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地里万千
9566400000027

第27章 地球资源与灾害(2)

所谓核裂变能,即通过一些重原子核(如铀-235、铀-238、钚-239等)的裂变释放出的能量。核聚变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氢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同时发生质量亏损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核衰变是一种比自然慢得多的裂变形式,由于它释放能量缓慢而较难加以利用。

风能

风能是在太阳辐射下流动所形成的。风能较其他能源而言优势明显,比如它蕴藏量大,是水能的10倍;分布广泛,永不枯竭等。这对地处交通不便、远离主干电网的岛屿及边远地区尤为重要。

当代人利用风能最常见的形式是风力发电。自19世纪末风力发电机在丹麦研制成功以来,同时,人们也认识到石油等能源是会枯竭的,便开始重视风能的发展,利用风来为己所用。1977年,世界上最大的发电风车在联邦德国的着名风谷——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布隆坡特尔建造而成。该风车高150米,每个浆叶有40米长,重18吨,用玻璃钢制成。全世界的风力发电机到1994年,已达到300万千瓦左右的装机容量,每年发电约50亿千瓦时。

水能

水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而且是清洁能源,是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则指河流的水能资源。

水能是一种一次性的常规能源。地球上的水循环被太阳能驱动,从而得以持续进行。地表水的流动是重要的一环,水能资源在落差大、流量大的地区比较丰富。在矿物燃料的日渐减少的情况下,水能作为一种替代资源,非常重要而且前景广阔。目前世界上运用水力发电还处于起步阶段。河流、潮汐、波浪以及涌浪等水运动均可以用来发电。

生物质能

来源于生物质的生物质能,也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于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生物质能是贮存的太阳能,更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以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的燃料。地球上的生物质能资源较丰富,而且是一种无害能源。地球每年经光合作用产生的物质有1730亿吨,其中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全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0~20倍,但目前对其的利用率还不到3%。

海洋渗透能

如果有两种盐溶液,一种盐浓度高,一种盐浓度低,那么将两种溶液放在一起,并用一种渗透膜隔离后,就会有渗透压产生,水就会从浓度低的溶液流向浓度高的溶液。

江河里流动的是淡水,而海洋中的是咸水,二者也有一定的浓度差存在。淡水的水压在江河的入海口,要高于海水水压。那么如果放置一个涡轮发电机在入海口处,淡水和海水之间的渗透压就可以推动涡轮机进行发电。这就是海洋渗透能。

海洋渗透能是一种十分环保的绿色能源,既无垃圾产生,也不排放二氧化碳,更不以天气状况为依赖,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渗透发电厂的发电效在盐分浓度更大的水域里比如地中海、死海、我国盐城市的大盐湖、美国的大盐湖等地会更好。当然,发电厂附近还必须有淡水的供给。

地热能

地球内部热源可来自重力分异、潮汐摩擦、化学反应和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能量等,这就是地热能。地球的主要热源是放射性热能。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地热点已有5500处,有45个地热田,约320万兆瓦地热资源总量。

氢能

由于具有重量轻、无污染、热值高、应用面广等独特优点,使得氢在众多新能源中脱颖而出,将成为21世纪最理想的新能源。而且,在航天航空、汽车的燃料等高热行业中,氢也可广泛应用。

延伸阅读——未来的几种新能源

波能:即海洋波浪能,是一种无污染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推测,地球上海洋波浪蕴藏着高达9×104TW的电能。在各国近年来开发新能源的计划中,波能的利用显得愈发重要。尽管波能发电成本比较高,仍需对其进一步完善,但是从目前的进展来看,这种新能源依然有潜在的商业价值。在日本,一座已运行8年的海洋波能发电厂,其发电成本虽然比其它发电方式要高,但对于边远岛屿来说,却可节省电力传输等投资费用。目前,在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也已有几十座波能发电站建成且都运行良好。

煤层气:煤在形成过程中,受温度及压力增加的影响,在产生变质作用的同时也会将可燃性气体释放出来。从泥炭到褐煤,每吨煤68m3气体产生;从泥炭到肥煤,每吨煤可有130m3气体产生;从泥炭到无烟煤,每吨煤可有400m3气体产生。地球上的煤层气据科学家估计,可达2000Tm3。

可燃冰:是一种固体化合物,由甲烷与水结合在一起构成,外型类似于冰,故称之为“可燃冰”。在低温高压下,可燃冰呈稳定状态,冰融化所释放的可燃气体相当于原来固体化合物体积的100倍。据测算,可燃冰的蕴藏量据测算比地球上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总和还要多。

