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爱因斯坦的故事
9559200000008

第8章 毕业并结婚(1)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肃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爱因斯坦

(一)

在大学期间,爱因斯坦结识了几个好朋友,比如格罗斯曼,还有一个名叫菲立迪希一亚德勒的奥地利维也纳阔少。菲立迪希的父亲是奥地利有名的政治家。可能是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菲立迪希那双多瑙河一般蓝色的眼睛更关注政治。

因此,他经常将爱因斯坦拉入关于政治问题的争论当中,争论的焦点通常都是暴力与和平。

“暴力,是卑劣者的通行证,”菲立迪希每次一开口都是高调子,“为什么要发生战争呢?应该实施全球国际化,成立国际裁判委员会,对国家之间的冲突进行仲裁,这样不就不会发生战争了吗?”

“那么,要凭什么来执行裁决呢,菲立迪希先生?”爱因斯坦反驳说,“人类都渴望和平,可是看一看,整个的人类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执行裁决?可以成立世界性的警署,而且只有他们可以拥有武器,禁止其他国家生产妨碍和平的枪支弹药,这样不就有了执行裁决的权威性吗?”菲立迪希为自己的设想感到得意。

“你反对暴力,拥护和平,可最后还是需要采用暴力来解决呀!”爱因斯坦说,“尽管我也反对战争,但如果有人要侵略,人民怎么办?难道就坐以待毙吗?”

……

争论到最后,通常是没有赢家的,但爱因斯坦此时对和平的理解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

爱因斯坦的深刻思想和精深的自然科学知识,给格罗斯曼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当时,格罗斯曼就对周围的人说:

“总有一天,爱因斯坦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人物!”

格罗斯曼一生给予爱因斯坦很多无私的帮助,而且十分重大。可惜的是,他在1936年不幸早逝,这让爱因斯坦十分悲痛。爱因斯坦在给他的遗孀写信说道:

“最重要的是,我们是永远的朋友!”

在爱因斯坦的这些好朋友当中,还有一位名叫米列娃·玛瑞琪的塞尔维亚姑娘。她1875年出生于伏伊伏丁那的狄特尔。她的父亲米格斯·玛瑞琪是一位政府官员,母亲是一位地主的女儿。米列娃一生下来就患上了臀关节脱臼,当时还不能通过手术矫正,因此她一生都是跛子。

但从她留下来的年轻时期的照片看,她还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

米列娃的学业是从1882年开始的,上课用的是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语,同时她还学会了法语和德语。她不仅是个非常严肃、沉默寡言的勤奋大学生,还是个有志气、有抱负的年轻人,早就下决心要读完大学。虽然她的家庭和学校的制度并不支持她这样做,因为瑞士是唯一可以接收女学生的、讲德语的国家,因此,她便只身来到苏黎世。

开始时,米列娃在瑞士联邦工业大学学医学,后来改变了方向,转到该校的数学和科研进修学校第六系,与爱因斯坦成为同班同学。

在学校里,爱因斯坦经常到图书馆中去研读有关书籍。起初,他都是一个人在那里研读,后来连续几个晚上他都和米列娃一起研读和讨论一些科学问题。跟当时绝大多数女学生一样,米列娃的思维十分活跃,而且除了对功课的兴趣之外,对别的都没什么兴趣。

米列娃虽然平时话不多,但她却经常十分专注地听爱因斯坦诉说他在准备功课时经常涌现在脑海中的一些新想法,或是听他朗诵一些伟大物理学家的作品。

有时候,她也会谈谈自己的抱负,像何必将自己的一生葬送在老式女人所谓的“厨房、教堂及孩子”三项“妇德”之中等,她拥有着不亚于男性的抱负和野心,相信自己有一天会为科学界做出贡献。

爱因斯坦完全同意她的说法,也非常敬佩她的勇气和智慧,并且发现她是一位令人满意的同伴,因而对米列娃的好感也与日俱增。

(二)

