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修心课
9572600000039

第39章 平衡——幸福比幸运更重要(2)

问题出在哪里?《新商报》的记者一语道破——正是家长们在面对孩子时不自然地表现出来的由于没有优越条件而自惭形秽的畸形虚荣心理,才使我们的孩子受了虚荣心的传染,变得一个比一个市侩。古有“认贼作父”,今有“认姑作母”,但这又怎么能怪我们的孩子呢?不难看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虚荣心其实是世人对名对利的变态追求。虽然它貌似注重荣誉感,实际上却是对道德荣誉的背叛。好在物欲横流中,总有人能不为所动。网上有一篇别样《陋室铭》,或许能给我们些许启发:

“位不在高,身正则人;名不在显,气正则神。室不在大,有书则雅;钱不在多,饱暖则佳。吾室虽陋,然上不漏雨,下不堵泥,四时可挡风尘。翻身不致碰头,点灯不再用油;水火衣食足够,锅碗床桌全有。冬来暖气,夏开空调,四时无世态炎凉之烦恼。可以读诗书,著文章,调素琴,会亲友,嬉笑怒骂皆自由。西邻汾河水,东近龙潭池;春游芳草地,夏观河塘鱼,秋饮黄花菊,冬诵白雪诗。出门看闹市,回家卧静室;外长常青树,内养老不死。足不出户,有‘千里眼’可观世界风云、天下美景;面不能见,有‘顺风耳’可闻亲友声音、互通信息;身不能行,心可与国家民众休戚与共。进不为己,退亦坦然无悔;权不谋私,心于人民无愧;生不贪赃,死不怕万年遗臭;腰包不鼓,可以不防小偷。凭四十七年一份‘原始股’,开一个‘经济有限公司’,既不赔本,也不盈利。不求暴富,便无风险,也不会倒闭;不达小康,只要健康,也不至于吃糠。近君子,远小人,与平民安居乐业。无提心吊胆之劳,无万人指戳之恨,无东躲西藏之苦,无坐牢杀头之忧。吾自云:何陋之有?”

读完全文,我们发现,这位作者也没少攀比,只不过他非常会比:和那些身体不好的人相比,作者有健康;和那些贪官恶霸比,作者不需提心吊胆;和那些道德败坏者比,作者走在街上不会被人戳脊梁骨;和欠债的人比,作者无需东躲西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果我们能学会这样和人比较,还至于“人比人,气死人”吗?人就怕自己气自己。明明是个工薪族,非要和比尔·盖茨比财富;明明长得很普通,非要和整过容的明星比容貌……这么比,越比越失衡,越比越失落,越比越憋气。所以,如果不会比,尽量还是别比的好。

适当来点“阿Q精神”

一个人应该自得其乐,别人不给你快乐,难道你还不给自己快乐吗?那人生还有快乐吗?所以要自得其乐。这是道家儒家的修身养性的旷达精神的表现。我们常说道家最主要的精神是旷达,所谓旷达就是什么事情都看得开,只有看得开了才能自得其乐。自得其乐非常重要,是一种自我精神压力的释放。所以我们常说中国人有阿Q精神,阿Q精神是很不好的,但我认为不能否认阿Q精神,也不能没有阿Q精神,阿Q精神就是自得其乐,自我感觉良好。其实,最苦难的人如果精神无法释放,就只能通过这种方法来释放。如果我们连这种释放都不给他,还说阿Q精神是最坏的劣根性,那就太残酷了。我觉得给人一点阿Q精神的空隙,让人有自我释放的空间,是一种慈悲,所以我不赞成把阿Q精神一棍打死,人有时候就需要一点阿Q精神。

——楼宇烈

《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枝繁叶茂的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硕大的葡萄,路过的动物们都想摘上一挂尝尝。有只狐狸饿着肚子走过来,看到诱人的葡萄,它的口水马上流了出来。可是葡萄架太高,狐狸鼓足了劲蹦啊跳啊,总也够不着。最后,狐狸累得实在跳不动了,它望着可望不可及的葡萄,忽然笑着说:“哼,别看那些葡萄很诱人,但肯定是生的,又酸又涩。幸亏没吃到嘴里,不然我会难受死的。”狐狸安慰着自己,高兴地走开了。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正是生活中很多人的现实写照。在以往,我们往往不赞同这种心理,不仅要斥之为阿Q,还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过,如果我们能童话一点,站在狐狸的立场上想一想,狐狸虽没吃到葡萄,但也没因此失落沮丧,这不正体现了狐狸的聪明吗?

