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会说话也要懂礼仪
9570800000023

第23章 社交有礼仪,必有好运气(1)

在社交中,了解并很好地应用礼仪,有助于树立形象,让你在人际交往中八面来风,游刃有余。

1介绍也要遵循礼仪

介绍是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相互认识的基本方式。介绍,能够在素不相识的人与人之间起到桥梁和沟通的作用。

1介绍的类型

在社交活动中,介绍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按照社交场合的正式与否区分,有正式介绍和非正式介绍。正式介绍是指在较为正规的场合进行的介绍,而非正式介绍一般是指在非正规场合中进行的介绍。非正式介绍可不必过于拘泥礼节。

(2)按照介绍者的位置区分,有自我介绍、他人介绍和为他人介绍。

(3)按照被介绍者的人数区分,有集体介绍和个别介绍。

(4)按照被介绍者的身份、地位区分,有重点介绍和一般介绍。如对于要人和贵宾,可作重点介绍。

2介绍在社交活动中的作用

介绍,是社会交往中人们互相认识、建立联系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它主要指从中沟通,使双方建立关系的意思。在社交场合中,介绍和被介绍,是一种经常采用的形式。

介绍最突出的作用,在于能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两个不相识的人总难免会有隔阂,但通过介绍,就能使新的朋友相识,新的友谊形成,甚至新的事业开始。

介绍的另一个作用,是能帮助扩大社交的圈子,加快彼此间的了解。

介绍还可及时消除不必要的误会。

3介绍的方法

在社交场合中,介绍有各种方式。下面我们详细地谈谈:

(1)正式介绍,是指在较为正式、郑重的场合进行的介绍。总的原则是:年轻的或后辈被介绍给年长的或前辈,男性被介绍给女性,一般来客被介绍给身份较高的人等等。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如果把一个男士介绍给女士,在介绍过程中,女士的名字应先被提到,然后再提男士的名字。但如果你要介绍一男一女相识,而男的年纪比女方大得多,则应该将女士介绍给这位男士,以示尊敬长者。

在同性别的两人中,应该是年轻的被介绍给年龄大的,同样是表示对长者的尊敬。在年龄相差无几的男士中,并不讲究先介绍谁,但如果其中一人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或德高望重时,另外一位应当被介绍给他。另外,通常是未婚的被介绍给已婚的,除非是未婚的男士(或女士)年龄比已婚的大得多。介绍时,最好是把对方的工作单位、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就读的学校顺便提一下。

当你被介绍后,通常要做的礼仪是握手,面露笑容并说一声“您好”!在需要表示庄严郑重或特别客气时,还可以略施一躬。如见到某人特别高兴,则可以说“见到您真高兴”。

(2)非正式介绍,是指在一般的、非正式场合所作的介绍。这种介绍不必过分讲究正式介绍的规则,如果大家都是年轻人,就更可以轻松、随便一些。如介绍人可先说一声“让我来介绍一下”,然后就作简单的介绍。也不必遵循先介绍谁、后介绍谁的次序,最简单的介绍方式是直接报出被介绍者各自的姓名,当然也可加上“这位是”、“这就是”之类的话以加强语气。采用这种较为随便、朋友式的介绍方法,可使被介绍者感到自然、亲切。至于把一位朋友介绍给大家时,只要说一句“诸位,这位是XXX”,也就可以了。

(3)一般介绍,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介绍。它要注意两条原则:

第一,总是把男士介绍给女士;第二,在简单介绍中,必须先提女方的名字,然后再说男方的名字。

(4)在集会上的介绍,一般在宴会、舞会或普通集会上,由于来宾较多,这时不必逐一进行介绍,主人只需介绍坐在自己旁边的客人相互认识即可,其余客人可自动和邻座聊天,不必等主人来介绍。在家庭的聚会上,可以向适当的一小部分人介绍后到的客人。