微生物:酒精可利用微生物发酵制成,具有燃烧完全、效率高、无污染等特点,用其稀释汽油可以得到“乙醇汽油”;而且制作酒精的原料丰富,成本低廉。据报道,巴西已改装了几十万辆以“乙醇汽油”或酒精为燃料的汽车,使大气污染得以减轻。此外,微生物还可利用在氢气的制取上,为开辟能源寻找了新的途径。

海洋是个聚宝盆

打开世界地图,大部分都是涂着蓝色的海洋。海洋是一个整体,不论是太平洋、大西洋,还是印度洋,都连成一片,包围着一小部分的陆地。在地球上,海洋几乎占了总面积的3/4。

海洋中有无数的动植物和矿物质,是人类的宝库。每年,海洋都可出产各种鱼贝类30亿吨,相当于300亿头猪的产肉量。而在大陆周围水深200米以下的浅海底,被人类称为大陆架,它占全部海洋面积的17%。太阳的光和热可以照射到大陆架,所以大陆架是海洋资源的蕴藏地。

如今,海洋已成为人类食物蛋白质的重要供应场所,海水可以淡化,海水中可提取氯、钠、镁等化学元素及各种稀有元素和放射性元素,还可开采出大量石油、天然气、煤、铁、锰等多种金属及砂矿。、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在300多个近岸工厂中生产食盐、镁盐、溴、重水及淡水,一些发达国家还在海底开采金、铂、金刚石、金红石、锡石等,已有100多个国家在近海进行油气勘探,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150多个海上油气田进行开采,海上石油产量已占总产量的25%以上。

海中元素含量惊人

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含量差别很大,为了便于测出元素的含量,人们根据它含量的多少,将其分为3类:每升海水中含有100毫克以上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含有1~100毫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1毫克以下的元素,称为痕量元素。

根据海水中元素的性质,人们又将海水中的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两大类。金属元素主要包括钠、镁、钙、钾、钡、锶、铷等;而非金属元素则包括氯、溴、碘、硫等。

尽管海水中有些元素含量微小,但由于海水量很大,所以总的储量也是相当可观的。比如海水中含有的黄金,每升水中仅含有0.000004毫升,但海水中金的总储量却可达到600万吨。如果我们将海水中的金全部提取出来,那么黄金就会与现在的铝一样,变得相当普通了。

当然了,与海水中元素的储量相比,人类从海水中能提取的金属还是非常少的。就拿现在世界上从海水中提取量最大的金属镁来说,每年的产量也不到1立方千米的海水中储量的10%,而钠、钙、钾的产量也仅仅是海水总储量的三亿分之一而已。

科学家们预算,在1立方千米的海水中,大约能有2700多万吨的氯化钠,320万吨的氯化镁,220万吨的碳酸镁和120万吨的硫酸镁。如果我们能将海水中的所有盐都提取出来,平铺在陆地上,那么陆地的高度可增加150米。如果海水全部被蒸发掉了,那么海底将会堆积出60米厚的盐层,总体积达到2200多万立方千米,即使用它将北冰洋镇成平地还能绰绰有余。

人类如果想得到海底这些宝贵的元素,就需要从海水中提取它们。从海中提取元素的方法很多,但主要有4种:一是按物质溶解度不同,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提取,如提取氯化钠和氯化镁等;二是直接在海水中或浓缩的海水中加入其他化学药品来吸附、沉淀或提取,如在海水中加入石灰乳制取氢氧化镁;三是利用电解方法,利用脱去镁、钙、硫的浓缩海水进行电解制取烧碱、氯、氢等;四是利用离子交换法使海水中各元素直接分离出来。这4种方法可以单独采用,也可以互相结合使用。

海水中的大量海盐

就海水中的元素来说,我们现在提取最多的还是海盐。盐不仅是人不可缺少的食品,还是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

那么,海水中的含盐浓度究竟有多大呢?通常来说,海水中的各种盐类总含量为30%~35‰,其中以食盐为主,至今人们已采用科学的方法大量提取海盐。不过,这些海盐供人食用的仅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还是作为发展化学工业的原料了。比如食盐,可生产出许多不同用途的产品,将食盐溶液电解,可得烧碱、氯气和氢气;将烧碱加入动植物油中,再放入锅里煮一下,即可制出肥皂和甘油。

氢气和氯气是制造盐酸的原料。将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后,可得氯化氢;再将氯化氢溶于水中,便可得盐酸。盐酸的用途就很大了,可以合成橡胶,制造染料、制革、制药、化肥等。纯碱的用途也很大。生产1吨钢,就需要10~15千克的纯碱;生产1吨铝,则需要0.5吨纯碱;此外,化肥、造纸、纺织等工业,也都需要大量的碱。

