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财富课
9572700000040

第40章 管理——企业永恒的主题

管理是一种严肃的爱。

——西洛斯·梅考克(美国国际农机公司创始人)

你不是一个人

当企业小的时候,或者刚开始做一件全新的事的时候,一定要身先士卒,那个时候,领导是演员,要上蹿下跳自己去演。但是当公司上了一定规模以后,一定要退下来。“要做大事,非得退下来,用人去做。如果我一直身先士卒,就没有今天的联想了,我现在已经退到了制片人的角色。现在包括主持策划,都是由年轻人自己搞,杨元庆他们自己的事,由他主持策划,我只是谈谈未来的方向。

——柳传志(联想集团创始人)

戴尔上大学时就开始了创业,由于他养成了晚睡晚起的习惯,也由于他掌握着公司里惟一的大门钥匙,所以每当他睡过了头,匆匆忙忙赶到公司附近时,远远地就能看到二三十个员工在公司门口闲晃,等着他开门。

日复一日,戴尔公司很少在九点半以前准时开门。后来逐渐有点儿提前,但从来没有早过早上九点。等公司做出早八点上班的决定之后,戴尔便明智地把公司大门的钥匙交给了一位员工来掌管。

但公司发展迅速,快得惊人,越做越大,应该交出去的钥匙显然不只是公司大门这一把。

有一天,戴尔正在办公室忙着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有个员工走进来,抱怨说:“真倒霉,我的硬币被可乐的自动售货机‘吃’掉了。”

戴尔忙得头都没抬,不解的问:“这种事为什么要告诉我?”

员工理直气壮地说:“因为售货机的钥匙是由你保管的啊!”

那一刻,戴尔明白了,自动售货机的钥匙也应该立刻交给别人保管了——一切应该交给别人保管的钥匙都应该立刻交给别人保管了!

从戴尔交钥匙的故事,联想到了那个著名的授权定律:“上层授权面应占分内工作的60%~85%,中层授权面应占份内工作的50%~75%,基层授权面应占份内工作的35%~50%。”授权是分身术,用贤乃成事诀。做领导一定要懂得放权,那些事必躬亲的领导者,通常是自己劳累不堪,身心疲惫,而公司业绩却不见明显好转。而那些适时放权的领导,企业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效益会越来越好。因此,只有善于交“钥匙”的领导,才能让员工各尽其才,只有放下手里的“小篮子”,才能腾出手来掌管“大江山”。

遗憾的是,在很多公司,我们却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板忙得大汗淋漓,把腿都跑细了,而员工们却在一边悠哉游哉,真不知道到底谁是老板?记住:你不是一个人!你还请了一大帮员工!要想办法让员工为你忙,而不是自己忙得团团转。一个聪明的管理者,应该懂得如何正确地发挥下属的才智、利用下属的力量,而不是管这管那、事必躬亲、把一切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俗话说,甩手的才是掌柜的,如果领导过得比员工还辛苦,那么这领导不当也罢。当然,快乐逍遥不等于玩忽职守。事实证明,很多大生意都是在高尔夫球场谈成的。管理者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什么又是下属该做的。

历史上有个“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有一天,闲来无事,与韩信讨论起了各自的军事才能。刘邦问:“你看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也没多想,张嘴就说:“也就十万吧!”

刘邦听了,心里有三分不悦,心说: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

韩信不无得意地说:“我呀,那当然是多多益善罗!”

刘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兴,于是沉着脸问:“既然将军这么有本事,怎么还在我的手下打工呢?”

韩信登时明白,赶紧说:“陛下虽不善于指挥兵,却善于驾驭大将。”

刘邦听了转怒为喜。

刘邦之所以转怒为喜,就在于韩信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上。实际上,这话是刘邦自己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带领百万之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后人根据这个典故,往往把人才分为“将才”和“帅才”两个层次。何谓将才?将才可以率领战士冲锋陷阵,进则能胜,退则有序,谋则有道。何谓帅才?帅才可以统御众将,指挥群雄,胸怀全局,深谋远虑。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将才就好比象棋中的车、马、炮,威力虽强,但终究是个棋子,该拼时得拼,该舍时得舍,怎么用它们,还是“老将”说了算。而“老将”本人却总是稳坐中军帐,顶多在自己的城里挪动挪动。为什么?因为“老将”动个不停,多半是因为对方将个不停,往往意味着这盘棋已经非常危险了。同样的道理,企业中的老板就好比象棋中的“老将”,自己动个不停,手下的车马炮却纹丝不动,不把企业拖垮,也得把老板累死。

管理无情人有情

很多创业者在管理公司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对公司的管理有情,是一个大忌。对公司来说,应该是管理无情人有情。

——史玉柱(巨人集团创立人)

管理学中有一个“梅考克法则”,它的提出者西洛斯·梅考克不仅是美国国际农机公司的创始人,还是世界上第一台收割机的发明人。所谓“梅考克法则”,简单来说就是在管理过程中,既要坚持制度的严肃性,又不伤工人的感情。

有一次,一个老员工严重违反了工作制度,按规定他应该受到开除的处分。决定发布后,那个老员工当即火冒三丈,他找到梅考克,说:“当年公司债务累累时,我与你患难与共,3个月不拿工资也毫无怨言,而今犯了这点错就把老子开除,你真是一点情分也不讲!”