(5)自我介绍也是社交场合中很重要的一环。在日常交往中,自我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从交际心理上看,人们初次见面,彼此都有一种了解对方,并渴望得到对方尊重的心理。这时,如果你能及时、简明地进行自我介绍,不仅满足了对方的渴望,而且对方也会以礼相待,自我介绍。这样,双方以诚相见,就为进一步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在介绍自己时,一定要重视那个或那些与你打交道的人,要随机应变。如你面对的是年长、严肃的人,你最好认真规矩些;如与你打交道的人随和而具有幽默感,你不妨也比较放松地展示自己的特点,作出有特色的自我介绍来。

在一般社交场合,自我介绍主要介绍自己的姓名、工作单位、身份。例如:“我是某某,在某某单位或地方工作。”如果与新结识的朋友谈得很投机,双方都愿意更多地了解对方,介绍的内容可以适当增加,例如自己的籍贯、母校、经历等。

自我介绍的内容要根据交往的具体场合、目的、对象的特点等实际情况而定,不可盲目、一概而论。一般有以下几种自我介绍方式和相应的介绍内容:

①应酬式自我介绍

适合于一些公共场合和一般性的社交场合,如旅途中、宴会厅里、舞场、通电话时。这种介绍方式的内容应该简单为好,往往只介绍自己的姓名即可,如“你好!我的名字叫胡娜。”

②工作式的自我介绍

也叫公务式的自我介绍,适用于工作之中。它是以工作为中心的自我介绍,为此,这种介绍的内容应包括三方面,即姓名、单位和部门、职务或具体工作,介绍时应报全称,如,“你好!我是刘林,是某某市政府外事办公室的联络处处长。”

③交流式的自我介绍

这是在社交场合寻求与对方进行沟通、交流为目的的自我介绍。这种介绍可以包括姓名、工作、籍贯、学历、兴趣及与交往对象的某些熟人关系等内容。如,“我叫李颖,现在上海大学从事教学工作。我是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99级的,我想我们是校友,对吗?”

④礼仪式的自我介绍

这是一种表示对于交往对象友好、敬意的自我介绍。适用于讲座、报告会、庆典等正规而又隆重的场合。这种自我介绍除了姓名、单位、职务外,还应该加入一些适宜的谦辞和敬语,以表示自己的礼貌。如,“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光临这次大会。我是亚达公司的公关部经理李珂。现在,由我代表本公司宣布我们的开业仪式正式开始。”

⑤应聘式自我介绍

这种自我介绍主要适用于应试、应聘和公务交往。这种介绍形式的内容主要有姓名、单位、专业、学历、职务、职称、年龄、政治面貌、籍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专长、成绩或业绩、兴趣,等等。这些内容是介绍的重点,同时,还要根据现场的情况,见机行事地介绍一些相关的内容。

当你掌握了自我介绍的方法时,在交际场合就会如鱼得水,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不会感到寂寞。在火车上、旅途中等各种公共场所,都可以应对自如地去结交你想认识的人。

2称呼语——拉开交往序幕的第一句话

在任何场合,选择正确、得体的称呼,既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也反映了自身的修养,表达着交往双方的关系。因此,在交往中,称呼是不能被疏忽的,更不能随便乱用。

称呼,就是对人的称谓。用什么称谓称呼人,既是个礼貌问题,也是个态度问题,同时也反映了说话人与被称呼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在社会交往中,必须讲究称呼的礼仪。

1生活中的称呼

称呼,能直接传达你对他人的态度,你想得到别人礼貌的对待,也有必要礼貌地对待别人。而对日常生活中的称呼,我们应尽可能做到亲切、自然、准确、合理。

(1)对亲属的称呼

称呼亲属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称呼要合常规,在日常生活中的称呼要按已经约定俗成的辈分的规范要求和习惯来称呼,如:“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哥哥”、“姐姐”、“表姐”、“堂弟”、“岳父”、“岳母”、“公公”、“婆婆”等。

