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黄继光
9561700000020

第20章 钢铁身躯(1)

自1952年春夏以来,志愿军开展了一系列巩固阵地的斗争,取得了依托坑道进行小分队攻防作战的经验。1952年秋,志愿军为了锻炼部队,争取主动,粉碎敌人可能发动的局部进攻,命令第一梯队各军于9月18日起对敌营以下战术要点的进攻进入第二阶段之时,敌为了取得宣传资本,并提高其在停战谈判中的地位发动所谓“金化攻势”,上甘岭战役由此开始。敌人发动所谓“金化攻势”的企图是:首先攻占志愿军占据的597.9高地及537.7高地北以进一步夺取整个五圣山地区,改善金化地区防御态势,为以后进攻平康、金城以北地区创造条件。敌军其主突方向为菊亭视、五圣山,进攻正面宽2.5公里。五圣山地势险峻,可俯瞰敌金化全纵深,597.9高地与537.7高地北山为我阵地突出部,楔入敌阵地,可威胁敌金化以北交通,是通向五圣山主峰的重要战术要点。为实现上述企图,敌纠集的主要兵力是:美第9军所属美第7师(配属美空降第187团、阿比西尼亚营、哥伦比亚营)、伪第2师(配属步兵第37团)及伪第9师等部。其部署美第7师在上佳山至松亭一线,伪第2师在鸡雄山至外也洞一线。进攻发起前,美第7师接替了伪第2师的鸡雄山阵地,作为进攻597.9高地的集结地域。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在栗木洞、佳视里、柴霞洞、蔓山地带组织防御,阻止敌人从上佳山、王在峰向平康方向与从上甘岭向五圣山方向突破。第15军军长决心坚决固守基本阵地各主要支撑点,与敌展开反复争夺,以大量消耗敌之有生力量,粉碎其进攻。第15军事前制定了粉碎敌三至四个师进攻的计划,根据敌情和地形判断,认为敌向上佳山、王在峰、平康方向进攻的可能性较大,相应加强了西方山、上佳山一线的防御力量。第15军防御正面展开三个师,以第44师(配属第29师第87团)担任栗木洞至芝村一线防御主力,阻止敌人从上佳山、王在峰向平康方向突破。第29师(含第86团、第87团)负责芝村至灵台一线防御。以第45师负责灵台至佳岘里一线防御,制止敌人从上甘岭、菊亭视向五圣山方向突破。军预备队为第29师第86团。步兵第45师配属军炮兵第9团第3营在灵台、佳视里、真菜洞和塔巨里地带进行防御。以第135团第2营在灵台、454.4高地及东南无名高地、781高地地域组织防御;第3营在597.9高地、上甘岭、菊亭地域组织防御;第1营在537.7高地北山、448高地、菊亭东南无名高地地域组织防御;以第3营第7连及师警卫连为团预备队。第135团友邻为第133团,右邻为第29师第85团。我军基本阵地各主要支撑点构筑有坑道一至二条、班阵地有小坑道或掩蔽部,并有明暗发射点、堑壕、交通壕等,储备有相当数量的弹药和作战物资,以及一周主副食、饮水等。

1952年10月,停战谈判陷入僵局,美军改换飞机大炮发言。黄继光他们部队驻防的上甘岭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板门店谈判桌的两边都在等着上甘岭的消息,谁在上甘岭上占上风,谈判桌前谁讲话底气就足。

敌我双方的目光都聚焦在弹丸之地的五圣山,而志愿军把大部分兵力和大量炮火都部署在了西方山谷地,五圣山只剩下了一支区区万余人的非主力部队——第45师。而敌方动用了包括美军第7师、第187空降团在内的七万多人的庞大联军兵力。

五圣山,位于朝鲜中部,平康东南约19公里,金化以北约5公里处,海拔1061.7米,是志愿军中部防线的制高点。在五圣山的南麓上甘岭,有五个高地犹如张开的五指,其中两个突起的高地——537.7高地北山和597.7高地,就是其中的拇指和食指。在上甘岭战役中双方殊死争夺的597.9和537.7高地五圣山西侧,便是斗流峰和西方山,三山如唇齿相依,形成天然防线。如果斗流峰和西方山失守,五圣山就会陷入三面受敌的险境,要是五圣山失守,那斗流峰、西方山就失去依托,整个中部战线便有全线崩溃的危险。西方山以西,则是宽达8公里的平康谷地,几乎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如同是群山环抱中的天然走廊,从汉城到元山的铁路、公路横贯其间。五圣山、斗流峰和西方山一线,系战争与国家命运于一身,其重要性是无可匹敌的。彭德怀曾经指着朝鲜地图对第15军军长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五圣山确实是当时志愿军中部战线的咽喉要点,一旦失守将会震撼全局。而上甘岭战役双方拼死争夺的两个高地仅仅是五圣山的前沿门户,要知道五圣山海拔1061.7米,几乎是这两个高地的一倍,而且山势极为陡峭险峻。据说,秦基伟登上五圣山观察地形,下山时因山路太陡,无法走下来,竟然是坐着顺山坡往下滑。

