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修心课
9572600000047

第47章 感恩——感谢每一缕阳光,珍惜每一滴水(1)

我早年从北师大刚毕业,经冯友兰先生和金岳霖先生推荐,到清华当助教。这是很幸运的事。这也是我一生学术生涯的开始。所以我很感谢冯先生和金先生。

——张岱年(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曾任北大哲学系教授)

与其抱怨不幸,不如珍惜拥有

并非每个人的每一天都要过得荡气回肠,并非每个人的每件事都会如人所愿,在经历了人生的坎坷之后,你还能够平凡地生活,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周一良(著名历史学家,曾在北大任教)

人生多变,世事无常。一路走来,谁都难免遭遇这样那样的欢喜悲伤。正如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那段经典告白所说的一样——曾经有一份真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那些曾经拥有但如今已然不在的美好回忆,每每想来都令人痛彻心扉。

“如果我当初不那样就好了”“如果我当初注意点就好了”“如果当初我那样选择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应该说,这种悔悟反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当一个人习惯于对失去的东西耿耿于怀时,这就摆明了是跟自己过不去了。事情既然已经过去,就不要再说什么如果、假如了。我们应该做的,是学会忘记那些不愉快,同时吸取教训,避免在以后的日子里重蹈覆辙。再者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去的同时,未必不是得到的开始。失去了阳光的灿烂,你才能欣赏月光的皎美;失去了青春岁月,我们才能走向成熟;失去了本不该失去的,我们才能学会珍惜……

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一生饱经沉浮,却始终荣辱自安,得享高寿。每当有人问及他的养生之道,他总是指着客厅上的字画笑而不答。那是一幅于老先生亲笔写意的莲花图,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不思八九;下联,常思一二;横批,如意。

“不思八九,常思一二”,何意?无非是让人保持知足常乐之心、把握即有的幸福而已。“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语者无二三”,这是先哲对生活的智慧总结,我们也无须自欺欺人地去奢求什么一帆风顺,但幸好人生逆境不是百分之百,虽然只有一二,人生的如意事总还是有的。所以,我们要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也许有些事很无奈,也许有些人很可恶,但一切都在轮回中,花开就有花落,花落终有花开。不再执著于得不到和已失去,你才能把握幸福绽放的那一瞬间。

据说,古希腊大哲苏格拉底曾经带着自己的学生访问世人,探寻“世界上什么东西最珍贵”。

他们先是来到医院里,问一位百万富翁:“你认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富翁有数百亩土地、数十家店铺、好几套别墅、上百个仆人和若干个貌若天仙的情人,但老天偏偏让他患上了不治之症。富翁悲哀地回答:“我认为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健康。谁能够给我一个健康的身体,我情愿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给他。”

接着他们来到斗牛场,问一位斗牛士:“你认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斗牛士有的健硕的身体和敏捷的身手,但是,他最近失恋了——那个全城邦最漂亮的姑娘与他相恋了五年之久,却在三天前投入了另一位斗牛士的怀抱。斗牛士痛苦地回答:“是爱情。真正的爱情才是世上最宝贵的东西。”

他们又来到河边,问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老人睁开混浊的双眼,看着学生们一张张容光焕发的脸庞说:“在我看来,世间再没有什么东西比青春更宝贵的了。可惜,青春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我不可能再拥有它了!”

他们一路访问下去,没有任何人的答案是相同的:拥有权势的人渴望友情,身陷囹圄的人渴望自由,心情抑郁的人渴望快乐,门庭若市的人渴望宁静……不过,人们的回答有个共性,那就是人们认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都是他们已失去的东西。

“老师,难道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已失去’?”一个学生问道。

“不。”苏格拉底说:“孩子,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是十分宝贵的。但是我们往往在拥有它们的时候浑然不觉,在失去的时候才突然感到它们的珍贵。所以,世间真正宝贵或者真正能给自己带来欢乐幸福的,不是‘已失去’,而是所拥有,是现在能够把握的欢乐和幸福。”

无独有偶,在另一个类似的故事中,主人公照样是伟大的苏格拉底。

有位弟子时常因为自己贫穷而忧郁。

“你有如此丰厚的财富,为什么还不快乐?”苏格拉底劝他。

“什么!在哪儿?”弟子急切地问。

“你的眼睛。只要你把它给我,我就可以帮你把它卖给那个独眼的富翁。他愿意出千两黄金呢!”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

“那就买你的一双手吧!同样值千两黄金!”

