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财富课
9572700000018

第18章 脾气——脾气不改,事业封顶

我们很幸运,因为史蒂夫·乔布斯脾气不好,没把中国市场当一回事。如果苹果投在中国消费者身上的精力和我们一样多,我们就麻烦了。

——柳传志

别把财富吓跑

我最讨厌自己刚烈的性格,一点儿也不会柔和。

——李书福(吉利集团董事长)

禹作敏曾经是中国企业界的风云人物。在他的带领下,短短几年时间,天津大邱庄便从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变成为盛极一时的中国“首富村”。有了钱之后,他的脾气也水涨船高。有一次,他去北京谈生意,在一家商场看见一张红木写字台,他好奇地用手摸了摸,然后询问价钱,服务员见他穿着普通,一开口伤了他的自尊:“两万多呢!买得起吗?”禹作敏哪受得了这个,当即让人掏钱买下,“拉回去放在我家地下室里”!

孙大午也曾被人赞誉为“中国企业家的良心”和“中国农民的英雄”。1985年,他以1000只鸡和50头猪起家,短短十年,他的大午集团便跻身中国五百大私营企业之一。几年前,某报纸曾报道了这样一件小事:近日,应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之邀,孙大午到北京进行题为《私企立宪》的演讲。午餐时,北京某咨询公司副董事长李某和某旅行社老总薛某邀请孙大午下午分别到二人家里去做客。下午4时30分,孙大午一行人到了主人家门口,刚敲开门就看见李总手里拿着几个蓝色的塑料袋(鞋套)。孙大午当即不悦,“我不进去了,我们到外面去吃饭吧”。后来,大家一起到了另一位邀请者薛总家,在那里,孙大午遇到了同样的事情。再后来,孙大午开始发作,两个小时内,他像火山爆发一样慷慨陈辞,引经据典、口若悬河,直斥请客人换鞋套、换拖鞋是“庸俗的、丑恶的文化”,是对他“极大的侮辱”。

我们在这里引述这两个小故事,并不是要效仿某些人,“痛打落水狗”,事实上,他们虽然败了、败过,仍然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深思慎取的地方。

我们姑且不去谈什么职工、集团、国家的利益,单是“在商言商”,这种做法就非常不可取。因为别人狗眼看人低,我们便“以低制低”,影响了大事;因为套个鞋套这样的误会,导致生意没法谈下去,何必呢?做人也好,做企业也罢,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枝干,什么是末节,处理问题时,千万不要把目光局限在个人的喜怒哀乐上。

人们常说,“不笑莫开店”、“和气生财”,其本意就是说要想赚钱,就必须要有“忍”的精神。身处逆境,需要忍;身陷贫困,也需要忍;经营销售过程中,更需要忍。顾客就是上帝,客户就是衣食父母。怎么对待上帝和父母?当然得好好侍奉!如果只会争气、好面子,不懂得忍耐之道,不晓得伸缩之理,那么钞票就会从你眼前哗哗流走。老人们常说,“人与人过不去,但不能跟钱过不去”,想想还真是那么个理儿。

喜欢看电影的朋友都知道香港的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和著名武打影星李小龙,但很少有人知道下面这件轶事:

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以《青蜂侠》一片成功杀进好莱坞,也赢得了香港媒体和观众的追捧。不久,李小龙返回阔别12年之久的故乡。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李小龙透露出自己愿意回港发展的想法。一石击起千层浪,几十家香港制片公司先后向李小龙询问拍片的条件。但直到两个月后,李小龙即将返美,真正发出邀请的制片公司一家也没有。这是因为李小龙提了两个苛刻的条件:一、影片制作投资不得少于60万港币;二、影片必须聘请外国演员。在当时,每部香港电影总投资至多二三十万港币,李小龙的第一个条件,就足以吓倒大多数制片公司。直到1971年初,两家香港电影公司才不约而同地向李小龙发出了正式的邀请,其中之一便是财大气粗的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另一个则是囊中羞涩且创立未久的嘉禾娱乐事业有限公司。最终,李小龙投入了嘉禾的怀抱,原因只有一个:李小龙让邵氏掌门人邵逸夫去美国谈判,而邵逸夫连理都没理。其实,当初他只要稍微牵就一点李小龙的傲气,或者只是派个人赴美“一顾茅庐”,很容易就能把“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李小龙“搞掂”。

由于同样的原因,邵氏还曾错失过许冠文、许冠杰兄弟,当初,兄弟俩携带《鬼马双星》剧本找到邵逸夫,要求五五分成,遭到拒绝后转投嘉禾。

不过,邵氏刚刚在香港立足时却并非如此。著名导演、编剧李翰祥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述道:“(邵逸夫)初到香港时,还真有些寸步难行的味道,想请大明星吃饭都要百般迁就,因为(他之前)试请过几位大明星一块儿到他在清水湾的别墅吃饭,结果不仅大牌没到,连二牌三牌也请不齐。”

