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文明解密
9566700000009

第9章 神秘的非洲文明(1)

曾经高度发达的古埃及天文学

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除了建筑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及制造木乃伊而闻名天下外,古埃及人还发明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东西,比如古埃及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就对后来的腓尼基字母影响甚大,而希腊字母就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建的。

除此之外,金字塔、阿蒙神庙等建筑、亚历山大灯塔等,也都体现了埃及人极高的建筑技术和天文知识。

尼罗河的泛滥催生了天文历法

古埃及气候炎热,雨水稀少,但那里的农业生产却很发达。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关。埃及的大部分国土都是沙漠,只有尼罗河流域像一条绿色的缎带一样,从南向北贯穿其间。直到目前,埃及仍有95%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尼罗河附近。因此,在希腊时代,西方人都把埃及称为“尼罗河送来的礼物”,古代埃及人更是将尼罗河视为“母亲河”。

尼罗河全长6648千米,发源于赤道一带。主流叫白尼罗河,从乌干达流入苏丹,在喀土穆和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汇合,流入埃及。

在埃及境内,每年的6月尼罗河开始涨水,7~10月是泛滥期。这一时期,洪水经常夹带着大量的腐殖质,灌满两岸龟裂的农田。几周后,当洪水退去时,农田就留下一层肥沃的淤泥,等于上了一次肥。到了11月份,人们进行播种,第二年的3~4月就能有不错的收获。

尼罗河还有一个特性,就是每年的涨水基本都是定时定量,虽有一定的出入,但差别不是太大,从没有洪水滔天淹没一切的大灾。这就为古埃及人最早创建大规模的水利灌溉系统和制定历法提供了方便。

古埃及历法的形成及原理

埃及的观天工作最初是由僧侣们担任的,他们经常需要注意观测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动情况,并从很早的时代起就知道了预报日食和月食的方法。遗憾的是,这种方法是严格保密的,详细情况我们至今也不得而知。

古代埃及人根据研究,制定出了自己的历法。马克思曾说:“计算尼罗河水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也就是说,天文学知识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对自然界的观察。每年的6月,尼罗河洪水都会泛滥,并从上游冲下许多肥沃的土壤,使下游的农作物得以茁壮成长。据此,埃及人也产生了“季节”的概念。

古埃及的历法是从观测大犬星座中得到的。大犬星座在我国被称为天狼星,在古埃及则被称为“索卜乌德”,就是“水上之星”的意思。我们已经说过,古埃及的文明发生与尼罗河的泛滥有关。他们发现,三角洲地区的尼罗河涨水与太阳、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升起会同时发生,于是就把种现象两次发生之间的时间定为一年,一共是365天。然后,他们又把全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分成30天,剩下的5天则作为节日;同时,他们还把一年分为三个季度,即“泛滥季”、“长出五谷季”和“收割季”,每季4个月。

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时候,每年到了夏天,天狼星从东方在黎明前升起来的时候,尼罗河都会发生泛滥。埃及人把这看作是圣河泛滥的预告,因而视天狼星为神明,顶礼膜拜。他们修造庙宇,祭祀天狼,祈求丰收。埃及女神爱西斯的庙门,就正对着天狼星升起的方向。也有人认为,着名的埃及金字塔也是用来观测天狼星的。

非常有趣的是,天狼星的埃及象形字也是三角形的,很像金字塔的形状。古埃及人将此次黎明前天狼星从东方升起,至下次黎明前天狼星又从东方升起之间的时间,定为一年;并将黎明前天狼星升起的一天定为岁首,也称狼星年。狼星年的长度是365.25天,和现在的精密数字365.2422天很接近。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了。

除此之外,埃及人还把昼和夜各分成12个部分,每个部分为日出到日落或日落到日出时间的1/12。他们通过石碗滴漏的方式来计算时间,把石碗的底部凿出个小口,然后让水滴以固定的比率从口中漏出;再在石碗中标上各种记号,用来标志不同季节的不同时间。

古埃及的占星学

古埃及的占星学也相当发达,就好像古埃及文明的特色一样,他们的十二星座也是以古埃及的神来代表的。

除了知道北极附近的星星外,考古学家还从出土的棺盖上所画的图像上判断,埃及人认识的星象还包括天鹅座、牧夫座、仙后座、猎户座、天蝎座、白羊座及昴星团等。他们识星座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赤道附近的星星分围36组,每组可以是几颗星,也可以只有一颗星。每组管10天,所以也称旬星。当一组星在黎明前刚好升起时,就标志着这一旬的来临。如今,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最早旬星文物是属第三王朝的(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332年,埃及共经历了31个王朝)。

