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生物天堂
9566600000016

第16章 动物世界(7)

毒棘豹蟾鱼

毒棘豹蟾鱼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美国麻萨诸塞州至佛罗里达州,看名字就知道十分危险。

毒棘豹蟾鱼除了相貌丑陋之外,还以其独特方式上了太空。1997年,为了研究微重力效应,美国宇航局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带了一条毒棘豹蟾鱼上太空。

此鱼能在很差的条件下生存,只需一点点食物就能活命。

疣猪

疣猪(一种非洲野猪)是十分与众不同的,它有着桶一样的身体和一副不太受欢迎的面孔(只有它们妈妈才会喜欢)。疣猪的头部大而宽,上面“点缀”有6个面部疣,另外还长着长长的弯曲大獠牙,抵御捕食者时充当武器。疣猪一般能长到25~33英寸高,体重在110~330磅之间,是生物中最快的奔跑者。

星鼻鼹

在加拿大东部和美国东北部生活着一种小型北美鼹鼠——星鼻鼹。它生活在潮湿的低区域,用其鼻子上的触须来识别食物,以小型的无脊椎动物、水生昆虫、蠕虫和软体动物为食。

有报道称,星鼻鼹在世界上的哺乳动物吃饭最快。另外,它还是一个游泳高手,可以在河流和池塘底部潜伏。和其他鼹鼠一样,星鼻鼹搜索食物时会挖浅浅的隧道,这些隧道的出口通常在水底。星鼻鼹不论白天还是晚上都很活跃,甚至在冬天也充满活力,它被发现可以通过隧道穿越雪地,以及在冰面的水下游泳。

新知博览——动物的绝妙防身术

动物的一生当中会面临如天灾、天敌、疾病等很多危险。尤其是一些弱小动物,更得随时防备天敌的侵犯,为求得生存而与之做斗争。可以说,动物的防敌之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东南亚有一种可以为自己制造替身的蜘蛛。当捕捉到飞虫后,它就用蛛丝层层缠绕飞虫,缠到飞虫的大小与它本身差不多时,就将飞虫放到蛛网的显着位置上。有一些飞鸟以蜘蛛为食,当它们前来觅食是,常常会把蜘蛛的替身错当作目标,蜘蛛自己的性命也就得以保全了。

澳洲的一种皱皮蜥蜴为吓退来犯的敌人,擅长装出一副凶狠的样子。皱皮蜥蜴一般身长1米左右,一受到惊吓,它就会鼓起颈部满布刺状鳞片的皮肤,形成一个直径60厘米的圆盘,身形突然显得增大很多;它还大张其口,露出鲜黄色的口腔,同时发出嘶嘶的响声。天敌会以为它是一种凶狠的动物,从而吓跑了。

还有一种通过放屁来保护自己的放屁虫。在遇到袭击时,它就会爆出一声巨响,随即向前来袭击的敌人喷出臭液(混合着过氧化氢及醌醇)。待敌人从巨响和臭液中清醒过来时,放屁虫早就逃之夭夭了。

“臭”名昭着的臭鼬也会用毒液袭击敌人。这种毒液奇臭无比,是一种名为硫醇的硫化物,动物中了这种毒液虽不至于丧命,但以后只要再碰上臭鼬,必定对它避而远之。

深海动物的种种谜团

海洋覆盖着地球70%以上的表面,但深海世界至今却仍旧不大为人所知。为此,各国的科学家纷纷利用深海潜水工具来探测深海,从而揭开了许多深海之谜。

深海章鱼有南极渊源

许多深海章鱼都具有“南极血统”,深海章鱼就是其中一种。

大约出现在3000万年前,深海章鱼开始迁移,当时南极洲地区温度降低,冰层变厚,章鱼才被迫迁往更深的水域。同时气候变化也使富含盐分和氧气的冰冷海水向北逐渐流去,顺着水流,章鱼便漂到世界其他海域生活了。当它们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时,新种章鱼便进化形成了。由于深海漆黑,不需伪装掩护,因此许多深海章鱼便失去了防御墨囊。

水下山顶上发现“海蛇尾城”

海蛇(俗称脆海星)生活在新西兰以南的一座辽阔的海底山脉——麦夸里洋脊的一个巨大水下山顶的山腹上,模样怪异,而且足有上千万只之多,酷似一座海蛇尾城。

海蛇尾城的成功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海山的形状,其次是在它上面围绕它流过的漩涡状的绕极海流,流速大约是每小时4千米。它让海蛇尾城的水下居民仅仅举起手来就能捕捉到流过的食物,而且它还清除了鱼类和其他盘旋着的潜在捕食者。

南极深海——海洋生物的摇篮

在南极深海中,有许多叫做Cylindrarcturus的白色甲壳类动物,也是南极深海发现的近700多种此前未知的新生物之一。这类海洋动物能在南极威德尔海水下600~6300米深的寒冷水域中生活。

这一发现也推翻了此前对南极海域缺乏生物多样性的猜测。科学家还认为,可能全球所有海洋生物都发源于南极海域。2002~2005年间,一个国际科考小组乘坐德国科考船“极地号”在南大洋威德尔海进行了3次考察。通过研究,发现一些有孔虫类甚至与北冰洋的类似生物都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这很可能意味着这些微小生物分布在全球任何可能的海域,“世界大同,四海一家”。不过,对极地附近纬度水域的相关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最新发现的南极深海生物还是独一无二的。