梅考克平静地对他说:“你知不知道这是公司?是个有规范的地方?这不是我们两个人的私事,我只能按规定办事,不能有一点儿例外。”

但几天后,梅考克了解到,这个老员工之所以违规,其实是他的妻子去世了,两个孩子不仅嗷嗷待哺,而且其中一个还跌残了一条腿,老员工由于极度痛苦,借酒消愁,才误了上班……当天,梅考克就找到那位老员工,诚恳地说:“我真糊涂,现在你什么都不要想,赶紧料理好老婆的后事,照顾好孩子们。你说过,我们是患难与共的好朋友,所以你放宽心,我不会让你走上绝路的。”说完,他从包里掏出一叠钞票,塞到老员工手里。

老员工喜出望外,说:“你是想撤销开除我的命令吗?”

“你希望我这样做吗?”梅考克亲切地问。

“不,我不希望你为我破坏了规矩。”

“对,这才是我的好朋友,你放心地回去吧,我会适当安排的。”事后,这个老工人被安排到梅考克的一家牧场当管家。

梅考克有一句名言:管理就是严肃的爱。所谓“严肃的爱”,说白了就是在管住人的基础上,理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应关系,使企业内部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管理是一门艺术,你可以把员工们“管”得规规矩矩、“理”得笔笔直直,但你如果不懂得人情味,就可能把人的可塑性和创造力给泯灭。这也正是近年来人性管理风靡的根本原因所在。

管理的要素是什么呢?当然是“理”,也即条理、道理和事理,概括起来说就是两个字——制度,但制度都是人定的,如果你想把一个企业做大做强,那你就必须用制度说话,让制度为你堵住很多漏洞;但另一方面,制度同样可以把一个企业搞垮搞死。

这么说是不是有点矛盾呢?一点都不。

企业必须有制度,制度是管理的有效工具。制度无所谓好与坏,没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管理者就是要把握住制度的尺度,把制度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上,有效地执行各项制度。可是制度再完善也不行,否则直接按照流程操作,电脑控制,请个文员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花大把银子高薪诚聘管理人员呢?

其实,管理者是用来填补制度空隙的。任何制度就其本身来说都不可能完善,管理者的作用就是让它完善。制度是刚性的,管理者是柔性的;制度是木板,管理者是填补木板缝隙的强力胶。两者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制度和管理者最大效果,求得最完美的结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制度太多是管理者无能的表现。

过度依赖制度,动不动就上纲上线,还容易让人们产生抵触情绪,进而想办法钻制度的漏洞。他们会说:“不是我不想做,也不是做不了,只是公司没规定我做,我不敢做啊!万一做不好岂不是给领导添乱?”所以管理者不能执迷于制度。

所谓“军法无情”,制度的产生,就意味着它必然是冷冰冰的。而公司请管理者,就是用来协调制度不足的,就是要在无情的制度上洒上一些温情,这样才能体现出管理者的价值,有效地推动公司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军法无情人有情”,这句话就是为中国企业量身打造的。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并不是所有东西都必须制度化、理性化就好,中国人是讲人情味的,中国的企业也需要刚柔并济,在理性中多一些感性,在制度中多一些人情关怀。这同样是对公司老板的考验,你能否管理好不同阶段的员工,直接决定了你的公司能否长久立足。管理是一门艺术,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公司老板来说,迫切需要学习的是:如何与员工打成一片,然后和他们一起成长。

然而,人性化管理绝不是“打成一片”那么简单。人性是极为复杂的,任何一个人的人性都有两面性,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企业内外无规矩不成方圆,行之有效的制度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而人性化应该成为一种企业管理制度的润滑剂。泰罗制式的“管、卡、压”管理并不完全错——因为没有纪律、没有约束、没有惩罚,就会没有管理,也没有效率。列宁当年正是从一分为二的角度肯定了泰罗制中合理的内容。教育专家强调“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我们则说“没有惩罚就没有管理”。在实行人性化管理过程中,我们千万不可偏废“罚”的力量,至少也要做到恩威并重。

伟大者在于管理自己

除非你能管理“自我”,否则你不能管理任何人或任何东西。

——帕瑞克(美国管理学家)