在大学的生活充满了自由和快乐,然而有一天,爱因斯坦接到了来自意大利米兰的家信。他感到很奇怪,因为信封上是母亲波琳的一手秀丽的斜体字,而以往都是父亲海尔曼先生写的,字迹粗大豪放。

波琳在信中写道:

亲爱的阿尔伯特,对不起,这是我们给你寄出的最后一笔钱了……工人们都已经辞退,机器已经抵债,也就是说,我们再次破产了。为了这件事,你的父亲耗去了极大的精力,住进了医院。这不是我们的错,有成千上万家的企业都倒闭了,好像整个经济都出了问题。

不过,你不用为我们担心,没有蹦趟不过去的河,家业一定会重振的。只是从下个月起,由你在日内瓦的姨夫每月给你寄去100法郎,估计这样可以让你不至于饿肚子了,就省着点儿用吧。

好好完成你的学业!

亲你,孩子!

爱因斯坦看完信,沉默了好久,一种家庭责任感的压力漫及全身。他决定,以后自己每月要存下20法郎,一旦以后有什么急用,就不会有人再支援他了。

于是,爱因斯坦从学校的宿舍搬到了附近的一间廉租房里,那里连暖气都没有,只有一个小小的窗子。此后,他经常穿着破旧的衣服,一天也只吃一片面包和一块奶酪,并以更紧迫的心情汲取知识。

他的几个好朋友,如菲立迪希和格罗斯曼等,都很想资助他,但又不敢有所表示,因为他们很清楚爱因斯坦的倔脾气。于是,他们就借着各种名目搞聚会,变着法子资助爱因斯坦。

后来,菲立迪希还偷偷租了个地方,找了几个需要家教辅导的学生,然后让爱因斯坦去给他们补习功课,借此赚些生活费。但爱因斯坦觉得,现在读书的学生在经济上都很困难,所以补习费用收得很低。他不知道,他的好朋友菲立迪希为此支出的房租已经远远超过他的授课收费了。

同时关心着爱因斯坦的还有米列娃。此时,米列娃与爱因斯坦的关系已经比普通的同学和朋友关系要更进一步了。米列娃的与众不同与对问题的看法,日渐引起爱因斯坦的好感;而爱因斯坦的卓越才华也赢得了米列娃的倾慕。虽然这时爱因斯坦很贫穷,但米列娃却丝毫不在意这些,并时常给予爱因斯坦一定的帮助。

就这样,他们之间的友谊转成爱情也是十分顺理成章。他们的志趣都在做学问上,他们相约毕业以后就自立、结婚。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的爱情,就这么定下了。

与此同时,爱因斯坦也深深爱上了瑞士这个国家,爱上了苏黎世这片土地。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向瑞士政府提出了国籍申请。

当时,加入瑞士国籍需要交付1000法郎的入籍费,而每个月只有100法郎生活费的爱因斯坦只好勒紧裤带,每个月省下一些钱,然后再通过担任家教赚一些。这样一直到他通过联邦工业大学的毕业考试后,才正式获得瑞士国籍。

然而由于生活窘迫,又常常挨饿,使他本来健康的身体出现了毛病。后来,每当爱因斯坦表现出精疲力竭时,他的夫人就认为“这是他极其贫困时所受煎熬的结果”。

不过,爱因斯坦家这种经济的上的困难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在爱因斯坦大学尚未结束时,他的父亲海尔曼就又在意大利米兰开办了一家电力公司。开始时运行得也很好,得到了附近两个小镇的路等活动。虽然这些活动后来抵押给他的主要经纪人,他的堂兄鲁道夫·爱因斯坦,但家里的处境毕竟不再那么艰难了,这一改变也令爱因斯坦在精神上获得了一些解脱。

(三)

1900年秋天,在瑞士联邦工业大学研读了4年之后,爱因斯坦拿到了赫尔泽克校长亲手授予的大学毕业证书。