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丘吉尔的故事
9570100000025

第25章 照亮北非的“火炬”(1)

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丘吉尔

(一)

1942年1月15日,丘吉尔乘波音客机飞往百慕大,准备从那里换乘轮船返回英国。结果刚到百慕大,丘吉尔就接到报告,称英国东地中海舰队遭遇德、意海空军的袭击,损失殆尽。丘吉尔大吃一惊,随即忧心如焚。

为了增强英军抵抗德、意法西斯的信心,丘吉尔突然心血来潮决定乘坐飞机一直飞渡大西洋。虽然丘吉尔早年学会了驾驶飞机,也曾经历过多次危险,但他现在毕竟已是快70岁的老人了,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在德、意法西斯在大西洋上肆虐之时,丘吉尔乘坐飞机飞越大西洋需要巨大的勇气。但为了鼓舞士气,丘吉尔顾不上那么多,结果他有惊无险地回到英国,甚至还比原定原时间早了一个星期。

回国后,丘吉尔立即发现,社会舆论对战时内阁十分不利。由于东地中海舰队的惨败,一种令人窒息的消息情绪笼罩了整个英伦三岛。为鼓舞民众的斗志,提高他们对战时内阁的信任,丘吉尔决定在下议院举行一场辩论。

1月27日,辩论开始了。作为首相,丘吉尔首先在会上作了发言。他强调,虽然德、意法西斯的战斗力十分强劲,尤其是隆美尔指挥的德国非洲装甲集团军战无不胜,但他们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东地中海地区的战斗中,隆美尔的部队也遭受到极其惨重的损失。不过,丘吉尔也坦率地称赞隆美尔道:

“他是一位极其果敢而机智的敌人……若撇开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不谈,我可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随后,丘吉尔谈到了对苏援助,谈到了他的华盛顿之行在政治和军事所取得的成果。最后,他以退为进地谈到了英国面临的困难和他应负的责任。他说:

“我就是议会和全国应该责备的人,因为我为它们服务得不够好。虽然发生了过去的错误,而且今后还会发生,但我若得不到他们的信任和诚心诚意的帮助,我也无法有效地为他们服务。”

丘吉尔这篇坦率的演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议员们纷纷对战时内阁投了信任票。结果,丘吉尔的战时内阁以464票对1票的比数赢得了下议院高度一致的拥护。

然而,由于盟国巨大的经济和人力潜力暂时还没有转化为战斗力,英、美、苏等国的军队在前线依然处于劣势。英军在北非遭到了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集团军新一轮的攻势;新加坡的6万多驻军也于2月15日向日军缴械投降;在北大西洋中,德国潜艇仍活跃异常,英国的商船损失惨重,仅1942年头两个月就被击沉52艘。

英军在前线的一系列惨败严重影响了丘吉尔和他的战时内阁在民众中的威望。为了安抚社会舆论的不满,丘吉尔对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但这并未扭转战争的形势,英军遭到惨败的消息依然不断从前线传来。3月初,日军攻陷了缅甸的首都仰光。在中国远征军的援助下,驻缅英军才在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的指挥下顺利撤往印度边境地区。

此时,苏联红军也面临着强大的压力。苏德战场是抵抗法西斯侵略最主要的战场,苏联红军牵制着德军的主力部队。为减轻苏联红军的压力,斯大林和罗斯福不断催促丘吉尔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1942年春,罗斯福总统派美军总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将军和总统顾问哈里·霍普金斯携带一份名为《两欧作战计划》的备忘录前往伦敦,与英国政府讨论落实计划的问题。

4月3日,罗斯福总统写信给丘吉尔说:

“哈里和乔治·马歇尔所要告诉你的一切,均是我由衷之言。你我两国人民要求开辟一个战场,以便卸下俄国人肩上的压力。两国人民很有智慧,完全能够看到俄国人今天所杀死的德国人和所摧毁的装备比你我两国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即使还没得到全盘的成功,这毕竟是一个巨大的收获。所以,我们必须实现这个计划。只有这样,叙利亚和埃及才能转为安全。纵使德国人发现了我们的计划,也毫不足惧。”