此外,电解食盐还能得到金属钠。金属钠质地柔软,可用于喷气式飞机和舰艇材料的制造等,而且金属钠的过氧化物对解决高山和水下缺氧问题还有特殊作用。它可以将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释放出人需要的氧气。这种方法就能解决深海潜水员、潜艇舱内人员的缺氧问题。由此可见,食盐在工业上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海水中起重要作用的镁

除了含有钠外,海水中还含有大量的镁,主要以氯化镁和硫酸镁的形式存在。

从海水大量制取金属镁并不困难,只要将石灰乳加入海水,沉淀出氢氧化镁,再注入盐酸转化成无水氯化镁,电解便可得到金属镁。

金属镁在工业上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镁比铝要轻,因此铝中“掺”上镁,就是制造飞机和快艇的经济坚固的材料。而且金属镁还能做火箭的燃料。我们熟悉的信号弹、照明弹和燃烧弹等,都要使用金属镁。

近年来,镁在机械制造工业上还有代替钢、铝和锌等金属的趋势。

“海洋元素”——溴

在地球上,除了石油废水、井盐苦卤、地下温泉等中含有少量的溴以外,其余99%以上的溴都在海水里。溴是一种纯海洋物质,因此也有“海洋元素”的称呼。在海水中,溴含量约为65毫克/升,总储量可达100万亿吨。

溴是一种重要的医用药品原料,我们所熟悉的红药水、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以及各种激素等,在生产过程中都离不开溴。

此外,溴还有很多其他用处,比如制造灭害药,在工业上还可用来精炼石油,制造染料等。

海水中的碘

碘在海水中的的含量约为0.06毫克/升,碘总的储量共有930亿吨左右,比陆地上的储量要多得多。

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一旦人体缺少了碘,就会得一种“粗脖子”病。如果给病人适当服用含碘的药剂后,病即可治好。

在一些尖端科学和军事工业生产中,碘也有很重要的用途,比如它是火箭燃料的添加剂,在精制高纯度半导体材料锗、钛、硅时也要用到碘。此外,碘在照相、橡胶、染料工业方面也都有着重要作用。

海水中的太阳能

尽管太阳是向四面八方的宇宙空间放射热量的,但其中也只有20亿分之一能到达地球大气的最上层,同时还有一部分被用来加热空气和被大气发射掉。尽管如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能仍高达80万亿千瓦,或相当于每秒钟燃烧550万吨标准煤产生的热量。如今,全世界发电站的发电能力加在一起,还不到这个数字的百万分之一。

可是,与海洋相比起来,陆地所接受的能量又是微乎其微了。海洋站地球表面积的2/3,因此大部分的太阳能都会照射到海洋里,成为海洋热能最主要的来源。太阳会加热海水,使得海水温度升高,而其海洋表层的海水接受太阳能最多,因此温度也是最高的,越往下接收的能量越少,温度也越低。

世纪上,海洋是个巨大的太阳能量库,掌握了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人类就能利用这些热能为自己服务,就像蒸汽机的工作原理一样,是利用烧煤的热量令水温升高,成为蒸汽,由蒸汽推动活塞,再带动其他机器工作。蒸汽工作以后,温度降低,烧煤给它的热能就变成了机械提供给我们的驱使。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这样的设想,使用海底的太阳能,利用表层和深层的海水温差来发电。这种想法其实与蒸汽机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

利用海水温差发电有几个优点。首先最大的优点就是,它不用石油、煤等燃料,这样就能避免大气或海洋污染,而且又能源源不断地从太阳那里得到能量。

其次,它不仅能提供电力,还能获得很多副产品,比如海水蒸发后留下的浓缩海水,盐分含量大,可提炼许多化学原料;废气工作后冷凝的淡水,可满足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长远来看,海水温差发电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通常来说,热带地区的海洋海水温差发电效果最好,因为这里阳光强烈,海水中贮藏着大量的太阳能,而且这里的上下层海水温差最大,发电效率也最高。一般热带海洋表层海水的温度在26~30摄氏度,到600~1000米的深处时,海水温度只有4摄氏度左右。只要每秒钟抽1000吨的温水和冷水,它们的温差是20摄氏度,就能产生200万焦耳的热量。这些热量只要有7%被用来转换成蒸汽动力,并通过涡轮机发电,其发电能力可顶上一座300万千瓦功率的大型发电站。

深海中的矿产

深海中的矿产大多沉积在两三千米深的海底,在深海的海底,大多是一种红棕色的颗粒极细的软泥沉积。这些软泥沉积物通常会含有很多浮游生物的残骸,它们的含量如果超过软泥的30%,就能根据这种浮游生物来命名了,比如叫硅藻软泥、抱球虫软泥等。如果有机物残余的含量小于30%,那么软泥就是所谓的好难过粘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