上甘岭战役前,各个部队都在调整战斗力,营部的好多通讯员都调配到连里充当骨干,再从各连选拔好的通讯员调到营部去,由于黄继光在工作和作战中表现突出,组织上要调他到营部当通讯员。

营长到了6连对6连长说:“6连长,营部决定要调你们连一个通讯员到营部做通讯员,你准备派哪一个啊?”

6连长知道营长的心事,他故意问道:“营长的意思呢?你想要调哪一个,我绝对服从命令。”

营长:“我呀,想调黄继光,你同不同意?我知道他是你的得力干将,通讯主力,你舍得吗?”

6连长:“我就知道你要调黄继光,工作需要嘛,组织上要调,舍不得也得服从命令啊!怎么会不舍得呢?”

“这就对了。”营长别提多高兴了。

连长接到营部调走黄继光的通知后,一直考虑如何找他谈话。当时要把一个战士从激战前沿调到后方去是很难做通思想工作的,更何况像继光这样早就希望参加战斗亲手杀敌的战士。其实在连长的心中,这是个非常可爱的战士。他有点难过,舍不得他离开这里。黄继光无论工作或执行任务,总抢在别人前头。他除了能在激烈的炮火中出色地完成通讯员的任务外,总是尽力帮助其他战士。连长心里真舍不得他离开。继光同志好学上进,严格要求自己,他常以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为榜样,从中发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他苦练杀敌本领,常说:“通讯员也要打仗,多学点还怕用不上?不练好本领,用什么去消灭敌人呢?”

白天要送信传达命令,没有时间训练,他便在月光下练习。在较短的时间内他学会了各种武器的操作。解放前家里穷没有条件上学,部队推广速成识字法时,他肯学肯钻,学会了用拼音字母识字,还帮助其他战士克服学习困难。继光对人民、对同志充满了热忱,人人称赞。行军中,他帮助体弱病残的同志挑行李;为伤病员洗衣服、喂饭、送水;冒着危险帮助电话员接线;帮助卫生员抬担架,救护伤员。他还帮助朝鲜阿妈妮打水、舂米、砍柴;帮助朝鲜人民抢收庄稼、整修房屋,在他的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劲,深受战友和朝鲜人民的敬爱。而且在困难和关键时刻他总是挺身而出。

这天,连长对他说:“小黄,你很不错,哪里都需要你!连部接到营部的命令,调你去营部做通讯员。”

一听这话,虽然黄继光很是委屈,不过面对组织的安排,军令如山。他很坚决地说:“连长,叫我到哪里都行,只要革命需要,叫干啥都没意见。”6连长看着自己这个出色的小兵调走,心里也是万分不舍,但是,同样在大局面前,连长还是很愉快地欢送黄继光离开了连队。

1952年10月6日,黄继光毫无怨言地到后方营部报到去了。就在黄继光刚到营部报到的这一天黄昏,志愿军第一线7个军统一行动,共组织1个团另13个连又23个排、35个班的兵力,在760门火炮支援下,在180公里正面上同时向“联合国军”防守的前沿阵地23个要点发起攻击,尔后又选择守军若干战术要点发起攻击。人民军为配合志愿军作战,也向当面守军1个战术要点发起反击。志愿军在整个战术反击作战中,采取“攻克固守,打敌反扑;拉锯式的反复争夺;速打速走抓一把”三种方式,以歼灭守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各突击部队在炮兵部队和坦克部队的配合下,迅速勇猛地突入敌军阵地,先后占领敌人阵地21处,其中除两处阵地的敌人因惧怕被歼而先逃窜外,有16处阵地的守敌全部被歼,有3处阵地的守敌大部被歼。接着,在志愿军攻占的6座重要山头阵地上又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其中铁原西北和金城东南地区争夺战尤为激烈。