5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英国,与丘吉尔政府就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进行了磋商。丘吉尔在原则上赞成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但他同时认为,“保卫印度和中东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所承担的大英帝国的首要义务是保卫印度不受日本的侵略”。同时,丘吉尔还认为,与其在欧洲大陆作战,倒不如进攻北非或解放挪威北部。

由于在具体看法上存在分歧,丘吉尔在与莫洛托夫的会谈中表现得十分慎重,始终未就美、英军队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作正面回答。鉴于莫洛托夫还将访问华盛顿,丘吉尔建议他返回时再经伦敦,届时他将根据华盛顿关于第二战场问题的讨论情况再对此给予具体回答。

(二)

莫洛托夫出访华盛顿期间,苏德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苏联红军不但顶住了德军疯狂的夏季攻势,还迫使希特勒将作战计划推迟了一个月之久,但苏联红军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丘吉尔担心斯大林得不到美、英两国的帮助无法击溃德军,从而单独与希特勒媾和。因此,当莫洛托夫从华盛顿返回伦敦时,丘吉尔同意了开辟第二战场的作战计划。

不过,丘吉尔依然十分审慎。在致苏联政府的《备忘录》中,他写道:

“我们正在为1942年8月或9月登陆一事进行准备……事前很难预料到时候能否具备实现登陆的条件,因此我们在这方面无法作出许诺。但是,如果条件正常而又合理的话,我们将毫不犹豫地实施计划。”

一般认为,丘吉尔这种审慎的态度是为了英国的国家利益而“玩弄外交手腕”。对英国人来说,北非和挪威北部战场才是主要战场,两地对英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要比欧洲大陆重要得多。不过,丘吉尔解释说,虽然苏、美、英有共同的愿望,但在美、英两军合作的具体细节上仍有待考虑,尤其在英、美军事当局都没有能力准备这项计划之时更应该慎重考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丘吉尔于6月7日再次飞赴华盛顿,同罗斯福总统进行了会晤。在这次会晤中,丘吉尔不但与罗斯福讨论了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还就研发原子弹方面的事务与罗斯福交换了意见。

就在丘吉尔访问华盛顿期间,北非的战局再度恶化了。6月20日,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集团军攻克了英军重兵防守的托布鲁克港,数万名英军被俘。当天上午,丘吉尔正在白宫与罗斯福交谈,忽然罗斯福离开了一会儿。回来后,罗斯福一脸忧虑地交给丘吉尔一封电报。

丘吉尔接过电报,只扫了一眼便呆住了。电报上说:2.5万名英军在托布鲁克港被俘。后来进一步证实,被俘人数实际多达3.3万人。

半晌,罗斯福关切地问:

“我们能帮你什么忙?”

丘吉尔回答说:

“给我们大量谢尔曼式坦克,能给多少就给多少,并且尽快运往中东。”

罗斯福立刻叫来总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命他立即就此事进行安排。罗斯福一次性为英军提供了300辆谢尔曼式坦克和100门自行火炮,并直接运送到苏伊士运河。

罗斯福的援助对英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制谢尔曼式坦克无论在装甲厚度上,还是火力上,都要比德国的虎式坦克优越。

6月26日,丘吉尔返回伦敦。因为英军在托布鲁克港的失利,他刚回国就遭到下议院议员们的抨击,但批评者们自己也提不出什么建设性的议案。丘吉尔坦然承认托布鲁克港的悲剧,也不为自己辩解,但他抓住非难者们自相矛盾的发言和错误的说法进行了有力的还击。结果在信任投票中,他和他的战时内阁以475票对25票再次获得大胜。

这场风波虽然逐渐平息了,但丘吉尔意识到:只有战场上的胜利才能稳固自己的首相地位。这一情况促使丘吉尔更加坚定地认为:首先攻击法属北非无论对英国来说,还是对他个人来说,都要比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更加紧迫。

经过一系列紧张的谈判,罗斯福总统最终同意了丘吉尔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