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前后判若两人呢?一个很简单的理由:财大气粗。俗话说,“腰里没铜,谁敢横行”,财富是最能壮胆的东西,“老子有的是钱,还怕请不到人吗?”这未必是前述三位主人公的想法,但却是很多尚未脱离低级趣味的暴发户的真实想法。

现实生活中,或许我们的身边就有这种人:没钱的时候,老老实实,低调得接近于委屈,一旦有了钱,立即大变样:嗓门也大了,脾气也长了,说话也狠了,走起路来都是螃蟹步,晃晃悠悠,横行霸道……这样的人,不仅没素质,也难成大器。因为金钱如水,只会往低洼的地方流动,暴脾气、大嗓门和高高在上的姿态,只会把财富吓跑。

管好你的暴脾气

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多一点委屈,少一些脾气你会更快乐。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

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乔治·巴顿号称“铁胆将军”,他脾气火爆,嫉“懦”如仇,训斥部下时极为粗鲁、野蛮,有些媒体甚至直接称他为“美军中的匪徒”。

1943年7月,巴顿担任美国第7集团军司令,在英国人亚历山大将军的指挥下,配合蒙哥马利将军的第8集团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一天,他来到后线医院看望伤员。

巴顿来到一位病号前面,问他:“你有什么要求?”

“我要回国。”病号小声回答。

“为什么?”巴顿又问。

“我的神经不好。”病号回答。

巴顿没有听清:“你说什么?”

“我的神经不好,我听不得炮声。”病号适当提高了声音。

这下可惹恼了巴顿,他大吼道:“去你妈的神经!你是个胆小鬼!你真是个混蛋!”

骂完后,巴顿并不解气,他上去给了病号一个耳光,看到病号流泪,他再次大吼:“不许你这个混蛋哭泣!我不允许一个胆小鬼在我们这些勇敢的战士面前哭泣!”

病号受到侮辱,哭声更大了。巴顿的怒火也更大,他再次上前给了病号一耳光,还把病号的帽子丢到门外,并大声地对医护人员说:“你们以后不能接收这些混蛋,他们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不允许这些没有男子汉气概的混蛋在医院内占位置。”

说完,他再次对病号吼道:“你必须到前线去!你可能被打死,但是你必须去!如果你不去,我就命令行刑队把你毙了!说实在的,我本该现在就亲手毙了你!”

结果,这件事情很快被媒体公开,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很多士兵的母亲要求立即撤换巴顿,某人权组织还要求将巴顿送上军事法庭。尽管后来美国军方和政界千方百计为巴顿开脱,力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此事最终影响了巴顿的“前途”——1945年,对德战争刚刚结束,巴顿便因脾气暴躁、作风浮躁、轻率,以及政治上的偏见被撤职。

将军训斥士兵,在各国军队中屡见不鲜,惟有巴顿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过激引起了全国民众的强烈反对,为其日后撤职埋下了伏笔,可见无论在任何场合,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冷静、沉重,把握好分寸。只知道发泄自己的怒火,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会愤怒的人是庸人,只会愤怒的人是蠢人,只有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尽量不发怒的人,才是聪明人。

“我也知道发火儿不好,也想过不少办法,可事到临头就是控制不住我这暴脾气,真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是很多人共同的感受。其实,性格受遗传因素影响不假,但后天环境、生活习惯、个人修养才是性格形成的决定因素。制怒并不难,关键看你是不是发自内心的想改变自己。

曾经有商人向一位禅师讨教:“我这个人天生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得罪客户,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禅师说:“噢,你天生就有这么有趣的东西吗?你的暴躁脾气带来了吗?快拿出来,我帮你治治。”“呵,这怎么能拿出来?每当事情不顺心时,它才会出来。”“这么说,暴躁脾气就不是天生的了,它只会偶尔出现,如果在那个时候,你能克制自己,不使它发生的话,哪里会有什么暴躁呢?你把自己的暴躁脾气,说成是父母生的,这是陷父母于不义啊!”商人被说得哑口无言。

这个故事再次说明,克制自己才是关键。当然,“克制自己”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心理学家指出,一般来说,克服暴躁的毛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如巴顿控制不住自己打骂病号一样,大多数脾气不好的人也往往具有“诉诸行动”的倾向,他们习惯于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有鉴于此,他们需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便在必要时使用描述性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而不是通过暴怒的方式。

2.及时远离令人愤怒的人或事。爱发脾气的人往往内心冲突多、矛盾情感多,一旦别人达不到他们的高要求,或者不能满足他们的矛盾需要,他们的愤怒就会一触即发。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感到内心不爽时及时回避,所谓眼不见心不烦,一般来说,及时远离了令人愤怒的环境,注意力就会转移,内心自然会渐趋平静。

3.将心比心,试着为他人着想。脾气不好的人往往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的感受,所以不妨在情绪好时,跟伴侣或朋友进行“身份互换”,让对方扮演发火的角色,自己亲身体验一下无名被火烧身的感觉。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每一个有过亲身经历的人,都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多加注意,逐渐克服暴躁的脾气。