金字塔与天文学有关吗

第四朝法老齐阿普斯的金字塔是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整座金字塔塔身高达146.5米,塔底每面长230米,共计占地大约5.29万平方米。全塔共由230多万方巨石建造,每方平均重约2.5吨。塔面上所用的石头都是经过细工磨平的,而且全用的是叠砌法,不用泥灰,因此就算非常薄的刀子也难以插入石缝内。

这座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不仅外观雄伟,而且角度、线条、土石压力等,也都经过了缜密的测算。因此,金字塔虽然历经了四五千年,至今却仍巍然矗立。这在还处于铜器时代的公元前3世纪中期,不能不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据希腊历史学家记载的埃及传说中称,齐阿普斯在建造自己的大金字塔时,曾分批分期地征调了全埃及的人力。仅就铺设运石的道路,就征用了10多万人,花费了近10年的时间才完成;而金字塔分身的建造,又征用了10多万人,花费了3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

然而,金字塔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壮丽和雄奇,还有它的4个墙面,都正确地指向了东、南、西、北4个方向。在还没有罗盘的古代,能将方位定得如此准确,无疑是使用了天文测量的方法,也许就是利用当时的北极星——天龙星座来定向的。在齐阿普斯金字塔的北面,还遗留下一条与水平方向成27角的隧道。当年从金字塔的中心通过隧道仰望天空,正好可以看到一夜之间几乎不动的天龙星座。埃及人首先利用当时的北极星确定金字塔的正北方向,其他3个方向也就不难确定了。

相关链接——古埃及用什么计量长度

在古代的埃及,测量物体时所用的工具是腕尺,长度大约从肘至中指尖的长,合20.62英寸。边长为一腕尺的正方形,它对角线(长29.16英寸)的一半,称为雷曼,可分为20指,是第二个长度单位。

还有一种腕尺,只有17.72英寸长,分为6掌。腕尺乘以100的积,称为哈特,是丈量土地的基本单位。这一长度的平方,即1万平方腕尺,也是耕地面积的计量单位。

古埃及人主要的容量单位是哈努,10哈努为1哈加特。以“次”为基础,再进行各种倍加,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谷物容量单位。另一个容量单位是哈尔,为1立方腕尺的2/3,或相当于一个直径为9掌、深为1腕尺的容器容量。容量与水之间存在着某种近似关系,因为1哈努的水重5德本。看来,容量单位应该是源于水的重量单位。德本是一种同名的踝饰的重量,它的1/10叫加德特,即戒指的重量。

萨索里文字之谜

1999年,德国科研人员在开罗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科研人员在对埃及南部距离开罗400千米处的“萨索里一世”古墓中,发现了大量书写在坛子与黏土板上的文字。

经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这些文字大约出现于公元前3300年至前3100年间,部分文字书写时间甚至可以早于公元前3400年。具有突破意义的是,研究人员已经解读了300件左右的书写有古文字出土文物中的2/3,即200件左右。

虽然这些文字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文字有众多类似的地方,但它显然要比苏美尔象形文字更加先进。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古埃及的“萨索里”文字,应该属于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什么文字是最古老的文字

关于什么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20世纪的学术界一直都在争论不休。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乌鲁克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至今仍有大部分未曾解读的、被刻在泥板上的象形文字,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但是,也有学者对此颇有微词,因为几乎在同时,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就出现了。

其实,公元前3500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在德国科学家发掘“萨索里一世”墓之前,就已经出土了,总共大约有700多个文字符号。在中国的殷墟甲骨文与商周金文中,一共保留了500多个文字符号,距今也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大多文字符号都已被中国学者解读。此外,在印度哈拉帕遗址、希腊克里特岛以及美洲的玛雅文明等中,也都存在象形文字,但这些象形文字至今还未曾被解读出来。

然而问题是,尽管这些象形文字的年代很久远,但这些象形文字很多都不能解读,所以也难以判断这些象形文字本身究竟算不算古文字。

有研究人员指出,如果象形文字就是古文字,那么“世界上最古老的问题”恐怕还轮不到苏美尔或古埃及,因为世界各地都曾发现了许多原始符号刻在岩壁、洞穴、器皿上的遗迹。比如在中国,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都有刻有符号的陶器出土,陶器上的几何图案与装饰都是具有表征意义的符号。在大汶口文化2处不同遗址中,还出土了刻有同样4种图形的陶缸。考古学家认为,陶缸上刻着的石斧是“戊”字,木锄是“斤”字。如果要按年代计算,那么仰韶文化中出土的陶刻几何符号距今已有6500多年的历史了,比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可要早得多。

因此,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在距今5000~6000年出现的象形文字,并非真正的文字,最多只能算是“文字画”而已。

谁是最早文字难以定论

研究人员指出,从象形文字发展到能读音的音节文字,最后又发展到字母文字,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那么,第一个发明发音符号的又是谁呢?

