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幸福课
9572800000006

第6章 家庭——幸福的加油站(1)

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碎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周国平(当代哲学家、作家,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孝敬父母从现在开始

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

——伊索克拉底

记得某年的春节晚会上,一首《常回家看看》感动整个中国,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都在播放这首歌。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只奔个平平安安。”这首歌唱出了老人期盼儿女回家团聚的心情,唱出了现代人为了事业而忽视家庭的无奈。

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往往很少有时间和父母在一起,而有机会在一起的时候,老人往往愿意给子女唠叨些生活中的琐事,说的多了,做子女的就不耐烦了,甚至不愿意和父母多交流,惟恐他们唠叨起来没完;若父母年老或病了,自然会求助于孩子的帮助,时间长了,子女倍感压力,甚至会出现“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现象。一方面因为给父母治病影响工作,觉得难以向单位交代,另一方面觉得来日方长,孝敬长辈还有很多时间,当老人忽然不幸离世,才深刻地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觉,真正领悟到孝顺要趁早的真谛。

难道,我们就真的那么忙,就连回家尽尽孝心的时间也没有了吗?很多时候,忙只是一个借口,关键是现代人的内心被外面世界的纷扰塞满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是最爱我们的人,可一直以来,在很多问题上,做儿女的和父母都存在一定的分歧,人们习惯将其称为代沟。如:当我们为流行音乐疯狂的时候,父母可能觉得那是神经质的表现;当父母专注于京剧,民乐时,我们可能会嗤之以鼻,暗笑他们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当我们把头发染成酒红色,穿着奇装异服招摇过市时,父母可能会说:“别打扮得像个怪物一样。”当父母穿着中山装板正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可能会在心里对他们的陈旧观念不屑一顾。当我们怡然自得地做着“月光族”,今天花着明天的钱时,父母可能会痛心疾首说我们是“败家子”,而当父母为了几毛钱的小菜和小贩讨价还价时,我们可能会说他们太在乎金钱了。当我们遇上心爱的人而生死相许时,父母可能会劝我们不要太把感情当回事,而当父母把门当户对,家庭条件等视为婚姻的必需条件时,我们可能会认为他们俗不可耐。

我们与父母间观点不一致的事情太多了,有时可能会因为这些问题发生争执,谁都想说服对方,谁都不肯妥协,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争执上面。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到底有多少时间去孝敬一下父母呢?

读书时,我们还小,父母就是我们的天。我们像小雏鸡一样躲在他们的翅膀底下,认为那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港湾,而父母也乐得将我们像皇帝似的娇纵着、溺爱着。工作后,我们朝九晚五,为了自己的事业在外奔忙,而父母总是在我们深更半夜回家后亮着一盏温暖的灯,等待着我们回家。恋爱了,那个海誓山盟的人仿佛成了生活的全部,而父母,早已被我们抛到九霄云外了。

结婚了,生活中除了孩子就是丈夫、妻子,自己家的事情还顾不过来呢,根本没有时间去过问父母的生活。而父母,就在不远不近的地方默默地关心着我们,孩子们生活得幸福,平平安安就是他们最大的快乐了。就算我们忽略了他们,从来没有记得为他们过生日,有时甚至在节假日都忙得没有时间打一个电话问候一下,他们都没有半点儿埋怨。当我们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经历了世事沧桑之后,开始真正了解到父母的不容易,想到要好好的孝敬他们时,才突然发现他们都已经老了很多。现在明白还不算晚,就从现在孝敬父母吧!常回家看看,和他们聊聊天,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多抽时间陪他们出去散散心。就算再忙,也别忘记给他们打个电话,有时间带着孩子一起回家陪他们吃个饭,多让他们脸上绽放笑容,多让他们心里感觉快乐吧!这样,当有一天他们老去,真的要离开我们时,至少对自己的内心是个安慰,因为在他们的有生之年,我们给了他们最想要的爱与关怀。

所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住自己的父母,而且更要趁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老人怕孤独,爱热闹。看望老人其实就是一种爱的表示,不住在一起,大家互相想着,见了面会格外亲。