在抗美援朝防御作战期间,为了争取防御主动权,扩大回旋余地,当时担任志愿军第44师师长向守志和师政委朱业奎决心以配属其师的第87团3营为主攻,夺取391高地。

敌军占领的391高地位于第44师阵地前方,当时由韩军第9师防守。391高地位于朝鲜平康与金化之间,高地在上甘岭右翼铁源东北十余公里处,是方圆十几公里的一个制高点,因为海拔391米,所以军事上称为“391”高地。高地长约1000米,山势狭长孤立,南北两座山峰,形若驼峰,距志愿军第130团主阵地发利峰仅3000米,是韩军第9师东侧前哨阵地的主要支撑点,山势险峻,周围是一片3000米的开阔地带,使高地更显得易守难攻。高地可俯视我军纵深前的10多平方公里阵地,严重威胁第44师阵地与右邻第38军结合部的安全,是设在我阵地前的一个硬“钉子”。拔掉这个“钉子”不仅可以改善志愿军第15军的防御阵地,而且可以对敌军形成威胁。为增加攻击突然性,志愿军决定拔掉这个“钉子”。对美韩军而言,391高地是至关重要的前哨阵地,一旦失守,在正面9公里范围内就再无险要可凭。

1952年10月11日,邱少云所在的连队接受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消灭平康和金化之间的391高地的敌军。然而391高地地形独特,易守难攻。在敌军和志愿军阵地之间还有3000多米宽的开阔地,是敌人的炮火封锁区。在这样长距离的炮火下冲击,必会导致志愿军较大伤亡,影响战斗的顺利进行。上级决定采用隐蔽作战,在发起攻击的前一天夜里,把部队潜伏在敌人阵地的前沿,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这就必须要让几百人在敌人眼皮底下隐蔽20多个小时又不能暴露目标。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毫不畏惧,争相请战。临行前,邱少云下了钢铁誓言:为了战斗的胜利,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深夜,500多名身披伪装茅草的战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那蒿草丛生的开阔地埋伏了下来。

次日中午,敌人的燃烧弹引燃了邱少云身边的草丛,这时,他只需打滚翻身即可避免烧伤。但为了避免暴露目标,他严守潜伏纪律,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坚持一动不动,像一块巨石,直至壮烈牺牲,保证了整个战斗的胜利。

黄昏来临,出击的时间到了。战友们怀着满腔仇恨,高呼着为战友报仇的口号,排山倒海般地向敌人冲去。仅用了20分钟,敌人全部被消灭,391高地上飘扬起胜利的旗帜。

战斗结束后,同志们在邱少云潜伏的位置上,看见他用双手在地上抠出的深深的土坑……

这场战斗后,光辉夺目的战旗飘扬在391高地的上空。战友们站在山顶久久凝望着邱少云牺牲的地方。他们永远记住了一位为胜利而牺牲的瘦瘦的、沉默寡言的战士。他们知道在需要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的严峻时刻,最能考验一个革命战士是不是真正具有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和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邱少云同志具备了这些,英雄的战士们都具备了这些。

邱少云的事迹很快在志愿军队伍中传开了。黄继光被邱少云超人的意志力,为祖国、为整体、为胜利而忍受了肉体的苦痛,直到最后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的精神所震撼!他在心中暗暗下决心,在以后的战斗中时刻以邱少云为榜样,时刻准备着为战争献出自己的生命!

1952年,10月12日和13日,敌军对我军的597.9高地及537.7高地北山进行预先火力准备。白天敌军依靠优势炮火占领了表面阵地,夜间,志愿军冲出坑道又把表面阵地夺回来。战斗进入胶着状态。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上甘岭的战斗全面展开了!

4时,美军、韩军(李伪军)以320门大口径火炮、47辆坦克、50余架飞机对第15军30公里防御线正面开始火力攻击,其中对五圣山前沿597.9和537.7高地的轰击特别猛烈,使用了300门火炮、27辆坦克和40架飞机,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6发。如此猛烈的炮火,使得在坑道中的志愿军守备部队觉得简直就像是乘坐着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颠簸,强烈的冲击波激荡着坑道,不少人牙齿都磕破了舌头、嘴唇,甚至还有一个17岁的小战士被活活震死!

坑道里的守备部队的步话机在炮击刚开始时就立即呼叫千米之外的448高地营指挥所,但炮火实在太猛烈了,步话机的天线刚刚架起,就被炸掉,在短短几分钟里,坑道里储备的13根天线全数被炸毁,仍无法与指挥所联系上。而电话线更是被炮火炸得不成样子。营部电话班副班长牛保才冒着铺天盖地的炮火前去查线,他一路上边躲避炮火,边接上断线,随身携带的整整一大卷电话线都用完,还差了一截!已经多处负伤的牛保才来不及多考虑,一手抓起一头断线,用自己的身体接通了线路,用生命换来了3分钟的通话时间,在营指挥所的第135团副团长王凤书就在这宝贵的3分钟里向坑道部队下达了作战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