最北的黑色烟枪

在北极圈深海考察的科学家在那里发现了所谓的黑色烟枪——5个热液喷射在一起。它们喷射出来的液体温度高达299℃,而且比起已知最近的热液喷射,这些热液喷射还要往北192千米。当海底快速分裂时,就容易形成热液喷射。这些热液喷射大约离海底4层楼高,而且里面还携带着白色的细菌。

黑色烟枪化石暗示生命起源

科学家在中国的一所矿井内,挖掘到了14.3亿岁的黑色烟枪化石上的有原始细菌。科学家认为,这一发现表明生命可能起源于深海热液喷射。这些远古细菌吃金属硫化物(位于“烟道”边缘上)。目前,西澳大利亚发现的35亿岁的细菌块是已知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而这一发现则表明生命的诞生地是浅海而不是深海。但没有发现能最后回答生命起源这一问题。

海底壳上丰富的微生物

一度人类曾认为海底是没有生命的,但事实上,海底同样是各种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的家园。实际上,科学家已经发现海底含有比海水多3~4倍的细菌,从而引发这些细菌是如何生存的讨论。实验室分析表明,岩石本身的化学反应能够给生命提供能量。而这发现又一次暗示生命源于深海。

深海鱼满山产卵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只有孤零零的几种鱼生活在黑暗、寒冷和辽阔深海下,但在2006年,这种说法被改变了。在探测到中大西洋洋脊时,科学家发现,鱼类偶尔会聚集在像海山这样的地方产卵。来自在海山上收集的大量鱼类,其数量大大超过预期,就是这些聚会的证据。倘若鱼类是纯粹的游牧民族的话,那么就不会有这么多鱼在一起产卵。声学散射图也表明,这里有一个巨大的鱼类聚会。

巨型鱿鱼有巨眼

通常一只巨型鱿鱼长10米,重450多千克。巨型鱿鱼有着令人惊奇的巨眼。科学家对这种巨型鱿鱼进行解冻和解剖后,揭开了这类动物的神秘面纱。

科学家认为,巨型鱿鱼的眼睛是动物王国里最大的。这种巨大眼睛能帮助此种鱿鱼在南极水域下近千米的黑暗水域中收集更多有光线,方便锁定猎物。这种鱿鱼有两条触角,触角很长,每一条上有多达25个旋转状钩子;它还有8条胳膊,每一条有19个用于固定和抓牢猎物的钩,并能将捕获的猎物送到它的嘴里。

深海珊瑚所创下的历史纪录

在水下数千米的海域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珊瑚礁,它们在寒冷的水域中生长了达千年之久。地质学家和环境科学家表示,像树木的年轮,珊瑚礁也有可靠的记载了全球的环境变化。地质学家走遍全球,收集了许多这类珊瑚(比如来自复活节岛附近的珊瑚礁)的样品。2007年,地质学家公布了肯尼亚一个土壤侵蚀样品(有300年记录),上面从印度洋洋底采集的珊瑚样品。为了建立气候变化的珊瑚文档,他们如今正在分析在夏威夷发现的有4000岁的珊瑚。

新知博览——鱿鱼的奇特性行为

通过研究数十种生活在世界各地300~1200米之间的鱿鱼,科学家发现了很多种鱿鱼怪异的性行为。

在仔细检查了捕捞上来的鱿鱼和在博物馆里的标本后科学家认为,能发出冷光的广鳍八腕鱿的雄性会在雌性身上用它的尖喙和触手上的利爪撕开5厘米深的口子,然后用专门用来交配的附肢把它的“精荚”放入雌性的伤口中。

更神的是,谈到南洋力士钩鱿的“精荚”,其本身就能在雌性身体上挖洞,并可能会分泌某种可以融化鱿鱼身体组织的酶。

生物学家研究表示,头足纲动物,包括鱿鱼、乌贼和章鱼的交配方式确实非常复杂,对人类来说也非常神秘。比如金乌贼,会把臂腕缠在一起,雄乌贼会把精荚递到雌乌贼的口膜附近;还有的章鱼有的“交配肢”盛着精液,就像单独的生物一样爬进雌章鱼的生殖道中。

荷兰科学家的研究还发现,鱿鱼中也有“易装癖”的情况。这种鱿鱼的雄性不但大小和外观像雌性,甚至还长有雌性生殖腺。对此的一个解释就是,这种雄性鱿鱼会假装雌性,从而混在雌性当中以求浑水摸鱼,获得交配机会。这就好像大叔装成大妈混在美眉当中,以求浑水摸鱼一样。这在生物界确实存在,虽然听上去很诡异。

还有一种慈鲷科鱼类生活在非洲的坦干伊克湖里,一般的雄性会用强健的身躯筑巢和保卫领地,以争得雌鱼的芳心。但也有一些雄鱼长相很像雌鱼,体形较小,会假装成雌鱼溜进“壮汉”们的领地,这样可以在“女主人”已经产下的卵上甩上自己的一坨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