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修心课
9572600000042

第42章 去智——慧极必伤,难得糊涂(1)

凡事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度量大一点,风格高一点,不要整天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把该忘记的事情忘掉。人生短暂,转眼就老眼昏花,何必事事都那么认真,太累了,还会透支我们宝贵的生命,所以,做人必须学会卸载生活,把不该发达的神经剪除,该升华的升华,该沉淀的沉淀,将那些不必要的人和事抛开去,让心灵多一些阳光。如此你的脸上就会露出久违的笑容,并把笑容传递给每一个人;不去计较繁杂的是是非非,那么生活中的那些不愉快就会消失。

——叶舟

聪明难,糊涂更难

只有肚里能撑船的人才能做宰相。

——张建君(北大教授)

多年前的一天下午,两个小伙子在北京一辆公交车上侃侃而谈:“你知道吗,马季出事了,被抓了!”“不会吧,昨天电视上还播他的相声呢!”“你不知道,那是早录好的!”巧的是,马季当时就在这辆车上,听到有人造自己的谣,他把头往衣领里一缩,一声没吭,到站就下车了。

上世纪20年代,曾经有人问陈寅恪,人们都叫您陈寅恪(que)先生,然而字典里并没有“que”这个读音,大家叫你时你为什么不予纠正呢?陈寅恪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

如果有人诋毁你的名誉,连你的名字都读不对,有没有必要出面辟辟谣、纠正一下?当然有必要,所以我们暂时还成不了大师。

马季和陈寅恪的做法,正应了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这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境界,还是一种生活智慧。古往今来,机关算尽、锱铢必较者,除了占便宜时的那一刻,其余时间大多烦恼不断;而看淡得失,“懒得计较”者,却能无忧无虑,逍遥往来。

计较不对吗?有些事情当然应该计较;聪明不好吗?聪明固然很好,但计较、聪明太累。培根说:“生活中有许多人徒然具有一副聪明的外貌,却并没有聪明的实质。这是‘小聪明,大糊涂’。”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看起来非常聪明,凡事都去斤斤计较,毫厘不爽,甚至耍小聪明,损人利己,这样的人不仅活得累,还会把身边的人带累、搞乱。

前不久,报纸上报道:张先生去菜市场买菜,和菜贩讨价还价,菜贩同意优惠些,但收钱时还是按原价收。算了大概五分钟,张先生确定菜贩少找给了自己4角钱,于是他颇为不满地责问菜贩为什么说话不算数。菜贩随口说“愿买就买,不买拉倒”,张先生火冒三丈,回敬道“还给你,退我钱”,说完把菜往地上一扔,伸手要钱。菜贩见状也火了,表示张先生必须先把他的菜捡起来,他才退钱。张先生坚决不捡,二人开始骂骂咧咧,菜贩一急推了张先生一把,张先生顺手抄起菜案上的称砣砸向菜贩的头,菜贩当场晕倒,被送入医院。不愿吃4角钱“小亏”的张先生,不得不包赔菜贩医疗费、医药费、误工费共计5000元。

例子不大,教训不小:与别人计较,最终会计较到自己头上。孔子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我们应该练就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很多时候却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得糊涂一把。

光阴如流水,转眼就白少年头,事事计较不仅太累,还会透支我们的生命。做人,要学会卸载生活中的小是非,把那些本不该发达却过度发达的神经剪除,把那些不必要的是是非非抛开,生活中的不愉快自然就此消失。

法国人有一句谚语:“如果无知是福,那么愚蠢就是聪明了!”这里的“愚蠢”,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难得糊涂”。它看似愚蠢,但实则是一种超越,一种睿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成熟,也是每个人都应该懂得的明哲保身之道。虽然父母师长从小就教育我们凡事要认真,但是一个人一旦认真到了计较的地步,眼里不揉沙子,那就是和自己过不去,到头来终究会自讨苦吃。