为了表示亲切,也可以用人们已经习惯的称呼来称谓亲属,如儿媳对公公、婆婆,女婿对岳父、岳母,都可以称呼为“爸爸”,“妈妈”。这样的称呼会使人感到更亲切、更得体。

二是使用敬称或谦称应适当。在称呼亲属时,有时为了表达尊敬之意,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谦称或敬称。敬称是尊人,谦称是抑己,也是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如谦称自己,“我”、“我们”是最常用的,也有使用“鄙人”、“在下”、“愚”等谦词的;尊称亲属,在对辈分、年龄高于自己的亲属,称呼的时候可在其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叔”等;在同辈面前称呼自己,则可冠以“愚”字,如“愚兄”、“愚弟”。年龄低于自己的亲属,称呼的时候则可在其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侄”,对自己的子女在他人面前称呼时,可以在其称呼前加“小”字,如“小女”、“小儿”等。

(2)对朋友、熟人的称呼

在对朋友、熟人进行称呼时,要做到亲切、友好,不失敬意。一般有以下几种称呼的方式:

一是用敬语来称呼。通常使用的词语有“您”、“您老”、“您老人家”、“君”、“公”等。

称呼长辈时,应用“您”字或“您老”、“您老人家”等。

对德高望重的年长者、资深人士进行称呼时,可在其姓氏后加“公”或“老”。如“李公”、“王老”。

对有身份者和年长者,也可以“先生”相称,在“先生”前加上被称呼者的姓氏。如“张先生”、“李先生”等。

对文艺界、教育界的人士,以及有成就者、有身份者,均可称其为“老师”,并将老师一词加在其姓氏后,如“李老师”、“张老师”等。

二是用亲近词称呼。对邻居、年长者、至交,有时可以用类似血缘关系的称呼来称谓。如“大爷”、“叔叔”、“阿姨”。在这类称呼前也可加上姓氏,如“王大爷”、“李大姐”等。

三是用姓名称呼。平辈之间、熟人之间,可以直接用姓名来称呼对方。如“李萍”、“王颖”等。但要注意,这类直呼姓名的称呼只能用在长辈对晚辈或平辈之间,而晚辈是不能对长辈直呼其名的。为了表示亲切,也可以在被称呼者的姓氏前分别加上“老”字或“大”、“小”字,而不呼其名。如对年长者,可称其“李老”,对同辈,可称其“大刘”,对年幼者,可称其“小杨”,等等。对同性的朋友、熟人,如果关系极为密切,可不称其姓,而直呼其名。如“志鹏”、“玉华”等。面对异性,则一般不能这样称呼,要直接称呼其姓名,如“张志鹏”、“王玉华”等。如果对异性只呼其名,不称其姓,那就意味着彼此不是家人,就是恋人或配偶。否则会让人感到失礼。

(3)对普通人的称呼

对只有一面之交、关系较普通的交往对象,可以“同志”相称,以“先生”、“女士”、“小姐”、“太太”相称,或以职务、职称相称,如“李经理”、“王老师”等。入乡随俗,采用对方理解并能接受的称呼相称。

2工作中的称呼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不分时间、地点和场合,仅凭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称呼他人。许多不规范的称呼,使得称呼变得非常混乱。因此,规范工作中的称呼十分必要,总体来说,工作中的称呼要做到庄重、正式、规范。

工作中的称呼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职务性称呼

在工作中彼此进行交往时以职务进行称呼,可以表明身份区别,既得体又可以显示出敬意,职务性的称呼大体有三种情况:

一是仅仅称呼其职务。如,“局长”、“处长”、“经理”等。

二是在职务前加上其姓氏。如,“赵局长”、“周处长”、“孙经理”等。

三是称呼前加上其姓名。这一般只适用于正式场合。如“王明局长”、“李丽处长”、“张成经理”等。

(2)职称性称呼

在工作中,对他人进行称呼时,可以直接用职称。职称性称呼有三种方式:

一是仅用职称称呼,如“教授”、“工程师”、“研究员”等。

二是在职称前加上其姓氏,如“李教授”、“王工程师”、“张研究员”等。这种称呼又常常为了简单而采用约定俗成的简称法来称呼,如将“王工程师”简称为“王工”、将“林编审”简称为“林编”等。但是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简称法时,要以不发生误会或歧义为原则。

