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弗洛伊德的故事
9560000000012

第12章 《梦的解析》(2)

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人的童年时代心理的基本内容,也是人类一切复杂的精神活动现象的根源。由于谋杀、乱伦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罪行,是应该受到严厉惩罚的。“奥底浦斯情结”也像其他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自然的欲望存在于身上。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存在的现象对他们的道德都是一种耻辱,因此,人们对此往往具有一种负罪感。

父亲雅各布去世后,弗洛伊德从自我分析中忽然明白了自己对父亲的罪过,这是因为他对父亲的负疚感而很长一段时间遭受到精神折磨的根本原因。

“奥底浦斯情结”理论的建立,是弗洛伊德进行自我分析的成果。但这一情结的发现,却让弗洛伊德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中陷入孤立境地。

从整个精神分析学的发展来看,他的理论既奠定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基础,确定了它在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又在精神分析学派别上勾画出了独具特色、引人注目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标记,引起了大众的误解和攻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进行自我分析中,许多材料不仅取自其他的病人、朋友,大部分都来自于他本人。这样一来,就要把许多涉及私人精神生活的秘密公布于众,这是弗洛伊德最初没有预料到的,也超出了科学家发表自己论说的限度。

但是,在个人利害与追求真理之间发生冲突时,弗洛伊德毅然决定个人利害应服从科学真理。因此,他越来越注意将精力集中在那个隐藏在人的精神生活背后的无意识上,由此又发现:做梦的现象与无意识活动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于是,弗洛伊德开始在自我分析和临床实践中加强对梦与无意识关系的研究。他首先对自己童年时代的梦进行了分析,并从梦中寻找神经病证患者的病原。在《癔症的研究》一书中,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病证的病原可能是无意识的基本成分。要想发现无意识活动的规律,就必须在这二者结合上寻找线索。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往无意识的一条基本途径,因为梦的内容通常可以反映出已经被遗忘的童年生活经历和鲜为人知的各种不易实现的愿望。也就是说,梦是无意识心理现象的自我表现。因此,对梦的解释就成为治疗一些精神疾病和研究无意识活动规律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其实从1887年起,弗洛伊德就已经开始收集、研究大量的梦例,决定写一本关于解梦的书了。但一直酝酿到1895年,弗洛伊德才感觉时机差不多已经成熟。

1897年,在酝酿了近10年之久,弗洛伊德正式动笔写作《梦的解析》一书。1899年9月,弗洛伊德完成了《梦的解析》的最后一章,结束了全书的写作。

《梦的解析》整整写了两年。开始时,弗洛伊德将解析梦看成是他进一步探索癔病机制和自我分析的一项研究,原本没打算将其成果公诸于世。但一经成书后,他却又产生了发表的念头。虽然他对其中涉及的隐私比较顾虑,对“密集的大多数”、对权威一向没有信心,但这一想法很快就被打消了。

原因有两个:第一,弗洛伊德始终坚持个人利益应服从于科学真理的需要,因此他决心不向那些所谓“密集的大多数”、权威屈服;第二,此时也正是弗洛伊德经济再次陷入窘境的时期,任何需求,包括知识分子爱护面子的至上需求都要先让位于填饱肚皮、维持生计的需求。

所以,几经犹豫之后,弗洛伊德还是将书稿于完稿的当年交给了出版社,书在年内便付梓出版。1899年10月底,弗洛伊德就拿到了样书;11月14日,《梦的解析》一书已经出现在市面上了。不过,出版商在出版时间上玩了一个小花样,在书上将出版时间注明为1900年。

(四)

《梦的解析》全书共分7章,除了第一章是对梦研究的历史考察外,其他6章分别对梦的解析方法、梦的愿望达成、梦的改装、梦的材料与来源、梦的运作、梦程序的心理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它既是有关梦境问题的一部系统的科学文献,也是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着作之一。

瑞士着名的精神病理学家卡尔·荣格说: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是一部划时代的着作,而且很可能是迄今为止在经验主义基础上掌握无意识心灵之谜的最勇敢的尝试。”

然而,辛苦写出来的书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梦的解析》初印600册,开始时出版社很乐观,向弗洛伊德承诺,书一定很快就脱销,到1900年元旦就可以再版了。可结果却令出版社大失所望,到年底只买了100多本,一直到8年后这600册书才全部卖完。这种厄运在科学史上是很少见的。

弗洛伊德原本以为,这本书出版后会产生较大的反响,但事实也让他很失望。由于销路不佳,很多人不知道这本书。而在极少数知道这本书的人中,对此又是褒贬不一。

《梦的解析》出版6个星期后,一位名叫伯克哈特的人在《维也纳时报》上发表文章,恶意地污蔑该书“毫无价值”;还有一个名叫雷曼的神经科助理医生,在根本没有读过《梦的解析》的情况下,写了一本书攻击弗洛伊德的理论,并对别人说,弗洛伊德写的这本书就是为了博取读者的眼球、为了赚钱。

但到了1900年,《柏林时报》、《白天报》等报纸却发表文章,热情地称赞了弗洛伊德这本书所取得的成就。

弗洛伊德本来是为专家、内行而写的这本书,无奈他们对此毫无兴趣。无奈之下,弗洛伊德又改弦更张,转而诉诸于普通读者,从头到尾将书重新改写了一遍,使之读起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并于1901年再次面世,希望可以引起普通读者的注意。

然而,新书的命运也没有好到哪里,相当一段时间仍然是默默无闻。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10年以后,该书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在弗洛伊德有生之年也多次再版,一共发行了8版,最后一版于1929年问世。

从1913年至1938年,《梦的解析》先后被译成英文、俄文、西班牙文、法文、瑞典文、日文、匈牙利文以及捷克文等,在全世界发行,从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与世人长期的漠然相向形成对比,弗洛伊德独独对此书信心十足,始终抱着很高的期望,这不仅因为此书是他几年呕心沥血的辛勤结晶,更因为它也是弗洛伊德灵感处于巅峰时的闪烁。

该书之所以产生了如此重要的影响,还在于它的客观价值:一方面,它首次通过自我观察和分析了解了他人梦境的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地研究了梦境的机制,并借助这一研究进而对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无意识领域,进行了令人信服的探讨,成为精神分析理论的经典之作。

另一方面,它在精神分析学说中扮演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精神分析学说从精神病理学经变态心理学到常态心理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弗洛伊德对于《梦的解析》所居于的转折位置也曾作过明确的阐述:

梦的解释……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对于分析工作的支持,还在于其另一个特点。以往精神分析的关注点都是消除病理学现象,为了解释这些现象,往往还要借助各种假说。这些假说面面俱到的特征与我们研究的实际情况重点不相吻合。一旦精神分析深入到梦的研究,它所涉及的已经不再是病理学病状,而是所有健康人都会产生的正常的心理现象。如果能证明梦的机制与病理学的种种症状相类似,对梦的解释也需要冲动、压抑、替代、妥协、区分意识和无意识心理系统等假说,则精神分析学说便不再是精神病理学的附属学科,而是已经成为研究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新的深层心理学起点,其假说及研究成果便可以应用于对其他心理现象的探索。

正是因为有了上述这种看法,弗洛伊德才一直认为《梦的解析》是自己最为重要的一本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