明朝时,苏州城有个姓尤的大商人,人称尤翁。尤翁开了一家大典当铺,有一年年底,一个穷邻居空着手要赎回当在这里的衣物,站柜台的伙计不同意,他便破口大骂。尤翁走过去对穷邻居说:“你不过是为了年关发愁,何必为这种小事争执计较?”随即命人将他的衣物找出来四五件,指着棉衣说:“这个你可以用来御寒,不能少。”又指着一件袍子说:“这是给你拜年用的,其他没用的暂时就放在这里吧。”邻居拿上东西默默的回去了。当天夜里,他竟死在别人家里,他的家人同那家人打了很多年官司,狠狠地敲诈了那家人一笔。

原来穷邻居是有备而来,他因为在外面欠了很多钱,无路可走,便想自杀,但妻儿无法安置,于是他事先服了毒,本想敲诈尤翁,但尤翁不跟他计较,他只好转移目标,祸害了另一家人。事后,伙计问尤翁,您老是怎么事先预知的?尤翁回答:“我也没想到他会走绝路。但我知道一点,凡是无理挑衅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能忍耐,那么多半会招灾惹祸。”

尤翁的话里蕴含着这样一个道理:世事原本复杂、浑浊,我们也应该学会用浊眼看待生活。许多事情,该装糊涂时就别让自己太清醒;许多时候,不糊涂也要让自己装装糊涂。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生活中免不了碰上不合作、甚至跟我们对着干的人。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根本没必要做无谓的坚持。

有些人对外倒是能糊涂,但却喜欢跟家人计较,这就更不应该了。著名作家王海瓴说过:结婚前要睁大双眼,慎重选择一个可以眷顾你一生的人。结婚后,就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句话虽然令很多性格严谨的人不能接受,但却是一种大智。因为婚姻生活需要原则不假,但更多的时候需要宽容和谅解。两个来自不同星球的人凑在一起过日子,磕磕碰碰的事情在所难免。事事计较,你就会活的很累。即使你不累,身边的亲人也会跟着受累,生活的情趣更会在计较的过程中消磨殆尽。所以,当妻子的菜炒咸了,饭蒸糊了,你一定要学会装作很香甜的吃下去,至少不要大发脾气;如果丈夫忘记了你的生日,你也要学会自我开释,不去追究,千万不要据此认定他不再爱你,大吵大闹……婚姻中很多事情没法计较,否则就是自讨苦吃,弄不好就会计较出个婚姻危机来。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快乐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以快乐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糊涂一点、实在一点!

——叶舟

据史料记载,名将郭子仪为大唐江山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唐代宗感其功高,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之子郭暖。有一次,小俩口吵架,郭驸马越说越气,忍不往说道:“你爸爸有什么了不起的?给我们当皇帝,我们还不希罕呢!”公主听罢大怒,立即回宫告状。郭子仪知道后吓得赶紧把儿子关了禁闭,然后自己面圣请罪。谁知代宗听了公主的哭诉后却说:“原来如此。这是你的不好,你为何在夫家不守妇道?如此吵闹?你知不知道,要不是郭子仪拼死战斗,我们李家可能早就丢了江山!凭他的威望和能力,的确可以做皇帝!”见了郭子仪后,代宗则安慰他说:“爱卿!古人云: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孩子们吵架时说说气话,我们怎能当真呢?不必放在心上。”

“不痴不聋,不作家翁”,也作“不痴不聋,不成姑公”,家翁、姑公都是旧时对长辈的称呼,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装聋作哑,故作痴呆,就当不了、也当不好长辈。来看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小张和阿芳结婚4年了,虽然小俩口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吵闹闹,但夫妻感情并无大碍。这天,两人去小张的朋友家玩了一天,回到家,小张一摸兜——钥匙弄丢了,便急忙让阿芳取另一把备用钥匙。

阿芳说:“我把钥匙给我爸了……”

“你给他干什么?”小张恼火自己进不了门,嗓门大了起来。

“怎么了?这你也要管?怕我父亲开门来偷东西?”