“不,我也不能失去双手!”

“那好,既然你有财富而不肯卖,就不要抱怨自己贫穷了。你有眼睛,可以学习;你有双手,可以劳动。你为什么还不快乐呢?”

很明显,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我们之所以总是不开心,根源就在于我们很少想到我们已经拥有的。忽视自身价值,忽略生命的无偿赐予,一个人又怎么能快乐起来?所以,我们必须在坦然面对那些已失去的基础上,多想想那些如意的事情!某些人、某些物、某些事,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我们生命中的插曲,从一开始就不属于我们。坦然面对它们,也正确地认识一下那些早就陪在我们生命中的已拥有吧!人生路上,追求和珍惜同样不可或缺。

分享一颗种子,收获一树风景

向人索取的越少,给予人的越多,就越是接近于成功的品质。

——邓光明(著名艺术家)

从前,有两个信徒去印度朝圣,他们一路上虔诚膜拜,露宿风餐,终于到达了圣地,并且如愿见到了佛祖。

佛祖说:“你二人不远千里而来,足见虔诚。你们有何心愿,我可以帮你们实现。不过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吃点儿亏——我只许你们一个人许愿,许愿的人将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有许愿的人,却可以得到愿望的两倍。”

听到这里,一个信徒心想:“总算没有白来啊!不过我可不能先讲,如果我许愿的话,他就会得到两倍的好处,那样我就太亏了!”

另一个信徒也思忖道:“我怎么可以先讲,让他得到两倍的好处呢?”

于是,两个信徒互相谦让,表现得非常客气,这个说“你先讲吧”,那个说“还是你先讲吧”,争执了半天也没有结果。

佛祖早就看穿了他们的心思,微微一笑说:“你二人可以先回去,何时决定下来,愿望都可实现。”

于是二人开始回返,在路上,他们又假惺惺地谦让一番。最后,其中一个信徒变得不耐烦起来,说:“你烦不烦啊?让你讲你就讲吧!”

“为什么我先讲?平常不都是你先讲吗?”另一个信徒回敬道。

“你怎么这么不识好歹?你这个不识相的家伙!你再不许愿,我就把你掐死!”对方生气了,大声咒骂道。

什么?你还敢翻脸!还要掐死我!既然你无情无义,我也不必对你客气了!我得不到的东西,你也别想得到!想到这里,那个信徒把心一横,冷冷地说道:“好,我来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刹那间,这个许愿的信徒真得瞎掉了一只眼,而那个希望得到两倍好处的信徒,两只眼睛全瞎了!

自私、狭隘的心理,在两个信徒身上表露无遗。为了得到更多一些,他们甚至不惜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毁灭他人!这绝对不仅仅是虚构的故事,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一个个血淋淋的教训在提醒我们,人必须学会分享。分享一颗种子,你将收获一树风景。懂得分享的人,才能拥有更多。否则,拥有的越多,祸害越大。

分享是相对于自私而言的。自私的人,一般都不懂人与人的感情。他们不懂得亲情,不懂得友谊,不懂得同事间的感情。若是有的话,也要以金钱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处世原则就一条——认钱不认人。即使是家人、爱人也始终毫不含糊,“账”总是算得清清楚楚的,为了金钱,有的人甚至达到了六亲不认的程度。

自私的人,人格也大都不太高尚。西塞罗说:“对金钱的欲望必须尽力摒除,惟爱财富之心使人度量狭小,精神卑鄙。”这类人,只要能敛财,什么道德,什么人格,什么尊严,都不在乎。

自私的人或许能攒下、弄到几个小钱,但由于自私,他们往往只能守着几个小钱终老,而且由于整天惦记着别人的钱,担心自己的钱,他们总是提心吊胆,坐立不安,难以感受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