就像所有的将军都希望手下有一支指哪儿打哪儿的铁军一样,所有的企业领导者也无不希望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但是反过来想想,员工们其实也希望自己的老板能像个老板。身为领导者,你自己都做不到或不愿做,你又凭什么要求员工执行自己的规则呢?扛大旗的都溜之大吉了,小卒子们还会傻兮兮地在阵地上卖命吗?这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帕瑞克所说的,“除非你能管理‘自我’,否则你不能管理任何人或任何东西”。

联想总裁柳传志有一句名言——“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们来看看柳传志是怎么做的。

联想有一条规则,开20人以上的会迟到要罚站一分钟。这是一项很严肃的规定,这一分钟是很严肃的一分钟,任何人必须执行。事情很巧,第一个被罚的人正是柳传志原来的老领导,柳传志和他都感到很尴尬,罚站的时候他本人紧张得不得了,一身是汗,柳传志坐着也一身是汗。柳传志悄声跟老领导说:“您先在这儿站一分钟,今天晚上我到您家里给您站一分钟。”柳传志本人也被罚过3次,其中有一次是他被困在电梯里,咚咚地敲门,希望有个人听到帮他请个假,敲了半天也找不到人,出来后,柳传志没作任何解释,自觉地罚了站。

就做人而言,柳传志有一段很有名的话:“第一,做人要正。虽然是老生常谈,但确确实实极为重要。一个组织里面,人怎么用呢?我们是这么看的,人和人相当于一个个阿拉伯数字。比如说10000,前面的1是有效数字,带一个零就是10,带两个0就是100……其实1极其关键。很多企业请了很多有水平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国外的人才,依然做得不好,是因为前面的有效数字不对,他也是个零。作为‘1’的你一定要正。”柳传志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比如在联想的“天条”里,有一条“不能有亲有疏”,主要内容是“领导的子女不能进公司”。因为领导的子女进来,会影响其他有能力年轻人的心态。当年柳传志的儿子从北京邮电学院计算机系毕业时,很多人都劝柳传志适当“松一松”,但柳传志说“没有任何考虑的余地,坚决不让他到公司来。这是自己定的天条,一旦开了头,员工的子女们都进了公司,再互相结婚,互相串联起来,越扯越多,将来想管也管不了”。

这就是柳传志,要求别人做的,首先自己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联想公司在柳传志的带领下,由20万元起家,发展成为今天有上百亿资产的大型集团公司,成为了中国电子工业的龙头企业,这和他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有着必然的联系。

很多人羡慕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财富,却对他取得财富的过程漠不关心。曾经有员工这样评价比尔·盖茨:“他不但是个工作狂,而且要求很严格,如果部下认为办不到的事,他会自己拿回去做,且迅速而准确地做到几乎完美的地步,让大家佩服得没有话说。在他手下工作,如果没有真本事,还真难做。”的确,也正是在盖茨的带动下,微软的员工们才能在“工作第一,以公司为家”的氛围中,以一种“日也操劳、夜也操劳”的工作方式毫无怨言地努力工作。他们厌恶好逸恶劳的人,尤其对那些没有什么才能的人更是一点都不客气。他们经常没日没夜地工作,甚至一连几天不休息,并乐此不疲。

我们再来看一下美国人亚科卡的故事:

亚科卡就任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经理时,公司已经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亚科卡决定动员全体员工振兴公司,于是他主动把自己的年薪由100万美元降到1000美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员工为此感动得流泪,流泪之余他们也都像亚科卡一样,不计报酬,团结一致,自觉为公司勤奋工作。不到半年,克莱斯勒公司就发展成了拥有亿万资产的跨国公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公司处在困境中时,老板和管理人员首先要挺住,要身先士卒,做好榜样,带给下属自信与保障。如果管理者自己先乱了阵脚,手足无措,下属能不打退堂鼓吗?

身先士卒的例子,历史上和生活中都不鲜见,然而时至今日,很多管理人员却把身先士卒的精神发挥得变了形,走了味。在各种组织中,凡是有名有利的事,如购物、如基建、如采购、如招待,大到几十上百万元的项目,中到会议、餐宿费,小到笔墨纸砚,等等等等,长官们总是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废寝忘食,累死也心甘。可一旦到了关键时刻,需要加一下班了,需要流一把汗了,长官们却好像突然蒸发了一样,连个人影也找不着,只剩下几个有名无实的所谓的管理人员,带着大家一边干活,一边骂娘。长此以往,别说让士卒们冲锋陷阵,大家不临阵倒戈就阿弥陀佛了。

综上,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领导能力绝不是一个领导职位就能赋予的,没有追随者的领导,剩下的只是职权威慑的空壳。孔子能够让学生一辈子追随,释迦牟尼能够让众生顶礼膜拜,毛主席去世多年仍然有数不清的中国人、外国人排着队缅怀、瞻仰,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具备令人无法抗拒的人格魅力。如果你的人格魅力实在太低,那就不要怪员工们有样学样了。记住:想把你的企业经营好,先把你的人品修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