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弗洛伊德的故事
9560000000004

第4章 中学和大学(1)

没有一个没有理智的人,能够接受理智。

--弗洛伊德

(一)

由于弗洛伊德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幼年时非凡的天资和平时的努力自修,9岁时,他就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中学入学考试,进入施帕尔中学学习,这要比标准的中学入学年龄提前了一年。

当时的德国和奥地利的中学都是8年制,在这一时期,不仅要完成中学的全部课程,还要修完大学预科的基本课程。从中学入学到毕业,弗洛伊德一直都是品学兼优的优等生,学习成绩常常都名列前茅。正如他后来在《自传》中所说的:

“在中学里,我在班上连续7年都名列前茅,并曾经享受过一些特别的优待,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免试通过。”

在中学阶段,弗洛伊德接受的完全是严格的古典文化教育。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扎实学习使他开阔了眼界,让他看到了古代的世界,因而也让他对考古学发生了兴趣。他还具有以简单的句子来表达复杂观念的能力,其他同学大多都难以望其项背。

弗洛伊德还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兴趣,这是由他在11岁时从学校获得的奖品《动物的生命史》一书引发的。后来,他经常到城郊的森林中散步,去那里搜集一些植物和花卉的标本带回来。

同其他同龄的男孩子一样,弗洛伊德也被各种军事冒险所吸引。男孩子们不论学习好坏,都喜欢玩军人的游戏,弗洛伊德也不例外。他最早读的书中,有一本是法国作家迪亚尔的《帝国和执行官的历史》。许多年后,他还记得他是怎样在木头步兵背上贴上标签,然后在上面写着拿破仑手下大将的名字。拿破仑是他早年时期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他将拿破仑的英雄事迹背诵得滚瓜烂熟。

在中学阶段,弗洛伊德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勤奋学习,这为他以后的科学创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不仅努力学好学校开设的课程,他还千方百计地以课本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为线索,广泛地阅读各种课外读物。这些书籍的知识涉及到历史、文学、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和外语等多门学科。

在阅读这些学科内容时,弗洛伊德总是善于思考,勤于探索,喜欢从那些好像没希望解决的难题中找到突破口,然后按照问题本身固有的逻辑去分析,直至条理清晰,问题得到解决。

可以说,弗洛伊德从小就很善于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中喜欢创造问题本身所没有的、有利于解题的条件,然后借助于这些条件,使看起来似乎令人费解的难题迎刃而解。

在学校里,弗洛伊德从来不把读书和思考看成负担,他不但把读书和学习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善于逐步总结和摸索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家里,他还经常辅导妹妹们的功课,指导她们学习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他的妹妹安娜在15岁时要阅读巴尔扎克和大仲马的小说,弗洛伊德劝她不要那么早看一些不适宜的书籍。尽管这种劝说不一定正确,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小时候学习方法的认识,那就是集中精力,打好基础。

在学习中,弗洛伊德还善于与其他同学讨论问题,有时甚至会为书中的一个问题与同学激烈地争吵起来。在妹妹安娜的记忆中,哥哥带回来的男孩子都是喜欢切磋功课的朋友而非玩伴。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少年弗洛伊德是一个用功、执着、决心想要成功的男孩子。

弗洛伊德还十分喜欢歌德的作品。歌德那脍炙人口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对他的性格和思想影响很大。例如,歌德在一首诗中写道:

谁要做出大事,

就必须聚精会神,

在限制中才显露出能手,

只有法则才能够让我们自由。

……

这铿锵有力的诗句,对弗洛伊德发奋学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抱负产生了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还特别推崇莎士比亚。当他8岁时,他就开始看莎士比亚的作品,并将其中一些精彩的部分摘抄下来,背得滚瓜烂熟。他十分喜欢莎士比亚作品中的那些精湛的语言表达和对事物及人生的深刻理解。

(二)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当时,弗洛伊德已经14岁。他对这场战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密切地关注着战局的发展。据他的妹妹安娜说,在战争期间,弗洛伊德的书桌上一直摊着一张战场地图,他还用小旗作标志表示战争的进展情况。

