。这事儿一度让我失眠。

“以前,上班很开心,氛围很好,有志趣相投的同事,但自从当上经理之后,我觉得上班简直是种折磨,有时候,真觉得宁愿回去做一个普通的工程师。”

从James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他在晋升中经历的痛苦、反常和极度的不适应。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没有人会把晋升看成是对自己的折磨和惩罚。我们不禁要问:面对晋升,James为什么不快乐了?

“被晋升”似乎是技术人员职业生涯发展中一个十分普遍的瓶颈。经过多个个案分析,向阳生涯专家团队总结出技术人员遭遇“被晋升”时的三大瓶颈:

1.角色难以转换

我们知道,在所有工作中,管人是最难的。以前是平起平坐的同事,如今成高人一等的上司,晋升后如何才能在同事中树立起威信,实现身份转换,这是新官上任后普遍受困的问题。同时,因为要适应晋升后新的工作要求,James忽略了家庭生活,没能将工作压力较好的释放,致使与爱人的关系也处于危险境地。

岗位的转换意味着能力和观念的转换。升职之后,工作的性质、压力立刻不一样。以前James只负责新产品研发项目的工作,升职后除了做好自己手上的本职工作,还要对手下的9个员工负责,并经常需要跟其他部门沟通协作。权力大了,责任和压力也相应大了。角色没有顺利地转换过来,James难免会手忙脚乱,难以胜任。

2.管理能力不足

每一个职场人士的能力无非由三大基本元素组成:知识、技能和态度。技术研发岗位与管理岗位上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又是完全不同的。面对突然降临的晋升机会,James在管理能力上的不足很快暴露出来。管理能力不足,下属都看在眼里,James很难树立领导者的权威,干什么都没底气,没自信,又得不到他人的帮助,自然寸步难行。

3.职业定位混乱

James所做的MBTI职业性格测试分析显示,他性格偏内向、思维跳跃、逻辑客观、喜欢探索新鲜事物,这与研发技术人员的职业特征十分吻合,但处理人际关系或与人交涉的技能较弱。而他自己也表示:“我喜欢自己单独处理工作,与供应商的沟通协调我不排斥,因为那样能帮助我找到最合适的材料完成我的研发任务,但是让我去带团队管理人,真的十分痛苦!”

由于缺失职业规划,James对于自己的发展几乎是一片迷惘。他的晋升并不是源于自己喜欢做管理或者说胜任这个新职位,而是听从公司的安排,被动升职。James对自己缺乏清晰的职业定位,没有很好的认识自己,同时对未来3-5年的职业发展路径也较为混乱。这是James晋升到管理岗位后出现困惑的根本原因。对于James来说,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为自己重新做出职业定位,尽快从偏离的轨道上走回正轨。

通常来说,职场中只有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James是典型的研究型人才,适合技术型的研发工作,而非做与人打交道的管理工作。后来James决定尽快与老板进行沟通,说明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定位,寻找技术型晋升的路线。

在James与老板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沟通,老板十分理解James“被晋升”后的痛苦,也看到了他升职后工作并不顺利的事实,答应会尽快重新考虑他的岗位,让James在自己擅长的研发部门找到更好的发展平台。

职场中选错职业发展方向的大有人在,超过75%的职业困惑都是源自职业发展方向的错乱。晋升,表面看上去很美,但如果跟个人的职业兴趣、定位相悖,很可能会导致职业生涯的错乱。因此,要实现完美晋升,找准定位并理性选择自己的发展之路十分重要,别像James一样,晋升了,却丢了快乐。

完美职场升职计

对于正式跨入而立之年的80后,事业进入新阶段最明显的标志莫过于升职加薪。究竟要成为怎样的员工才能让老板会主动找你谈升职?面对升职机会,如何巧妙地争取?职场专家和企业HR建议,完美的“职场升职计”包括以下几点:明确职业发展规划、业绩出色、经验丰富,又能运用正确策略与领导沟通,并表现自己。

1.职业规划

付兵1980年出生,英国留学回来后,从民企上市公司到香港主板上市公司的国内子公司,再转战美国NYSE的上市公司的总部,职位则从法律部普通员工,到主管,再到更大企业的主管,最后成为总经理,职位提了两级,薪资翻了4倍。