善战者不怒,善怒者不富

做一个印度人是一个真正的优势……如果你从小在一个有三百多种语言和少数民族的国家长大,你将学会如何消除分歧,达成妥协。

——米塔尔(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主席,财富一度仅次于比尔·盖茨和巴菲特)

“善战者,不怒。”这是《道德经》中的名句。表面看来,这是在谈战争,实质上老子是通过军事的角度告诫世人,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处世为人,都要学会制怒,即不生气。“商场如战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商场本身并不产生财富,无非是有人赚,有人赔,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产生些许矛盾,乃至你死我活的争斗,都在所难免,所以,商人更需要制怒。

美国某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专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人在发怒时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如果持续发怒十分钟,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长跑。没时间做运动的朋友看到这里可能会高兴,但别高兴得太早,心理学家还指出,发怒时,人体还会分泌一种“发怒水”,这种分泌物比人在其他情绪状态下所产生的分泌物都复杂,毒性更大。因此,动辄发怒的人很难长寿,很多人的病都是因此而得,最后也是因此而死的。不仅如此,该心理学家还告诫人们:要少吃肉,因为动物在被屠宰时,肯定特别气愤,它们体内也会因此产生“发怒水”,肉吃多了,自然会影响人体健康。

对于这项尚未得到学术界认可的实验,我们大可不必认真。但古往今来,因为一怒而玷污了一世英名,毁掉了万世基业者大有人在,对此,我们必须引起注意。

“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是中国武术界的格言。何谓功?对此并无一个标准的解释。不过所有的练武者都得制怒,这不仅是武德,也是修炼的一部分,无论中国和外国。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外国武术家的例子:

奥玛尔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剑手。早年,他曾经与一个水平相当的剑手比剑,二人前后斗了二十多年,一直没有分出胜负。这天,二人再次对决,眼看奥玛尔就要战胜对手,结束对手的性命,对手情急之下居然像他吐了一口唾沫。奥玛尔立刻收回就要刺中对手的剑,说:“你起来吧,我们明天再打。”对手登时一愣,不知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奥玛尔对他说:“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修炼自己,要求自己不带一丝怒气比剑,无论是谁,无论什么情况。靠着这种修炼,我击败了除你之外的所有人。刚刚,我本来也可以击败你。但是在你向我吐口水的瞬间,我的心中浮起了一丝怒气。所以,我并没有胜利。我希望你调整心态后,明天重新再战。”

比剑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一个人怒发冲冠的时候,他与一头野兽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他所有的理智都已经被愤怒所代替,随怒气而走,他只能像双刃剑一般,既伤害别人,又使事情的发展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何谓智慧?我们可能无法给出一个令所有人信服的智慧。但没有冷静,再多的智慧也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处理问题时,首先要学会让自己冷静下来。这样,才能始终把握战场的主动权,而不是被对方撩拨得像一头疯兽。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在法庭上击败一位著名律师,情形是这样的:

当时,那位律师拿出一封信,以极其严肃的口吻问他:“洛克菲勒先生,你收到我给你的信了吗?”

“收到了。”

“那你回信了吗?”

“没有。”洛克菲勒面带微笑,不紧不慢地回答。

接着,那位律师又接连拿出了十几封信,一一询问洛克菲勒,洛克菲勒也以同样的口吻和表情,一一给予同样的回答。

法官听到这里,问洛克菲勒:“你确定收到了吗?”

“是的,先生。我十分的确定。”洛克菲勒镇定地回答。

这时律师忍不住面红耳赤地对洛克菲勒吼道:“既然你收到了,你为什么不回信?难道你不认识我吗?”

“我当然认识你呀!”洛克菲勒仍然面带微笑地回答。

律师看他还跟没事人似的,更忍不住了,他暴跳如雷地吼叫着、咒骂着,而洛克菲勒面不改色,一副对方所讲的事跟自己丝毫无关的样子。结果,法官判定洛克菲勒胜诉,而且宣布,律师不顾法庭纪律,因此剥夺他继续为自己辩论和上诉的资格……

当然,我们不能总是“言战”,商场如战场,但商场毕竟不是真的战场。很多分歧绝非一定要分个高下才能解决,做商人,首先要学会与人化解分歧。前些日子山西某富豪数千万嫁女一事曾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抛开这种做法是否妥当暂且不提,单就这场婚礼的豪华程度来说,其实并没什么出奇的。曾经的亚洲首富、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主席拉克希米·米塔尔2004年嫁女时更加烧包,手笔曾经大到一掷6000万美金!当然,这些事说说也就罢了,我们需要关心的重点永远都是:他们是怎么赚到这么多钱的?对此,米塔尔给出的解释是:“做一个印度人是一个真正的优势……如果你从小在一个有三百多种语言和少数民族的国家长大,你将学会如何消除分歧,达成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