弗洛伊德还经常激动地向妹妹们讲述战争的情况,以及军队一举一动的重要性,并说明各场战斗的意义。他幻想着自己长大以后能够成为一名将军。

但后来,弗洛伊德的这个愿望慢慢消失了;尤其是在23岁参军一年后,弗洛伊德简直完全失去了从军的兴趣,转而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兴趣。

从1860年一家人迁往维也纳起,弗洛伊德的生活也开始走出狭小的天地。这主要从两方面说起:

一方面,弗洛伊德一家在到达维也纳后,开始生活在欧洲的中心。虽然他们生活的地方并不繁华,但维也纳作为欧洲的政治、交通和文化的中心,还是让弗洛伊德的眼界大大地开扩了。同原来偏僻的弗莱堡相比,这里可以及时地看到和听到发生在世界上,特别是欧洲各国的重大事件。此时的弗洛伊德虽然还只是一名少年,但他在智力和文化知识方面的过人水平让他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历史前进的脉搏。因此,这里显然也成为他进一步成长的最好出发点。

另一方面,从1860年起到1873年弗洛伊德毕业于大学预科为止,恰好是世界历史和欧洲历史,尤其是德意志历史发生突变的时期。发生在这十几年间的政治事件、经济改革及科学发展等,一个接一个地震荡着弗洛伊德平静的生活,使他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精神鼓舞力量,从而推动他更加勤奋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这样的生活环境无疑也成为弗洛伊德未来发展的精神源泉。

1872年,16岁的弗洛伊德已经是一个风度翩翩、神采飞扬的美少年了。除了浓黑的头发和明亮晶莹的大眼睛外,他还有着充分自信的表情。

这年,弗洛伊德花了一年的时间苦读,为升入大学做准备。他最初选择的科系是法律,主要因为它能够开启通往政界的大门,那是一个犹太人可能发挥影响力的少数场所之一。当时,与弗洛伊德来往密切的高年级同学海因里希·布劳恩是个打算涉足政界、在政坛上一展身手的年轻人。

日后,布劳恩果然成为德国最着名的社会主义者之一。布劳恩去世后,在给其遗孀的信中,弗洛伊德描述了当年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布劳恩对他的影响:

在大学预科期间,我们是形影不离的朋友……下课后的所有时间我们都是一起度过的……那时,我们并不能分清楚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和方法。后来,我逐渐认识到,他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不对的。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我愿意与他一起工作,我决不能丢开他。在他的影响下,我那时也决定进入大学学习法律。

但是,在1873年初,弗洛伊德就改变了他最初的打算。原因是他听了一次演讲,演讲人朗诵了一小段歌德所写的《谈大自然》的诗,让弗洛伊德最终下定决心放弃法律,转而选择到医学院注册学习。

不过,弗洛伊德所决定的放弃法律选择了自然科学,而不是医学。因为此后,弗洛伊德在很多不同的场合都说过他并不是很喜欢医学:

“不论在彼时,还是在此后,我从未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过特别的兴趣。”

不过,这位少年后来却成为世界上最着名的医生,这与他最初的想法显然是不太一致的。

从法律一下子转学自然科学,弗洛伊德的行为被后人解释为从管辖人类转移到控制大自然。此外,或许他还有别的考虑,比如他家里的经济状况能否足以将“似黄金的西格”引导到需要很多金钱支持的法律界呢?那些一板一眼的法律辩论真的很吸引人吗?等等。

(三)

在进入大学之前,需要先通过入学考试。通过一年的紧张学习,弗洛伊德以极高的分数通过了大学入学的考试。1873年秋,刚刚满17岁的弗洛伊德踏入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的大门。

按照通常的标准,弗洛伊德似乎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学生,这从他比别人迟3年,直到1881年25岁时才从医学院毕业这一点或许可见一斑。

之所以在大学滞留时间这么长,主要由于弗洛伊德在学习期间心无旁骛的态度有关。在步入大学以后,弗洛伊德并没有改变他淡漠医学的初衷,仍然兴趣广泛地涉猎其他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