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这样写作最高效
9569900000019

第19章 类型写作(2)

3.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

“材料作文”作为作文考试的一种题型,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材料作文以其灵活的形式,广阔的取材范围,丰富的内容和多方面考察读写能力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平时训练和各种考试中。

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通读材料,正确审题

这里的“类型”是指材料的类型。按形式分,可分为文字材料和图画材料;按数量分,可分为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按内涵的显隐分,可分为显性材料和隐性材料。应考时,能区分显性材料和隐性材料基本可保证审题立意不犯方向性错误。一般来说,显性材料的内容是明显的,材料多指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发生的某一件事情,审题时无须引申。如2009年高考江西卷“圆明园兽首拍卖”就是典型的显性材料,主旨非常明确,只要就事件本身发表自己的看法即可。

隐性材料多指寓言、寓意类材料,它往往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意思是隐含的。审题时必须分析材料的引申义、比喻义,由此及彼,与现实对接。如2004年哈尔滨市中考作文题的材料为: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美丽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这座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整体上看是讲“雕塑”与“个人成长”之间的一个类比关系,关键词是“边边角角”,要注意联想到自己成长过程当中多余的可以去除的一些东西,可以是行为、习惯、语言、穿着等等。如果把重点放在如何“获得完美的自我”则没有抓住材料的中心,显然是跑题了。

2.理解材料,抓住关键

全面地理解材料,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审题时必须有整体观,切忌断章取义。抓住关键主要指阅读分析材料时能抓住关键词句,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写作的角度或命题者的态度倾向。

如,2010年辽宁高考作文题,材料中讲了托尼由3岁成长到58岁的三个小故事,三个故事很有寓意,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三个故事体现了恰当取舍的道理。生活中的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于托尼这样的问题,大多数人总是贪图最多、最大或最美,然而,“贪多嚼不烂”,“贪多搬不动”,想得到生活中最大的麦穗往往就会走过了地头。生活中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所贪图的那些东西似乎不那么容易得到,只有恰当地选择,我们才会有所得。

3.挖掘角度,力求新颖

鼓励考生发挥创造力、多角度地看问题、自由地发表见解是高考作文之终极目的。而能不能找到合适的角度就成了衡量考生审题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为此,要求考生审题时首先能从材料中挖掘出所有的角度。一般能找到关键句(词)就能找到角度,这些关键句往往是概括性的结论句或评价句。

如,2010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吴兴杂诗

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题目要求考生解读《吴兴杂诗》的哲理,并根据哲理诗的寓意来写作,作文材料所给的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江南水乡的生活,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中体现出两种哲理,一是“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说明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在不同的地方,适合种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由此可以推出人们在做其他任何事情时也是如此,也要因地制宜,要符合实际情况,不能搞“一刀切”;二是吴兴优美的水乡风光告诉我们,社会发展应顺应自然,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4.材料引述,适当得体

材料作文离不开对材料的思考、加工,甚至引述。但许多考生不懂得引述材料的技巧,习惯性地在文章的开头复述材料,或者把材料当一个论据来用,或者将材料生硬地拉长,将一个概括性的材料改编为没有细节描述的冗长故事等。这样引述材料,都是不合适的。写材料作文处理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主要有三种方式:(1)概括引述。试题提供的材料一般有几百字,大家都将其引述在文章中,难免会令评卷老师生厌。如果能用概括的语言及形象生动的笔墨引述之,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2)引述关键语句。试题材料中能揭示主题的关键语句,往往是文章的关键点,也是巧妙引述材料的切入点。(3)续接材料法。如果材料是叙述性的,自己构造故事的能力又强,那么用叙接故事的方法新编故事,也不失为一种处理材料的好方法:以材料的结尾为媒介,或浮想联翩,演绎故事;或精研深思,前瞻事态未来。总之,材料的处理只是一种手段,只要“适用得体”就算用得好。

熟悉

智者无为,庸人自缚。心若无异,万法一如。——《信心铭》(僧璨大法师)

我们惊叹太白清新飘逸的诗句,那是因为他熟悉中华的经典;我们欣赏朗朗悠扬婉转的琴声,那是因为他熟悉黑白的键盘;我们感叹哥白尼的发现,那是因为他熟悉浩瀚的宇宙。

真正的智者不是博而不精的涉猎,那样只会庸人自扰。当心无旁骛地对一个领域深入研究,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在熟悉中,万物法度便清晰简单。

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训诫。当百遍的“咀嚼”之后,才会熟悉文中意旨;当百遍的“消化”之后,熟悉才会让其义自现。

西方哲学家也说过“知道的越多,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熟悉会让人明白很多道理,熟悉才会让人了解万物的法度。

当司马迁熟悉中华历史,才有了《史记》的不朽;当李时珍熟悉百草千方,才有了《本草纲目》的伟大;当纪晓岚熟悉经史子集,才有了《四库全书》的浩瀚。熟悉造就了华夏的辉煌,缔造了民族的昌盛,成就了伟人的不朽。

心无旁骛地研究,才有了无人能及的熟悉,才造就了千古流传的功绩。冷僻枯燥的文字没有阻止住他钻研的脚步,孤独凄凉的大漠没有停止住他探访的脚步,冷嘲热讽的眼光没有动摇他追寻的心灵。当对西域一种即将失传的文字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时,人们毫不吝惜地把“国学大师”的称号赠予了季羡林先生。

如果没有对文字的熟悉,他不会有巨大的成就;如果没有对汗牛充栋的经典的熟悉,他不会有深刻的认知,如果没有对华夏典籍的熟悉,他不会有真知灼见的眼光;如果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