付兵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有明确目标,而且在每次应聘面试时,他都会跟招聘官探讨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并询问在该企业可能的职位晋升空间。在他看来,升职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踏实工作,创新工作流程等等,另外就是继续读书充电,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为人处世”,付兵举了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公司内训轮到我的部门领导去,但领导想休假,而且以前类似的培训已经有很多,那就自己顶上去参加一周的集中培训”。付兵说,虽然外企大多有完善的机制,但升职更重要的因素还是直接上司。

虽说升职是以老板意志为主导的事情,但员工首先应在本职岗位上有出色的业绩,甚至超出领导的期望。在这一前提下,学会适时、主动来展现自己,让领导层对自己有更好的了解和认可。

2.骄人业绩

1985年出生的徐莎在目前这家民企财务部已经工作了三年。前段时间部门主管离职创业,部门就剩下她一个人,主管的位置一直空缺,马上就要有新员工上班,徐莎犹豫着是不是该在新员工入职之前和经理谈谈升职。

经理不常来单位,部门工作都是由主管安排,徐莎一直觉得埋头做事,把工作和经理的熟悉程度也仅限于见面打个招呼问好。

所以,一想起要跟经理要求升职,徐莎心里直犯憷,一是怕经理不了解自己的业务水平,另外一方面是担心主管跟经理关系不好,而且主管离职创业多少也利用公司给他的职位和权利,经理会不会“厌屋及乌”。

其实这正是表决心的时候,应该利用这个机会表明自己认同该平台和老板,表明未来也会珍惜这个平台和升职机会,给老板吃个定心丸。可以把平时的工作记录、阶段性总结、曾完成过哪些重要项目或工作等列出来,出色的业绩是最佳证明。

3.迂回升职

许芸研究生毕业后在房地产公司做策划的许芸做事风风火火,管理和业务能力很强,入职4年,与办公室里的老员工相比,还算是个新人,虽然活干得最多,升职名额却一直没她的份,因为领导不喜欢她的处事方式。

许芸觉得遇上一个不投缘的领导,正好公司销售部因为业务拓展正要扩编人员,许芸想迂回一下,想办法换个部门试试,因为销售部的领导好几次夸奖过她办事利落,考虑了几天,许芸看准了一个恰当时机,和销售部门领导表明了调岗的意愿,领导很欢迎,当即表示调动事宜全由他出面筹备。半个月后,许芸收到调岗加升职通知单。

借助第三方力量达成升职目标是个很好的途径。通过与第三方的沟通,可以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力量,也可以是跟老板亲近的人,告诉老板,你有升职的意愿,而且具备承担更高职位的能力,“借他人之口”达到加薪升职的目的。不过,操作时切忌“走样”。此外,第三方的选择也很重要。该案例中,许芸升职成功与否取决于该第三方领导的沟通技巧,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

员工的成功离不开团队中每个人的配合与支持。因此,团队精神也是能否提升某个员工时重点参考的因素之一。看其是否能为企业的整体利益有效地协调、沟通其他部门,或是帮助团队中其他员工发挥自身特长,以保证公司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此外,我们还会关注员工是否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否有计划性,是否善于总结,是否能通过工作不断了解认识自我,同时具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计划。

制度开明的企业都会鼓励员工明确表达职业发展兴趣目标,反对那些表面没有非分之想,但内心却极度渴望升职的做法。比如我们会鼓励员工跟上司保持沟通,除每年的review之外,鼓励员工在午饭或工作之余跟上司沟通自己的想法,并通过正当途径申请升职,之前可以先了解企业有哪些岗位空缺,给上司一个建议,即使不同部门之间也是可以的,但不鼓励为升职讨好上司。

首先,提出升职请求不是丢脸的事。评估员工的发展潜质,有一个指标就是该员工是否有上升的愿望。被拒时,员工要冷静分析是什么原因:是因为自我认知不够,还是因为公司目前没有合适的机会,然后再考虑怎么做。思考一下自己是否认同公司的企业文化,企业是否重视人的发展,如果是,那么金子总是会发光;如果不是,考虑自己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工作,有没有除了升职之外更加吸引你的因素把你留在这里。

总之,不要为了升职而升职,升职本身可能带来经济和面子上的好处,但每个人要考虑的是:自己是否已经做好了升职的准备?升职是不是唯一让自己觉得拥有工作动力的因素?除了升职之外,工作环境,其他形式的发展机会等等,都可能是自我满足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