在老年人心目中,特懂事,特孝顺的表现就是往家打电话,写信,逢年过节寄张贺卡。其实寄钱寄物倒不需要,报个平安老人家心就踏实了。看来,做父母的对孩子的要求很简单,一个电话,一次团聚,就能让他们由衷地从心里感到幸福了。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光大这种美德不仅需要从小事做起,还要从当下做起,不要在失去亲人的大悲大痛中才领悟到这一点。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给予子女生命,并为子女的成长操碎了心,熬白了头,作为晚辈,理应孝敬老人,关心老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慰藉。如果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忽视老人对子女的依恋和期盼,甚至不愿意尽到孝的责任,对老人不管不问,当最终失去亲人的时候,就悔之晚矣!孝敬老人要趁早,那我们就从现在开始吧!暂时停下匆忙的脚步,推掉不必要的应酬,常回家看看,听听老人的心声,谈谈自己的生活,陪老人到外面走走、到外地看看,让他们感受到儿女的关怀和温暖。

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

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会爱他的父母。

——林语堂

根据一项“家庭教育大调查”显示,我国家庭60%的家长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仅有四个小时左右,亲子共处时,最常从事的活动是:35%的孩子在看电视,25%的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剩下的则是游戏等其他选择。家长每天和孩子说话的时间,则缩短在半小时以内,而且说的内容多是“教导性”的话语。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出现了“想要”和“需要”之间的落差,家长最想要的是:孩子功课棒、才艺佳、听话又乖巧。所以爸妈花时间与精力最多的,还是处理“课业与升学的压力”、“孩子学习的状况”等问题,然而对孩子最希望与爸妈分享的“心情和情绪”,家长却关注不多。

最近几年,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和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表现为思想行为怪异、学习成绩下滑,沉迷网络游戏,不能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等。引起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但这些学生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大部分和父母缺乏沟通和交流。我们说的缺乏沟通和交流,不是缺乏管教,有些父母管得很紧,同样也会出现上述问题。因为沟通和交流培养的是情感、亲情,而亲情的培养主要靠家长,亲情越浓,孩子和家长就靠得越近,就越容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沟通和交流可以说服孩子,让孩子愿意和你合作,愿意听你的话,并且去做。严管说教是凌驾于孩子之上的,孩子容易反感,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者产生害怕心理,从而胆小怕事。不管是逆反还是怕事,都对孩子成长不利。

如何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呢?很简单,平时多陪陪孩子。有时间的家长,陪孩子当然没问题,关键在于如何陪,可以陪孩子玩,可以陪孩子说话,可以陪孩子看电视。陪的时候可以渗透一些简单的道理或生活技能的讲解。比如,陪孩子玩时发现孩子有浪费现象,不要一味骂孩子,而要利用这个机会教孩子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在公共场所玩的时候,要教孩子爱护公物。每一次玩结束时,要带孩子打扫场地,教孩子养成整洁的好习惯。陪孩子说话,要选适合孩子的话题,最好要有趣、有益。陪孩子看电视,可以给孩子讲解谁好谁坏,谁对谁错,谁是谁非;碰到科技类的,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简单的试验;看到手工类的,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做。

孩子在长大过程中,应该慢慢地给孩子多一些自己支配的空间,但也不能忘了多陪。在陪伴中增进情感,在陪伴中增强孩子对你的信任,在陪伴中增加你对孩子的了解,对于十几岁的大孩子,陪起来可能就有些难度了,其实,父母只要稍微用点心也不难。在家没有什么玩的,就带孩子出去玩,广场、公园或者到外地旅游。在家,孩子感觉不到真情,出去了,孩子就会感到一家人的温暖和关怀,没什么说的,就说说家常,说说孩子的学校、同学,说说自己的工作,说说奇闻趣事,让孩子了解世界,扩展视野。大人在做事的时候;在安全的前提下,要让孩子应尽量参与其中,扫地、修车、田间作业,哪怕递送工具,也能让孩子有成就感,同时增长了见识,增进了感情,还学到了生活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