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吵得街坊四邻都不安生,有好事者立即给小芳的父亲打了个电话,让他来灭火。不一会儿,老头赶到,得知事情的原委后,他也很生气,掏出钥匙,一把丢到小张脸上,说:“我要你们的钥匙,是为了给你们送米,你家里有什么东西值得我偷?”说完扭头就走,阿芳立即跟上去,回了娘家。

回家后,阿芳父亲仍然愤愤不平,逢人便说他送米给女婿反被女婿当做贼,讲完后,总是叹气说:“唉,我真是瞎了眼,把女儿嫁给这么缺德的人。”没几天,阿芳父亲的话传到小张耳朵里,他气呼呼地跑到岳父家质问:“你怎么骂我缺德?”阿芳父亲胡子一撅,赌气说:“你就是缺德。我当初让阿芳嫁给你真是瞎了眼。”小张说:“嫁错可以离婚嘛!”阿芳父亲说:“离就离!”

阿芳当初不过是赌赌气,哪想离婚,她拉住小张的衣袖说:“如果你改正,我愿意跟你过一辈子。你快向爸认个错吧。”小张说:“你们把污水泼在我身上,还要我认错,岂有此理?”阿芳还要说什么,阿芳父亲又跳出来说:“别跟他罗嗦,你年轻轻的,还怕找不到男人吗?跟着这穷小子有什么好?”

两个星期后,阿芳和小张离了婚,但她不明白:以前自己和小张也没少吵嘴,怎么这一次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呢?

生活中,有不少老人就像故事中的阿芳父亲一样,非但不懂得灭火、压事,反倒有意无意的火上浇油,惟恐天下不乱,结果把芝麻绿豆的小事搞得无法收场。其实,孩子们固然有不对的地方,但身为长辈,首先应该具备长辈的宽宏大量。如果不会做和事佬,就不要插手。很多事情,老人不插手,没准儿孩子们就自己解决了;老人一插手,惹一肚子气不说,弄不好还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生活的烦心事本来就够多的,何必添乱呢?

一个当不好家长的人,一般来说,其他方面也不会太出色。先秦诸子之一的杨朱就遭遇过这样的尴尬:杨朱去见梁王,说治理天下就像翻翻手掌那么简单。梁王不信,说:“先生还是算了吧!你一妻一妾都管不好,三亩大的菜园都除不净草,却说治理天下易如反掌,这是何道理?”

《王阳明全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杨茂的聋哑人,阳明先生不懂手语,只好和他笔谈。阳明先生首先问:“你的耳朵能听到是非吗?”答:“不能,因为我是个聋子。”问:“你的嘴巴能够讲是非吗?”答:“不能,因为我是个哑巴。”又问:“那你的心知道是非吗?”但见杨茂高兴得不得了,指天画地地回答:“能、能、能。”于是阳明先生就对他说:“你的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嘴巴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你的心知道是非就够了。”的确,生活中少不了是非,绝大多数是非都是听来的,看来的,人家一句话就能让你暴跳如雷,一个眼色就能让你耿耿于怀,那人家岂不成了我们生活的导演?糊涂一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一马,退一步,与人方便,也是为了自己方便。

郑板桥说的好,“聪明难,糊涂更难”。该聪明时聪明,这需要人脑筋够用,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确不容易;该糊涂时糊涂,这需要人“拿得起放得下”,用超脱的态度对待现实中的烦恼,真正是大不易。