三是在其职称前加上其姓名的称呼,这一般是在比较正规的场合才使用的方式,如“杜威主任编辑”、“马洪教授”,等等。

(3)学衔性称呼

以学衔进行称呼,在某些场合可以增加现场的学术气氛,提高被称呼者的学术权威性。学衔性称呼可采用这几种方式:仅称学衔,如“博士”;在学衔前加上其姓氏,如“方博士”;在学衔前加上其姓名,如“张文博士”。根据社交场合的具体需要,可将学衔具体化进行称呼,如“法学博士李林”、“工程硕士刘硕”等。这种称呼是最为正式的。

(4)职业性称呼

在工作中,职业性的称呼不仅带有尊重对方职业和劳动的意思,也暗示了谈话与职业有关。通常也有两种称呼方式:一是用其职业来称呼,如“大夫”、“医生”、“老师”、“警官”等;二是在其职业前冠之以姓,如“史大夫”、“张医生”、“刘老师”等。

(5)姓名性称呼

姓名性称呼仅限于同事、熟人之间使用,可以直呼其名,如“李丽”、“王芳”,也可以只呼其姓,不呼其名,并根据具体情况在其姓氏前,加上“老”、“大”、“小”等称呼,如“老李”、“大刘”、“小王”等。

3握手应注意的礼仪

热情、文雅而得体的握手,往往蕴涵着令人愉悦、信任、接受的契机。握手除了代表问候、告辞、感谢、相互鼓励以外,还代表祝贺,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是现代交际和应酬的礼仪之一。

握手,既是一种礼仪方式,也可称之为人类相同的“次语言”。握手,是一种见面致意和问候,也是对久别重逢或多日未见的友人相见或辞别的礼节。两人见面,若是熟人,不用言语,两手紧紧一握,各自的许多亲热情感就互相传导过去;若是生人,则一握之际,就是由生变熟的开端。因此,它已成为世界上通行的日常交际的见面礼节。

握手,有时又具有“和解”的象征意义。据说握手是西方中世纪骑士相互格斗,势均力敌,作为和解的表示,把平时持剑的右手伸向对方,证明手中没有武器,相互握手言和。发展到后来,便演变为国与国之间言和的象征。

握手除了作为见面、告辞、和解时的礼节外,还是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如对方取得某些成绩与进步时,赠送礼品以及发放奖品、奖状,发表祝词讲话后,均可以握手来表示祝贺、感谢、鼓励等。

握手作为一种礼节,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和要求,因此,在行握手礼仪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与女性握手应注意的礼仪

与女性握手,应等女方首先伸出手,男方只要轻轻的一握就可。如果对方不愿握手,也可微微欠身问好,或用点头、说客气话等代替握手。一个男子如主动伸手去和女子握手,则是不大适宜的。

在握手之前,男方必须先脱下手套,而女子握手,则不必脱手套,也不必站起。客人多时,握手不要与他人交叉,让别人握完后再握。

按国际惯例,身穿军装的男子可以戴着手套与妇女握手,握手时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这是一种惯例。握手时,应微笑致意,目光不可看别处,或另与第三者谈话。握手后,不要当对方的面擦手。

与女性握手,最应掌握的是时间和力度。一般来说,握手要轻一些,要短一些,也不应握着对方的手用劲摇晃。但是,如果用力过小,也会使对方感到你拘谨或虚伪敷衍。因此,握手必须因时间、地点和对象不同对待。

2与老人、长辈或贵宾握手的礼仪

与老人、长辈或贵宾握手,不仅是为了问候和致意,还是一种尊敬的表示。除双方注视,面带微笑,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一般情况下,平辈、朋友或熟人之间先伸手为有礼,而对老人、长辈或贵宾时则应等对方先伸手,自己才可伸手去接握。否则,便会看做是不礼貌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