大多数古文字学家认为,是公元前1800年居住在西亚两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取得这一突破性进展的。开始,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音节表中有几千个符号,使用的都是单音节词,如ti、mu、po等,即由一个元音与一个辅音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逐渐使用2个或2个以上的辅音音节,双音节与三音节词汇逐渐大量出现,从而使发音符号大大减少,为最终完成向字母文字的转变打下了基础。

如果把音节文字看成是最早的古文字,那么目前考证结论是:最早出现音节文字的是公元前3100年的苏美尔文字、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文字、公元前2200年的古印度文字以及公元前1300年的古中国甲骨文字等。而德国科学家发掘的“萨索里”文字,还不曾发展到这个阶段。

看来,人类最早的文字究竟起源于哪里,到底哪种文字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还需要研究人员进一步努力才能弄清。

历史侧影——埃及的纸草纸

考古学家在开罗西南部的萨卡拉第一王朝遗址考古过程中,在一位大臣的坟墓里发现了一卷空白的无字纸草纸。经研究发现,这是埃及最古老的纸草纸之一,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然而,尽管古埃及生产了大量的纸草纸,但其生产技术却并没有文字记载。

1960年,埃及首位驻中国大使哈桑·拉加伯,在回到埃及后业余研究纸草和纸草纸。他通过大量考证古代留下来的纸草纸,并通过反复试验,终于摸索出了纸草纸的生产工艺。

研究发现,在制作纸草纸前,需要先从水里割下纸草的茎,再根据制作的纸张的规格大小将其切分成几段,然后剥去表皮粗糙的韧皮,将它的髓劈成很薄的薄片。随后,人们在一块平坦的石板上铺一层亚麻布,再把纸草草髓的薄片分两层横直交错地铺在亚麻布上,然后在上面再蒙一块亚麻布,并用木槌用力敲打1~2个小时,直到植物的浆液将两层薄片粘成一块。最后,再在上面压上重物,将其压平,让其自然晾干。几天后取出,就是一张结实的米黄色纸草纸了。在日光照耀下,一条条横直交错的髓片仍清晰可见。

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纸草纸,不仅柔软耐用,质地优良,而且将几张纸粘接起来,就可以做成纸草卷。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纸草卷是第二十二王朝的哈里斯一号纸草卷,长40.5米,上面写的是拉美西斯三世给埃及各神庙的礼物一览表。

世间伟大的建筑

古埃及在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埃及人相信,人死后可以到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过活”。就好像植物在冬季死去,次年依然可以重生一样。而他们崇拜的大神之一——执掌“阴司”的奥西利斯,也同时掌管着给植物带来苏生的洪水。而奥西利斯本身,也曾是被敌人杀死,后来他的妻儿用法术又让其重生的。

因此,埃及的祭司们都相信:只要他们把法老王的遗体保存起来,就可以在墓室内和墓室外继续“生活”。这样,就产生了着名的埃及木乃伊,以及各种装饰豪华的棺匣和宏伟牢固的金字塔。

埃及文化与建筑有一种保守内敛、亘古不变、几乎是不屈不挠的特质,这样的特质能持续如此漫长的时间,不能不说是相当惊人的,这些建筑甚至被认为是世间非常伟大的建筑。

胡夫大金字塔

金字塔,阿拉伯文意为“方锥体”,是一种方底尖顶的石砌建筑物,也是古埃及埋葬国王、王后或王室其他成员的陵墓。

埃及迄今发现的金字塔共有80座左右,其中最大的是以高耸巍峨而居古代世界八大奇观之首的胡夫大金字塔。在1889年巴黎埃菲尔铁塔建成前的4000多年里,胡夫大金字塔一直都是世界上最高、最雄伟的建筑物。

据不完全统计,胡夫大金字塔大约由230多万块石块砌成,其中外层石块约有11.5万块,平均每块重2.5吨,每块石块都像一辆小汽车般大小,而大的甚至要超过15吨。倘若把这些石块凿成平均1立方米的小块,然后将它们沿赤道排成一行,那么长度则相当于赤道周长的2/3。据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估算,胡夫金字塔在修建过程中一共花了30年时间,每年用工超过10万人。金字塔既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同时也体现了法老的专制统治。

在4000多年前生产工具很落后的中古时代,埃及人是如何采集、搬运数量如此之多,每块又如此之重的巨石垒成如此宏伟的大金字塔?至今都是一个难解之谜。

英国一位研究人员,曾根据文献资料中提供的数据对大金字塔进行了研究。经过计算,他发现胡夫大金字塔令人难以置地包含着许多数学上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