所谓“难得糊涂”,不是让人懵懵处世,任人宰割,而是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心,偏偏装作良莠不分,既由“聪明转入糊涂”。《论语》中说:“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说,孔子认为宁武子这个人非常厉害,在执政者有道时,他就显得非常聪明,执政者无道时,他就显得很愚笨。他的聪明孔子也能做到,但他的愚笨孔子却做不来。这里的“愚笨”,不是真正的智力上的愚笨,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糊涂:因为看透了事物的发展态势,明白自己再表现得聪明的话就会有灾难,所以不得不选择“糊涂”这一明哲保身的最有效法宝。今日世界,聪明人比比皆是,缺的偏偏是糊涂人。许多人往往以为有足够的智慧就可以保全自己,殊不知智慧本身才是致祸的种子。

别让小聪明害了你

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于丹

有人说,如果哪天世界上搞个“最‘聪明’的民族大评选”,我们敢认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比如说在美国,申请信用卡和注销信用卡都是免费的,但是更换磨损的信用卡片需要缴纳5美元工本费。聪明的中国人需要更换卡片时,总是先销户再开户,从而节省了更换卡片的5美元。虽然这很简单,美国人却不会。

德国人更笨。据二战期间被困在德国的季羡林先生回忆说,1944年冬,盟军完成了对德军的合围,法西斯德国败亡在即,大批德国百姓食物短缺、燃料匮乏,许多人被冻饿而死,迫不得已,德国政府只好允许市民上山砍柴。但是政府规定,只有那些做了标记的老、弱树和劣质树才能砍伐,没有做标记的严禁砍伐。结果,几个德国人为躲避战争跑到了慕尼黑地区的黑森林附近,当时刚刚下完雪,天气非常寒冷,他们想砍些树枝来取暖。谁知他们看到了一块“若想砍树必须得到州政府许可”的牌子,当时哪还有什么州政府?结果这几个德国人愣是守着大森林,活活的冻死了!

还有日本人、印度人、俄国人、阿拉伯人、非洲人……都没我们聪明。可是有一点,我们的成就却和我们的聪明不成正比。原因何在?就在于我们往往“聪明”的过了头,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所谓的聪明,不过是爱贪小便宜罢了。

生活中到处都是爱贪小便宜的人。我的一位的哥朋友,曾经跟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情:

清河附近有一家加油站,我(朋友)去那儿加过几次油。

第一次,我要加100块钱的油,当加油器的计价表蹦到99块钱的时候,工作人员就开始手工控制油枪,加到99块9毛9分时,立即打住。

“你的手够准的!”我假装夸奖他,实际上却有点不高兴——干嘛少给我加1分钱的油?

第二次,还是加100块钱的油。结果计价表快到末尾的时候,工作人员又改成人工操作,又是到99块9毛9分时打住。

第三次,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我问他:“你怎么每次都差我1分钱的油啊?”

他笑了笑,说:“现在油价这么贵,加油站不能赔了不是?”

第四次,他还是加到了99块9毛9分。我又问:“你为什么总不加满?”

他说:“我怕加过喽,老板吩咐过,‘宁可少加一毛,不能多加一分’。”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去那家加油站了。

其实,谁都不差一分钱,但是谁也不愿意无缘无故的吃亏。加油站的做法看似每次都赚钱,但是丢失一个客户,一年得少赚多少钱?更何况再多的金钱都无法挽回客户的信任,而这样经营的话,丢失的客户恐怕远不止我的朋友一人吧。所以说,这种聪明还真不是什么好事儿。

在中国,“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对谁可能都不太陌生,但生活中很多人明明知道故事中的小偷很蠢,却总是有意无意地为大家亲自演绎一番具有时代特色的掩耳盗铃。这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他们自作聪明且心存侥幸的病态心理。人可以聪明,也应该聪明,但自恃聪明,把别人都当成傻瓜,就是自欺欺人,到头来只能是自取其辱。

一直以来,南京冠生园生产的月饼都是国人中秋赏月的最爱,南京冠生园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历史的车轮转到2001年中秋时,南京冠生园这个享誉百年的老字号却轰然倒塌,成为了人们咬牙切齿的对象。而且时至今日,它仍然在生死存亡的边缘艰难挣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毋庸置疑的业内老大死于非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