阿Q是众所周知的小说人物,在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他挨了别人的欺侮,不敢抗争,却说这是儿子打老子;他明明是个穷鬼,不如赵太爷阔,却说“我们家先前比他阔多了”;他被当作抢劫犯押赴刑场,临死前还效仿视死如归者喊了一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其实我们都知道,阿Q不过是当时中国人的缩影,人们活在三座大山下,活得无奈,活得痛苦,活得求死不能,这种情况下,产生些许阿Q心理实属正常。像阿Q那样,既没有经济实力,又没有社会地位,还处处受人歧视,一天挨八顿打到不了黑,不让他时不时的阿Q一下,那不就只剩下自杀一条路可走了吗?当今社会,大家虽说早已经“翻身农奴把歌唱”,但家家还有本难念的经,谁头上的压力都不小,学学狐狸和阿Q的心理调节法,有何不可?

在心理学上,阿Q精神和“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统称为酸葡萄效应,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心理,可以使个体在遭受失败时聊以自慰,避免更大的、持续的心理伤害。此外,心理学中还有一个“甜柠檬效应”。我们知道,柠檬绝对是酸的,有的人得不到甜葡萄,只得了个柠檬,便说柠檬是甜的。这种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的心理,也可以为我们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接受现实。

人,谁都难免失败,失败了寻求安慰是正常反应,如此,适当应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一下,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三国演义》中,最会安慰自己的人当属曹操。此君率八十万人马南下攻打孙刘联军,被人一把火烧了水寨不说,还被人追得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但不论怎么狼狈,刚刚喘过气他必莫名其妙的大笑,说周瑜真是少智,诸葛亮也没什么谋略,要是他们能在这儿埋伏一支人马,我的小命岂不休矣?这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不过谁能说其中没有豁达和自信的成分?这对当时的曹军上下非常重要。

周瑜则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一个很多方面都可与诸葛亮相媲美,个别方面还比诸葛亮强些的时代精英,只因诸葛亮比他会借风,便心胸狭窄地屡次设计害之,结果反被对方三气致死,临死时还留下了“即生瑜,何生亮”的千古长叹。如果稍微有些阿Q精神,他还至于如此?

世人都赞美陶渊明的隐士精神,但陶渊明未尝不阿Q。在隐居之前,陶渊明也做过官,只是官场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让他对那个时代很失望,他只好以隐居避开黑暗的现实,每日靠着酒精和诗文进行自我安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地与这个社会进行抗争,当然是一种选择,也非常壮烈,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而且这里面还有个值不值得的问题。比如说,您老兄现在正在想当个什么长,并且德、能、勤、绩都够标准,可你那不识货的顶头上司偏不这么认为,结果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不如你的人高升,这时候怎么办?去骂街?去投诉?去玉碎?不仅不值得,也得不到别人的同情,还会被人当成笑柄。这时候倒不妨说一声:“孙子才想当那个长,累死累活的,每个月就多拿两百块,我放个屁都值两百五十块!”

精神胜利法并不仅限于自我安慰。生活中,当有人遭受不幸时,朋友们都会前往表示慰问,劝他想开些,同时帮助他重燃希望之火。这实际上也是帮助他取得精神上的胜利,冲淡那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不幸。这么说来,精神胜利法也是一种自信,一种乐观。

大文豪巴尔扎克成名前,一度非常狼狈。他大学本来学的是法律,可毕业后偏偏想当作家,并且全然不听父亲让他当律师的忠告,结果父子关系越来越紧张。父亲一气之下便不再向他提供任何生活费用,他写的那些玩意儿又不断地被退回,很快他便陷入了困境。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但他挺乐观,每次“就餐”时,他便在桌子上画上一只只盘子,上面依次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像的欢乐中狼吞虎咽。

这可笑吗?一点儿都不。现实生活中其实也有这样的例子。几年前,笔者的一个邻居去天津和几个朋友搞建筑工程,去时兴高采烈,仿佛他已经是某建筑公司的大老板,但没过几天就铩羽而归,并在闲聊中笑话朋友:“说什么‘办公室’,其实就是个出租屋,里边支着个坑坑洼洼的办公桌,要不是垫着块玻璃,我看都没法写字;做饭连个煤气灶都没有,就支着三块砖头,到工地上拾点儿劈柴,上边架个锅;吃什么?每次炒一锅土豆,再炖一锅茄子,每个菜分两个盘子装,美其名曰‘四个菜’……”他一边说一边笑,旁边听的人也跟着笑,但是仅仅两年,他那几个阿Q朋友便发得一塌糊涂,他想入个股份,可为时已晚。

最后,必须强调一点,阿Q精神有其积极意义不假,但我们绝不倡导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只是说,生存不易,而阿Q精神能让人在不如意时保持必要的心理平衡,进而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去面对现实,迎接未来世界的风风雨雨。如果有人读完这篇文章后变得不思进取,逆来顺受,那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